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實施已過去一輪,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筆者從實踐中體會到:平時的課堂設計盡可能地根據學生實際,采用理性的設計,語文課堂將會充盈生命活力,教學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一、著眼課前: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設計
所謂理性設計,就是要把學生的主動發展始終作為設計思考的中心,必須關注學生的生命狀態和學習活動思維、認知規律,讓學生能以高度的熱情和積極的思維活動投入學習。因此,設計前,教師要有意識地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預測學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意識地在學生中做些側面了解,既吃透文本知識,又發現其中學生可能會產生的質疑和節外生枝的問題。教師也可以提前設計好語文課堂學習的學案,公示在班級公示欄內,讓學生參與設計,根據自己的喜好,在空白處補上自己的質疑、自己的研究專題、自己的活動設計等,把粗線條的學案細化、個性化。如果學生的片段設計意見很好,教師便可以有選擇地吸收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中去。這樣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活課堂。如在《草船借箭》一課教學前,有一個學生在空白處提議:把這節課搞成一次擂臺賽,每個小組合作,以課文為依據,以《三國演義》作為參考書,來分析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這四個人物,一組一個,看哪組分析得有根有據有說服力。老師采納了這個同學的建議,結果,該節課大獲成功,學生也學得特別起勁。
二、立足課中:關注學生狀態,及時調整設計
實施探究式的語文課堂,由于教師不再以傳授和灌輸的基本方式向學生全盤授予,按部就班地展示編制十分嚴密的教案,而是放手引導學生去獨立地研究、合作地探索、自由地交流,這就會產生很多難以預料或意想之外的學習行為。課堂教學的進行已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的教案來框定,而是取決于現場的生成。這就要求教師將固定設計變成理性設計、師本設計變成生本設計,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
1.在謬誤處及時調整
如研讀了《狐貍與烏鴉》一課后,老師請小朋友來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師話音剛落,幾十只小手舉了起來。一個說:“狐貍這么狡猾,騙了烏鴉,我們可不能像狐貍那樣去騙人。”一個說:“烏鴉喜歡聽好話,結果上了狐貍的當。我們不能光聽好話、奉承話,而要想一想,這個人為什么要說這些好話。”這時,另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這只狐貍很聰明,很會動腦筋,我們要向它學習。我叔叔就是因為很聰明、很會動腦筋,才成了百萬富翁。”聽了這個回答,老師及時調整教學環節,給學生講了《動腦筋致富》和《騙子沒有好下場》兩個故事,使學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聰明,我們應該把聰明用在什么地方。
2.在費解處及時調整
一位教師在指導學生研讀古詩《登鸛雀樓》時,把鸛雀樓的圖像映在屏幕上,并很有感情地引導學生讀懂全詩。不料,一個學生站起來說:“登鸛雀樓是說詩人已經上了樓,而要窮千里目還要更上一層樓。這說明鸛雀樓應該有三層,可圖上為什么只畫了兩層?”老師一怔,但馬上鎮定下來,調整思路說:“是圖畫錯了?還是詩寫錯了?或者是圖和詩都錯了?”學生都在靜靜地琢磨詩意,老師點撥道:“登鸛雀樓是表達詩人登樓時的想法,還是寫詩人登了一層又登一層的行為呢?”于是,學生若有所悟:“可能是一邊上樓一邊想,也可能是上了樓,覺得這樓還不夠高,不能看得更遠。”“這是詩人的想法。‘欲’就是想的意思。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愿望,不是……”教師故意欲言又止,這時說圖畫得不對的學生接下去說:“不是真的寫詩人登了三層樓去看景色。”
3.在偏離方向處及時調整
如在《太陽》一課教學時,有位學生一開始就打了“橫炮”,問老師:“后羿射日這個故事是真實的嗎?”老師沒有因為這個問題幼稚而嘲笑他,也沒有認為這個問題與課文關系不大而不予理睬,而是及時調整,對學生說:“你們覺得這個故事真實嗎?請仔細閱讀課文,在課文中找到依據。”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容易在課文中找到答案:“因為太陽離地球很遠,箭是根本不可能把太陽射下來的。”這樣,不僅鼓勵了學生大膽質疑,而且也使學生借疑釋疑,激活了思維,激活了課堂。
4.在爭議處及時調整
一位教師指導學生研讀《落花生》一課。作者借物喻理引出了觀點:“花生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學生對此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持肯定的態度,一種不表示認同,他們認為“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當然不好,但外表好看又有實用的桃子、石榴、蘋果不是要比雖然有用但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好得多嗎?還有一種認為,桃子、石榴、蘋果外表好看又有實用,確實不錯,但也用不著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掛在枝頭來炫耀自己,做人應該謙虛些。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環節,留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唇槍舌劍,互相辯論。在辯論中,活躍了思維,活躍了課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求異性、批判性和多元的價值觀。
三、拓展課后:課內外有機聯系,延伸設計
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其目的任務從根本上而言是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就不可能光靠課內的“讀、聽、說、寫”便能獲得,還必須通過課外生活中的實踐來掌握。因此,課后,讓學生自己來設計選擇內容多元、形式多樣、角度多變的書面作業和實踐活動,以達到舉一反三、鞏固發展的目的,還是必要的。如在學了《龜兔賽跑》一課后,老師引導小朋友把學過的生字新詞設計成一個個動物娃娃,貼到生字動物園中,讓小朋友互相比賽,誰先和這些動物娃娃交上朋友。教師還引導小朋友為課文設計、繪制插圖、連環畫,插進教材的空頁。創造性地續編課文,也是大家比較喜歡的。課上完后,小朋友們續編了許多故事,在兔子沒有睡大覺的情況下,烏龜想出許多巧妙的辦法,最終仍然取得了比賽的勝利。還有的小朋友嘗試著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結合班隊活動演出。
教師還應擺脫教材的束縛,引導學生把閱讀觸角伸向廣袤的空間。
1.以一篇帶多篇
從語文體裁帶出。教學時可提供一些與課文同體裁的文章目錄,由學生自己選擇,廣泛閱讀,使學生掌握不同文體的閱讀方法,對不同文體的文章產生濃厚的興趣。
從作者資料帶出。教材中的許多課文是著名作家所著,教師可適當介紹作者生平及其作品等有關資料,供學生選擇閱讀。如老舍先生的文章在小學教材中出現多次,我們學了《貓》后,讓學生從校圖書室借來《駱駝祥子》,從網上搜尋老舍的文章,讓學生看《四世同堂》等等。
從文章主要人物、寫作方法、課文主題等帶出,以更好地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展示課外閱讀的舞臺。
2.走進自然,走向社會,閱讀無字書
新課標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學。因此,要充分利用社會、大自然資源,要讓學生不僅讀紙上的書,還要讀電子書,更要讀無字書。如低年級學生認字后,可讓他們去商店讀商標,走上街頭看招牌;中高年級可讓學生摘錄廣告用語、對聯等積累語言。
總之,只要你能根據學生實際,理性地設計,我們的語文課堂一定會出現生機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