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語言是一種藝術。是的,一場唇槍舌劍,讓兇惡的歹徒放下了手中的槍;一聲溫存的問候,溫暖你冰冷的胸膛;一句鼓勵的話語,能讓人成就一番偉業……教師的語言更是具有一種創造人才的魔力。
站在課改的第一線,讓筆者感覺最深的是,當今的教師變了,變得更可愛了,更容易接近了,更讓學生信任了。而教師的這種變化表現為角色的轉變。現在的教師,已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成長的管理者,而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師居高臨下的權威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等中的首席”。當今的教師,已不是筆者兒時心中那種唯我獨尊、高高在上、不可接近的老學究,而是學生的朋友,是學生心中的偶像。教師這種角色的轉變,直接反映在課堂語言的變化中。其表現為:
一、由指令式的語言轉變為商討式的語言
以往的教學,教師把實施教案當作教學活動的軌跡,在教學中,每一個環節學生該怎么說,該怎么做都是設計好了的,不讓學生的思想有半點的偏離,教學過程就是把教師的教案演繹一遍。相應的課堂語言只是一種指令“你來讀,你來說,你來寫……”,不管學生愿意與否,點著你了就是你。同樣是要求學生讀課文、說看法、寫生字、算數學題,現在的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會這么說:“誰愿意讀一讀課文?”、“誰想說一說”、“你們想寫一寫嗎?”、“誰是計算的高手,你想來展示一下自己嗎?”雖說只是加了幾個字,但學生聽起來感覺就大不相同了,教師用商量的口吻對學生說話,學生和教師之間建立了平等的關系,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這樣讓學生覺得不是教師讓他學習,而是自己要學習,從而也就更愿意學習了。
二、由評判式的語言轉變成建議式鼓勵式的語言
走進現今的課堂,再也聽不到教師說:“你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你說的一點也不沾……”之類的話,取而代之的是:“你把×××詞語換一下就更好了,其實你說得很對,如果你的聲音能再洪亮一些就更好了,來,試試看”、“你讀得不錯,要是把×個地方處理好了,那就更棒了,你愿意跟著老師來試試嗎?”當學生站起來回答不出問題時,再不是隨便叫他坐下,取而代之的是“你想到多少就說多少,別怕,慢慢說”、“沒想好,請坐下,再想想看”。建議式、鼓勵式的語言能讓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不斷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深化,不斷地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
三、由灌輸式語言轉變為引導式語言
以往的教學,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對學生一直都采用灌輸、填鴨的方式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一堂課下來,全是教師在講,學生思考的余地很小,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學生成了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這樣的課堂教師累,學生更累,收到的效果也不好。而現在的教師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參與、思考、探究、發現以及情感,更重于知識本身。教學中就隨之出現了“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為什么這樣想?”一類的語言。這樣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更加靈活了。
四、由統一的語言轉變為開放的語言
傳統的教學,由于很少考慮學生的個性,對學生都整齊劃一的要求,不允許學生有其他的方式方法,學生沒有權利選擇學習的方式方法,學生根本就是教師實施教育的機器,沒有自主怎么會有開放和創新呢?現在的課堂再也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教師創造性的用了“喜歡”,“你喜歡怎么讀就怎么讀,你喜歡學習哪一部分就學習哪一部分,你喜歡怎樣記就怎樣記……”這樣的語言,讓學生有學習的空間,學生還有不學習的理由嗎?還怕學生沒有獨特的見解嗎?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讀書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其教學過程是單向交往,教和學的關系變成了講和聽的關系,從而使學生的活動人為地局限于面積課業的“自然活動”,使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使師生、生生之間都可以交往,活動形式多樣化,使教學活動成為師生、生生相互合作的社會性活動。
因而在教學此課時,老師設計了幾處研讀討論的環節。例如在學習4、5、6自然段時,老師好奇地問:“小白兔和小灰兔幫老山羊收完白菜回到家以后是怎么做的呢?”下面請同學們在4人小組內討論學習。孩子們都會很積極地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熱烈地討論。乘著討論的熱情高漲之時,在學習7、8、9自然段時,老師又神秘地問:“小白兔和小灰兔一個自己種白菜,一個只是顧著吃白菜,他們的做法不同,結果會怎樣呢?”通過小組討論研讀自學,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更深入了。
小組合作學習的生生互動,把學生由傳統的班級教學中客體的旁觀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參與者。學生在橫向交流中學會學習,敢于探索,主動合作,使學生變得更加自尊,充滿自信,不僅促進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也使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全情投入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即興表演,是促進其對課文進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表演,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的表情身姿運動,提高的不僅僅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整體的語文素質。課堂表演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既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提高學習興趣,調動課堂氣氛,其作用不容忽視。
五、課堂評價語言的多樣化
以往的課堂,評價總是一種語言“是”、“不是”是課堂評價的唯一。而今的課堂評價語言是那樣的豐富“你真能干”、“你真是個細心的孩子”、“你的方法真多”、“你真是老師的好幫手”……這樣的語言,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勞動得到了肯定,不斷地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覺得自己行,自己能干,有了這樣的心理,學生就會主動地去學習,因為他想得到老師更多的肯定,更多的贊揚。
新時代的老師啊,用你們充滿激情的語言點燃學生心中希望的火種吧,用你們特有的語言魅力鼓勵學生積累向上吧,用你們特有的語言智慧引領學生攀登人生的高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