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實施中,教師教學實踐中出現各種實踐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僅靠課程專家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激發學校與一線教師的積極參與,于是,校本教研應運而生。然而,現實中學校校本教研由于缺乏專業研究人員的積極參與,則常常會出現同水平反復、淺層次徘徊的問題,進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
為此,進修學校等教研部門需要積極改進和完善教研職能,提高教研人員業務素質,強化專業引領。同時轉變教研人員的角色,由教學工作的指導者、培訓者、鑒定者轉變為學校教研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實踐者。走出辦公室,深入基層,走進課堂,走向教師群體,與教師一起研究、解決課改中的現實問題,引領校本教研持續發展,提高校本教研的實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我們的實踐表明,這種“下水”式教研是提高校本教研實效的一種有效方式。
一、儲蓄理論內力,練好研究內功
教師要想搞好教育教學研究,就必須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較強的科研意識。一線教師畢竟承擔著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能夠用于理論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教研人員必須在“提高理論學習的實效”上下工夫。
1.聯系實際,選擇理論學習內容
只有當理論學習內容成為教師工作生活的內在需要時,教師才能從心底里愿意學習。如為開展聽課、評課比賽活動而學習教學評價理論;為開展課題研究而學習掌握觀察法、調查法、測量法等教育科研方法,為開展課堂教學競賽而學習課堂教學理論等。
2.研讀文章,增強教師理論功底
學校出資訂閱相關的教育教學報刊和一些教育著作,根據不同時期的科研需要,精選、指定必讀文章,讓教師通過閱讀深刻了解把握教育教學改革的最新動態和前沿理論、先進做法,豐富素養、提升內涵、觸發靈感,使教師站在更高的起點審視自己和別人的教育教學行為。
3.定時集中,引導教師“講”讀后感
為扭轉教師心情浮躁,讀書看雜志走馬觀花、窮于應付、收效甚微的局面,教研人員組織教師集中在一起,講文章中的哪些理論對自己有啟發幫助,談從書中學到了哪些做法,打算怎樣學習借鑒。“講”讀后感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師不做表面文章,必須深入學習、體會,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
4.引導討論,結合實際得出真知
對具體的工作來說,書本、雜志上的做法和觀點不能全盤照搬,要引導教師結合學校教學實踐進行討論,做法越辯越明晰,見解越研越深刻,在研討中思維與思維相碰撞,情感與情感相交織,創新火花就會不斷閃現。
5.實踐磨煉,利用理論引領實踐
學習理論的最終落腳點是指導改善教育教學實踐,教研人員要引導教師將所學先進理論和做法及時用于各種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之中,使之真正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科研水平,發揮真正的理論先導作用。
二、改良集體備課,促進專業發展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不僅適用于學生,也同樣適用于教師。通過集體備課將個人的智慧和特點展現出來,大家群策群力,在交流討論中彌補個人的不足,在傾聽、吸納他人意見的基礎上學會協作和分享,才能夠在互動中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工作效率,增加課堂教學的“含金”量。
1.有“備”而來
集體備課要以個人深入鉆研教材為基礎,深刻透徹地研究教材,教師要深入淺出地處理教材,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多方收集信息,整合課程資源,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方案,帶著思想、思考、思路參加集體備課。
2.開展集體交流
各備課組成員將自己深入鉆研教材的研究心得、設計過程以及設計理念做詳細的介紹,在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的基礎上共同研究出一條合理、有創新、可操作的教學思路。這個過程是相互爭辯交流的過程,是思想碰撞的過程,是產生靈感造就智慧的過程。
3.個性化處理
集體備課后,教研人員要求每位教師再根據自身的教學特點、教學風格,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及自己最近獲得教學信息和研讀教材的最新感悟,再在教案旁作旁注,可以增刪教學環節,更換教學方法,添補教學內容和情節,以此來體現個性化教學。
4.為課堂的“生成”做好準備
教案是預先設計好的教學環節,教學步驟緊緊相扣,但課堂又是千變萬化的,因此教師“二次備課”后的教案在實施過程中仍需視具體課堂教學情況做不斷調整。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種種反應、回答,無論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表現出來,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目標的設置不能過分偏向認知目標,更應注重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教師備課時,必須盡量考慮會出現哪些情況,每種情況如何處理,并事先做出相應的教學安排,要求教師形成“彈性化”方案,要給學生留有自主、自由思維的空間。
5.強化教學反思,不斷自我優化
自我反思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重要要素已成共識。我們倡導在教案中增添“教學反思”新頁,也作為教學常規檢查的重要內容。教師記錄該節課有哪些閃光點,教學過程中有哪些新的發現或發生了哪些值得回味和研究的事情,學生學習情況如何,教學效果是否達到自己的理想境界,該節課的不足等等。還可以通過詢問學生記下他們的評教意見等。“課程資源的補充”也作為教案附頁的要求,主要是歸納整理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相關知識或教學補充內容,如果在報刊、雜志上搜集到的則作為教學資料摘編粘在教案的適當位置,作為資源積累。這樣持之以恒,每位教師專業知識都會更加扎實,課堂教學也會更加生動、科學。
6.揚棄傳統教案,倡導說課型教案
長期以來,許多教師把抄教案與備課等同起來,這種“勞而無功”的抄寫浪費了教師大量的時間,我們嘗試著倡導教師寫說課型教案。具體寫法要求是:(1)教學目標具體、層次要求恰當而不籠統。(2)教學重、難點內容,只寫分析理由。(3)教學過程簡明扼要,課本、參考書上能找到的內容、例題、習題只要注明,不必再抄,著力寫教學設計的根據。教案主要寫教學設計的根據,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備課能力、講課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寫說課型教案減少了許多“教什么”的內容,增加了“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的內容,促進教師站在一定理論高度去審視、分析自己將要付諸實施的教學行為,不斷提高理論與實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