新形勢的發展帶來了學習方式的變革,也使學生面臨更多更復雜的選擇,作為素質教育主陣地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高投而低效”,教學落后,方法陳舊,“滿堂灌”已不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創建新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模式已是當務之急。思想品德課的自主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發散思維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的一種全新教學法。該教學法是以學生的“學”和教師的“導”為主線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終,力求達到以教為重心轉移到以學為重心,“主導”與“主體”有機結合,變“學會”為“會學”,由學習知識為重心轉移到以培養能力為重心,“基礎知識”與“能力覺悟”有機結合,達到知識、能力、覺悟、行為的統一。其主要有以下環節構成:
一、激趣設懸,努力調動自主學習的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認識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參與該活動,并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皮亞杰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知與不知的矛盾,求知是課堂的主要任務。我們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特別講究求知之道,這種求知之道,首要的是樂于求知,而樂于求知的關鍵在于激發興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人們只有在主體上體驗到樂境,才能“為之不厭”,達到求知的最佳境界。朱熹認為:“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強調教學中的趣味性對于求知的重要性。
二、目標導學,自主探究知識內涵
素質教育強調,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它要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實際,構建問題情景,設計符合學生自學規律的教學過程,指導學生獨立地進行探究,以逐步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
1.提出目標,引導自學,做好預習工作
當前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在預習上存在重視不夠、效率不高等問題。葉圣陶先生曾說:“不教學生預習,他們經歷不到在學習上很有價值的幾種心理過程。”一語道破了預習的重要性。因此,作為教者,應明確預習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必須抓并且要抓好的環節。縱觀教材中的“預習”,其特性是具有操作性。有劃重點句、圈詞語、劃疑難句、寫體會,想內容等多種形式的操作,這些可操作性的要求都滲透著學法的指導,但學生不易獨立地概括發現和自覺習得,需要教師在強化的改進操作的過程中將學法凸現并完善后才能使學生獲得。即只有目標明確,學生才能學得主動。因為“自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己學習的過程,”可以是預習新課、鞏固新課、復習新課,形式不一,要把自學滲透到政治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培養自學能力是預習固有的任務。
2.根據目標,疏導思路,教給學法
思想政治的學習方法有著廣泛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習程序、學習技能和學習習慣等方面,每個方面又有許多具體內容。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滲透學習方法,并有意識地指導他們學習使用這種方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的引導,既要幫助學生打開“縱向思路”,又要為他們拓寬“橫向思路”。兩“路”的“導”可先后進行,也可交替進行。學生只有掌握了方法,并能正確運用,才是真正的自主學習,才能真正保證自主發展。如教學《一國兩制》這一課,上課伊始,便可根據預習目標,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通過預習,誰能告訴老師“一國兩制”的含義是什么?其全稱又是什么?隨即板書“一國兩制”,再問:“一國兩制”的內容有哪些?實行“一國兩制”有什么意義?學生根據這些問題思維很快就清晰起來,因此學生便明白了從課題入手,按照事物的邏輯來學習的方法。這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指明了方向,真正達到葉老所說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教”。
三、創設情景,用活資源,激發學生主動參與
《初中生心理學》指出,初中生在思維過程中具體形象仍然起主要作用,他們在進行抽象邏輯思維時,常常還需要具體的、直觀的、形象的、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不然就會出現理解、判斷、推理上的困難,而通過創設情景,營造氣氛,有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啟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是利用各種教學媒體,激“活”教科書,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政治教學比較枯燥,就更離不開情景,情景是客觀實在的,離開了情景,語言就失去了本質含義。通過各種教學媒體,進行情景教學,使教科書中的內容成為學生生活中鮮活的情景,學生能潛移默化地學習,從而有利于學生兩種信號系統與非條件反射相協調,能使學生更好地進行思維。
二是堅持“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揚教學民主,營造和諧氣氛,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
三是教師轉變觀念,讓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活”起來,以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單一、古板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只能讓課堂變得枯燥乏味。新世紀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快節奏的、靈活多樣的、豐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無聲的。教師上課節奏要快,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反應與思維速度,還可以加大政治課堂的信息輸入量。
四、實行課堂討論法教學,提升學生自主思辨能力,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
討論法就是學生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在集體中交流小組的觀點或個人的看法,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課堂討論的形式具有多樣性,既有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又有自由討論、生生互動,也有師生共同參與、師生互動。
討論教學法的特點是以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為中心,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得知識,在學習中真正處于主體地位。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主動參與者”。討論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留給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探索的空間
實行課堂討論,改變了學生單純、被動接受教師知識傳授的學習方式,把學生從教師的“滿堂灌”中解脫出來,留給學生更多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醞釀、思考、研討一個課題或問題,并彼此交流,從而加深對含糊和復雜事物的理解和解答。
2.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
“學會與同伴和同事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就像母愛、民主一樣是無可挑剔的順理成章的,合作學習的裝飾內容在30年前就被教育界否定了。真正的合作,人們會共同努力來互相幫助學習,并創造出一種比他們個人精力總和還要大的精神力量——競爭”。思想品德課的課堂討論法,就是要提倡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倡合作學習的精神。當學生在解決那些個體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時,通過集體討論、互相交流、共同切磋,會使你茅塞頓開、心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