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是培養欣賞和創造能力以及人們對自然、社會生活和藝術美的感受。語文是具有美的魅力的學科,它通過自然、社會生活和藝術的美對學生進行教育,使他們懂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激發他們的美感,陶冶他們的心靈,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培養他們具有創造美的能力和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及愛國主義精神。
一、通過課文中所描寫的壯麗風光、奇山異水,引導學生領略大自然的美,培養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豪邁情懷
語文教學中提供了大量的審美教育內容。諸如生機勃勃的春光,花木繁茂的夏景,果實累累的秋色,白雪皚皚的嚴冬,都給人以美得感受。經過作家的生花妙筆比自然美更為壯麗動人。例如《荷花淀》開頭便呈現給我們一幅十分優美的月夜農家編席圖:“月亮升起來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的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濕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不久,在她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這段文字蘊藏著豐富的美。請看,這普普通通的農家小院在初升而融融的月色下,“清涼的很”、“干凈的很”,樸實、清雅、幽靜。就在這美境之中,美得主人公——心靈手巧的水生嫂出坊了。她不是風姿飄逸地來到我們面前,而是以勞動婦女所特有的勞作姿態躍入讀者的眼簾,你看她“坐”著,手指“纏絞”著“柔滑修長”而“濕潤潤”的葦眉子,這葦眉子還在她懷里“跳躍”呢!不久就編好了一大片,可見她的技能多么的嫻熟,動作多么的靈巧,她的一舉一動多么的優美。融融的月夜里,我們雖沒有看清她的臉龐,但我們已感受到了這位勞動婦女所散發出的自然美、生活美。從而使學生在思想、感情、心靈上受到了一次強烈的熏陶和感染。“美就是生活”,我們不是有一些這樣的體驗嗎?當誦讀《天山景物記》、《黃山游記》時,感受到的不就是大自然的美、祖國壯麗山河的可愛嗎?當誦讀《風景談》、《花城》時,要贊嘆的不正是我們的生活美、社會美嗎?
二、通過鮮明的形象(形象美)和優美的情感(情感美)來感染人、影響人,喚起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遠大理想的追求
鮮明動人的藝術形象具有強烈的震撼力,這是因為文章具有縝密精巧的構思,玲瓏剔透的結構,質樸凝練的語言,綿密真摯的情致。如我在進行《夜》的教學中,提出老婦人美不美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有學生說老婦人不美。理由是:從面部看,“額上已有好幾條皺紋”;從眼神看,“眼睛有點兒怪”、“凄然失神”;從臉色看“臉色慘淡”。我們因勢利導,重點抓住一個“怪”字,引導學生把作家對人物外貌描寫置于作家對人物整體描寫中去考察。一個人呆、癡、瘋、傻、怪這些性格特征,在一般情況下,從形式到內容均表現為丑,但在特定條件下,卻變成了內在美。老婦人是在“四#8226;一二”反革命大屠殺的特定背景下顯露出的“怪”,這反映出了她內心的波動很大,思緒紊亂,以“怪”的眼光審視著黑夜。正是這個“怪”,才導致了后文的更“怪”:“淚膜下的眼球”竟然“交著猛獸似的光芒”。其實,這正是作家刻畫人物的高妙之處。葉圣陶先生巧妙地運用了逆筆的手法,刻畫了老婦人對反動派法西斯暴行的刻骨仇恨。女兒女婿被反動派殺害了,猶如失去了虎崽的母虎一般的老婦人眼里“交著猛獸似的光芒”這點睛之筆,正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老婦人鮮明的愛憎之情。作家對人物的塑造并未到此結束,小說結尾處寫道:老婦人在女兒和女婿為革命獻身后,她決心“善視大男”再一次擔起母親的責任,為革命培養接班人,這一舉動使得外貌很普通很平常甚至很難看的老婦人變得光彩照人了。培根在《論美》中說:“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老婦人的美德,正是在“樸素”的外貌描寫襯托下顯得更加華麗的,這時候,我再問學生,老婦人美不美,大家異口同聲地說:“美!”這樣經過引導,學生切實把握住了從整體上認識人物美的關鍵。老婦人的內在美,美就美在對反動派的仇恨上;美就美在對女兒女婿事業的理解上;美就美在“善視大男”的舉動上。從而喚起了學生對老婦人這一光彩照人形象的熱愛和對革命事業的向往及遠大理想的追求。
“文章不是無情物”。當我們從美育教育的觀點再次審視《項鏈》、《守財奴》、《促織》等作品時,不就更能從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中發現真、善、美嗎?不就更能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藺相如的“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中感到對于我們今天培養年輕一代革命情操有借鑒意義嗎?……可見,只要我們的教學能達到劉勰說的“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的那種境界,那么文章所提供的自然美、社會美、形象美、情感美、藝術美就一定能深深打動學生的心靈,并起到培養他們健康的情操和高尚品德及愛國主義精神的作用。
三、在語文教學的課堂內外,認真地培養學生的口語美、表達美
當代美育心理專家劉兆吉教授認為:語言美是心靈美的外化。美的口語是最有效的交際工具,也是搞好人際關系的催化劑,使之容易理解,易于接受,很快建立友誼,合作共事。周恩來同志是一位世界聞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是品德高尚、心靈美的典范。他能說善辯的口才,為國人所仰慕,使敵人所震驚。如1935年“西安事變”,他在參與談判過程中,以精辟的分析,耐心的說服,赤誠的愛國心,使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贊嘆不已,贊同了我黨和平解決事變的主張,“逼蔣抗日”的救國計劃才得以實現,挽救了中華的危亡。這種令人心悅誠服的語言是最美的語言。這是宣傳愛國和“為和平、民主、團結而斗爭”的語言,這些語言,不是干巴巴的信息交流,而是充滿情感因素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道:“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寥寥數語,疾馳似湍,極為精煉地寫出了人物的神、行、色,頂天立地、呼之欲出的兩位大義凜然、浩氣長存的民族、愛國英雄躍然紙上,讀者得到的是崇高美的照耀!接著他又寫道:“多一點困難算什么。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困難都解決了。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讀完這節如火山噴發的抒情語,既明白了“徹底的唯物主義是無所畏懼的”客觀真理,更強烈地感受到毛澤東同志所代表的中國人民的壯烈情懷。這不是一種氣魄恢宏的壯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