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學習是集體行為,但是與個體的獨立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他們存在著一定的辯證關系。
一、要培養兩種能力
1.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學生要參與討論,參與合作探究,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和前認知能力作基礎,而個體的獨立思考是無法由別人或小組來代替的。只有在學生思考到達一定的程度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才有可能出現一點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時,才有可能出現觀點的針鋒相對和正面交鋒,這樣才能找到最佳答案。我們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之前一定要給予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擁有自己的一片思維天空,在此基礎上再合作交流,這時的交流才是體現個人創造性的高質量的合作。
2.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更多地表現形式應該是語言的交流。在數學課中,要有意識地去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只有小組成員通過語言的表述,把自己的思維與其他成員溝通、交流,才能達到思維的共鳴。對此,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四種能力”:一是學會傾聽的能力;二是學會質疑的能力;三是樂于陳述自己觀點的能力;四是勇于接受他人意見的能力。學生在能夠用自己的話表達清楚問題后,再讓他們嘗試著用規范的、嚴密的、有邏輯性的數學語言再講述一遍。通過這樣反復的強化,能增強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信心,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真諦。
二、建立三大機制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系統的學習方式,必須具備相應的交流、評價、競爭機制,才能更好地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突現小組合作學習的精神實質。
1.建立交流機制
展示交流是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環節,是形成正確認知、發展創新思維能力的關鍵所在。應變“一言堂”為“群言堂”,讓學生具有向教師或同學交流自己的思想、發表不同見解、表達學習體驗的機會。因此在各小組各自合作的基礎上,教師要給足學生的發言、補充、更正甚至于辯論的時空,讓各小組充分展示成果,闡述觀點,通過充分交流,相互開拓、辨析和質疑答辯,進一步內化知識,加深對問題本質的理解,最終達成共識,歸納概括合理的結論或得出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
2.建立評價機制
“評價是一盞燈,能點亮學生學習前進的方向。”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多采用正面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團隊精神和教師個人的教學成功與不足進行客觀、恰當的評價,并形成以下幾種長效機制:一是基礎評價機制。即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水平與課堂中在小組中的表現做深入的了解,為他們定一個“水平線”。二是過程評價機制。即對學生合作過程中的情感、態度、表現等不失時機的進行恰當評價,并組織小組間的相互評價和學生的自我反思,以此肯定成績、找出不足、指明方向。三是成果評價機制。即要善于發現學生思維成果的合理部分,不刻意求全,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合作水平的不斷發展和提高。
3.建立競爭機制
有競爭才有提高。針對小學生好勝的心理特點,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從強化兩種觀念入手,及時引入競爭機制,使小組合作學習更具實效、高效。一方面,從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入手,如經常性開展“最佳小組”評比活動,把小組合作中的成果具體量化;另一方面,從強化“學習成員”的個體榮譽感入手,通過選出最佳組長、最佳組員,讓基礎好的學生感到提高自己成績的同時,還必須盡力幫助組內其他成員,讓基礎較差的學生則認識到小組的成功取決于每個成員的努力,變壓力為動力,使小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
三、處理好四方面關系
1.處理好合作與競爭的關系
競爭本身是進一步合作的動力,合作又是更高層次競爭的基礎。因此,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競爭意識,又要辨證地處理好合作與競爭間的關系,使學生之間由過去的競爭關系轉向合作與競爭相結合的關系。在小班數學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應以合作為主,小組間應以競爭為主,競爭與合作相伴進行,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集體榮譽感,使課堂氣氛既緊張,又愉快。通過教師創設的條件,使學生們從小體會到個人努力固然重要,但要獲得最后的成功,只有在相互協作、相互幫助下才能達到目的。
2.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學生對集體負責,主動參與討論學習,不能有消極等待或依賴小組其他成員的思維情緒。匯報學習成果時可采用“小組中心發言人”制。中心發言人要組織組員討論,認真聽取小組意見,在全班交流時負責匯報,把小組意見表達完整準確,并引進競爭機制,使小組每個成員都有做發言人的機會。
3.處理好小組成員之間的關系
因為每個組內含有不同水平的學生,所以容易出現能力強的學生輕視能力弱的學生,自己搶著發言不聽別人見解,而能力弱的學生因怕說錯引起同組同學的譏笑而不敢發言,從而使小組內出現“小老師”、“小權威”而引起矛盾的這種現象,所以應注意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系。一是針對在小組中不同同學的自卑心理、驕傲心理、孤芳自賞心理等情況,及時幫助他們調整好心態;二是當能力弱的學生有點滴進步時,應及時給予大力表揚;三是采用輪換組長制度,通過實踐,不僅促進組內團結,也使每個成員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氣氛。
4.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學生的活動是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活動。因此,小組合作學習應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提倡教師當好“導演”,學生當好“演員”,把“導”與“演”進行分離與分工,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使師生有機會進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師也會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負荷得到減輕,可以有時間研究教學問題,科學設計教學方案,進行教學改革,確保“導”的質量。學生由于主體性得到了體現,自然會產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會把學習當作樂事,最終進入學會、會學和樂學的境地。教師與學生之間原有的“權威——服從”關系也會逐漸變成“指導——參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