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復習是一個艱苦的再認識過程,也是一個艱難的再提高過程。只有把握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研究課標,關注考綱;夯實基礎,提升能力;掌握規律,探究趨勢;適當訓練,掌握技巧;關注熱點,聯系實際;才能正確把握現代考試改革的發展方向,為新一年的高考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高考 歷史 復習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09)12-0119-02
高三歷史復習時間短、任務重。如何提高復習效率就顯得十分重要。本人在復習過程中,認真學習、借鑒了許多專家和多年從事高三歷史教學第一線教師們的經驗,并結合自己教學的點滴體會就高三歷史復習談談自己的一點粗淺看法。
一、研究課標,關注考綱
課程標準、考試大綱與《考試說明》是高考命題的準繩,是目前高考命題的依據。所以在第一輪復習中,要求學生復習時對照課標、大綱和《考試說明》要求的內容,結合老師復習講解和課堂筆記,知道本章節主要問題有什么,重點問題是什么,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知道回去要讀什么,準確理解記憶基礎知識,掌握高考對學生哪幾方面能力的要求,從而在復習過程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復習效率。所以研究課標,關注考綱,就成了高考復習的最重要的環節。
二、夯實基礎,提升能力
結合2009年高考歷史試卷的內容,很多是考查學生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等情況。例如:2009年福建卷選擇題第1題就是考查基本的史學知識;第16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的基礎知識;第21題考查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基本知識點。在2010年高考備考復習中,要走出“放松對基礎知識要求”的誤區,強調復習過程中對于歷史基礎知識的把握。為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做鋪墊。
在復習備考過程中,學會歸納總結,形成階段特征,掌握專題特點。在備考中強化學科能力訓練,深化對教材重要知識點的理解,把握每一個專題、每一個章節的重點問題。能夠對重大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的歷史背景(或歷史條件或原因)、性質(或實質)、特點(或特征)、意義(或作用或影響)進行分析、歸納、概括,從新課學習中的了解到復習備考過程中的自己分析、歸納、概括,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歸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掌握規律,探究趨勢
從福建2009年高考歷史試題及近幾年全國各地試卷命題特點找到命題的規律和共性,探究2010年高考的命題趨勢,增強復習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少走彎路,提高復習效率。
2009年福建歷史試卷風格保留了全國卷的基本特征,但是又有濃郁的福建地方特色。例如:選擇題第14題:“閩人以海為田”和第19題:“請給我們‘松綁’的呼吁”這兩個題目分別考查了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和今天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相關的主干知識,更展示了福建由過去閉塞、落后、貧窮的蠻荒之地到首開經濟特區、閩南三角經濟開放區和邁上現代化建設快車軌道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歷程,彰顯了濃郁的福建地方特色。
2010年高考復習備考中要關注福建地方經濟文化、福建歷史文化名人、福建區域特色文化等方面知識,加強鄉土歷史學習與研究。例如:(1)閩商。閩商是中國十大商幫之一,是游離在封建集權和農業文明之外的。(2)閩南海洋文化:特征價值在于海洋文明的開拓精神;臺灣區域的海洋文明特征是福建海洋文明的延伸;泉州港與海上絲綢之路;媽祖文化;船政文化。(3)福建地方特色文化(福建文化具有東南“鄒魯”之稱):閩學(朱子學);飲食文化(佛跳墻等);茶文化(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三坊七巷、土樓文化、客家文化習俗(客家祖地)等。(4)歷史文化名人:理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思想)、李贄(2009年高考第38題已經涉及)、嚴復、林則徐(“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沈葆楨(中國“船政之父”)等。
四、適當訓練,掌握技巧
能力只有在訓練中得到提高,科學的訓練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訓練是對基礎知識的拓寬和延伸,也是對學習質量的檢測,更是調控學習過程的手段。
首先,要重視對福建省《考試說明》上所提供的題例和樣卷、重視近兩年全國各地高考文綜試題和福建省2009年高考試題的研究,從中體會高考怎么考(出題思路),從其參考答案中體會怎么答(解題思路、答案組織、文字表述等)。研究高考試題(典型的、適量的)是探索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題能力的重要途徑。
其次,充分利用福建省各地市的質檢卷和各地模擬卷,選用一些文綜練習題及綜合練習題有針對性地訓練,對題目中各種信息(文字、圖片、表格、地圖等)的判讀和分析,訓練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針對性的解題。
第三,掌握解題技巧是學生減少失誤、提升考試成績的重要手段。要求學生在各次大考中注重培養審題、解題、答題思路和方法。在審題過程中,要審題型和要求、審關鍵詞、審時空范圍,然后確定解題思路和答題方法,組織答案時還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規范表達。要用規范的歷史語言回答問題。
五、關注熱點,聯系實際
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的高考歷史試題,總體特征明顯,沒有刻意回避熱點問題,將熱點問題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轉化成與民眾生活緊密相關,把熱點問題和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貼近生活。把時政熱點問題作為高考命題的切入點,或者作為背景材料,導出問題,把時政熱點和學科知識緊密聯系起來,從問題設置中檢查學生的學科基礎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答問題的能力。
在2010年復習備考中要始終把握具有長效價值的社會熱點問題即國家統一、科學發展、和諧社會、民主法制建設、民生問題(新農村建設、社會保障、醫療改革)、能源和環境問題等;始終把握周年紀念日問題(逢9和逢10紀念日)即中外歷史進程中重大事件,例如:2009年建國60周年;“五四運動”80周年;中美建交30周年;“土地改革運動、抗美援朝”60周年;1990年德國統一等;始終把握2009~2010年間發生的國內外重大時政熱點問題。培養學生對時政熱點問題的感知能力,形成對時政熱點問題的思維能力,培養文科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學生應變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綜合思維能力。學會運用所學原理與規律,形成解答問題的思路和線索,逐步形成感知熱點問題的能力。提升發掘熱點問題材料本身所蘊涵的內容和反映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本質和規律,把握與課本主干知識的聯系,從熱點問題的背景材料及設置的問題,回歸課本,把教材體現的史學觀點作為解答問題的主要根據。從而真正做到歷史基礎知識掌握和學科綜合能力相結合。
高考復習是一個艱苦的再認識過程,也是一個艱難的再提高過程。只有把握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明晰新課標下高考命題的一些基本趨勢及特點,才能正確把握現代考試改革的發展方向,從而真正把握重點、明確方向,為新一年的奠定打下堅實的基礎,占領新高考的制高點。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2009年福建高考歷史考試說明.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3]曲一線科學備考.高考試題分類詳解.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4]2009年高考福建地方史復習重點.福建高中新課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