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之音,奏出文本的生命內涵
語文是人類“詩意地棲居”的精神家園。于漪說:“漢語言文字負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沒有生命的符號,而是蘊涵著中華民族獨特性格的精靈。”人文性在我們的文本中正是這樣的一個“精靈”,它璀璨奪目,熠熠生輝,卻不易被學生發現。教師作為一個知識的引導者,應該引領孩子們去感悟文本的精華。而教師的教學語言就要從文本的“精神”與“生命”處獲得。教師一定要努力把文本的生命內涵融于自己的話語中去,使“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從而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受到強烈的感染。
閱讀教學中的對話,基礎在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就是教師挖掘文本生命內涵的過程。倘若教師與文本的對話能夠“見人所之未見,發人所之未發”,那課的成功就有了一半的根基。
長城有生命嗎?有,在王老師的眼里,長城有著無窮的生命力。長城是王老師心中的長城,是中國人心中的長城,他為之驕傲、國人為之自豪。因此,在上課伊始,他會以國外元首的題詞來導入。當長城從法國總統密特朗、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美國總統克林頓這些我們所敬之人嘴中道出時,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因此振奮,長城不僅僅是長城,長城不僅僅是偉大的建筑物,長城更是中國的標志,是炎黃子孫信仰的圖騰!
長城是王老師心中的老人,是一位從沒有低過頭、流過淚的人人敬仰的老人。在王老師的眼里,長城不是建筑年代久遠的建筑物,而是歷經滄桑的六百多歲的老人。于是,與文本的對話變成了與作者的對話,與老人的對話:老人,六百多年,你低過頭嗎?老人,六百多年你流過淚嗎?回答的是堅定的“沒有!”
每一個文本都有它的打動人心之處,只有當教師對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充分挖掘到文本的生命內涵的時候,充滿真情的教師語言自然奔涌而出,在這樣的生命之語中,文本的生命內涵就會生動的凸現!
二、生命之音,奏醒孩子的生命潛能
兒童的心田是一塊奇異的土地,播上人文的種子就一定會得到行為的收獲。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文本的內容都富有人文性,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的種子。我們語文教師猶如一個播種者,一個耕耘者,應該在兒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閃爍著人性光輝的種子,讓它們開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結出豐碩的道德行為之果。
而在這片奇異的土地上,我們的“播種”與“耕耘”需要我們用“情”投入。“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憐;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使人嘆服。”如果教師用滿面春風的語態,脈脈含情的話語,飽含激情的語氣,就能引發學生的情感潛勢,與學生產生一種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喚醒孩子的生命潛能。
再次品味王老師那長達十一句的排比句,猶如黃河之水排山倒海般地涌來,此時的萬里長城激蕩著每個學生的心弦,使學生們都處在感受偉大長城的氛圍中,此情此景,令聽課的老師們都情不自禁地、熱烈地鼓起掌來。此時此刻,讓學生寫出心中最想說的話,那怎能不是學生的生命之語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學生那感人肺腑的真情告白吧!
(1)我愛我們偉大的長城,更愛我們偉大的中華!
(2)我愛長城!我愛中華!
(3)長城是我的驕傲,我們的驕傲,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正如曾擔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所言:“長城是一個奇跡,一個偉大的民族創造的偉大的奇跡。”
(4)萬里長城下的一磚一瓦、一土一石,都蘊含、都滲透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5)這萬里長城,不是石磚建的,而是由千萬個生命、千萬滴血汗組成的。堅強、剛毅、莊重的萬里長城不是風風雨雨、電閃雷鳴所殺得了的。(掌聲)
(6)萬里長城,你是我國人民的驕傲!你是代表中國堅貞不屈的精神!你象征一條正在騰飛的中國巨龍!(掌聲)
三、生命之音,奏響教師的生命價值
葉瀾老師在《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指出:課堂教學應被看做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的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的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生命價值的體現。當老師“動情”于自己的工作時,正是他實現生命價值的一刻。
1.與文本一起動情,獲得生命新的生長點
富有情感的教學語言,提煉于優秀的文學作品之中,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時代的良心,常常包蘊動人心魄的藝術美。教師在獲得情感性語言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欣賞性閱讀,也是以一種積極的審美心態,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賞、評價文本中的人與事、景與物、情與理,不僅觀其“言”,還要品其味,悟其神。如此,閱讀過程便成為一次審美體驗,一次發現美的旅程!教師的人生觀、世界觀也在隨之受到凈化。當教師的人性被文本的內涵所震撼時,教師與文本一起動情,教師的生命也必會在此時獲得新的生長點。
2.與學生一起動情,感受生命的成功
教師真摯、深沉的情感語言,撥動學生的心弦,喚醒學生的生命潛能,于是學生與老師一起動情:高興著作者的高興,傷感著作者的傷感,贊嘆著作者的贊嘆,憤怒著作者的憤怒……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真正感受到了職業的快樂與成功,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可愛與可貴!
3.對教育事業的動情,實現生命的價值
教師在課堂上富有激情的語言,源于他對文本的入情,源于他對學生的動情,更源于他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正如王老師所說的:“在我的眼里,自己創作的教案是有生命有靈性的。這正如畫家之于他的譜子、作家之于他的小說、設計師之于他的時裝……”想起了艾青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當一個老師動情于自己的教育事業時,才真正實現了自己的生命價值。
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語文教學語言藝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有密切的關系。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首先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當我們在新課程實踐的滿目繁花之中,不要遺忘了對教學語言的錘煉,不要遺忘了教學語言生命力的張揚,關注實踐新課程,讓我們從關注自己的教學語言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