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實施新課程已一輪,但綜觀現實,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認識上的誤區,對語文新課程標準還缺乏認真的解讀,在語文教學的實施策略上,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本文擬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和實施策略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見,求教于大家。
一、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分析
農村小學辦學條件差,教育手段落后,教師知識更新慢,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學現狀不容樂觀。
1.在教師的教學理念上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而農村教師則因信息閉塞,傳統的語文教學磁場強于新課程培訓的理念,他們的教學觀念仍舊是“重視知識的傳授,輕視能力的培養;重視教材的灌輸,輕視教學的改進;重視知識的講授,輕視學生的探討;重視理論的認識,輕視實踐的環節”。教師與學生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教師教學缺乏新理念的指導。
2.在語文教學的培養目標上
新課程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素質和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而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的培養目標上,仍把能力目標——語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放在第一位,把情感目標——語文的人文功能放在第二位。語文教學仍強調“雙基論”、“工具論”、“教學活動是純認知過程論”。教師是教學目標制定者,教學內容的決定者,教學方法的選擇者,教學過程的設計者,教學效果的檢測者,學生知識添裝的“容器”。教師在課堂教學上為努力完成預置目標而不懈地進行“雙基”訓練。
3.在語文的教學方式上
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要注重人文性,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情感的熏陶,內心的體驗。而農村小學大部分語文教師還是遵循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重視課文的語言文字的續寫訓練,輕視課文美文佳句的朗讀欣賞;重視課文段落結構,中心思想的歸納解析,輕視課文美文弦外之音、境外之意的參悟感受;重視一類課文的閱讀、記憶、背誦,輕視課文中關注人的自然發展、生命的健康成長和健康個性發展的語文素養教學。
4.在語文學習的評價目的上
新課程強調:語文考察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而目前大多數語文教師在語文學習的評價上,仍強調甄別、檢驗、選拔的功能,輕視學生情感、態度、發展的個性;重視的是標準化的、規范化的檢測訓練,輕視的是學生多元的、逆向的思維創新;重視的是語文技能技巧的機械訓練,輕視的是學生探究、發展的能力以及人文情懷的有效養成。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施策略建構與思考
新課程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和語文新課程理念的碰撞中,站在傳統語文教學和推進語文新課程教學的立交橋上,對根深蒂固的語文教學進行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怎樣進一步有效地推進,如何建構語文教學的開放模式,尋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代理念的有效策略,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1.反思揚棄,語文教學應從封閉走向開放
傳統的語文教學,有其合理的內容、成功的經驗,但缺少開放,太重視“雙基”。我們應吸取傳統教學的精華,剔除其有悖于新課程標準理念的糟粕,對傳統的語文教學,是揚棄,而不是拋棄。這對于我們實施新課程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也有利尋求更好更快的語文教學發展之路。
我們認為,富有人文氣息的語文課堂義不容辭地要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向生活的窗戶,開拓一個展望的空間,把學生的語文學習課堂從封閉走向開放,把學習嫁接到生活中,把生活融入學習中,把語文當作人生,把教材當作社會,用生活來解讀課本,用“人本”來參悟、補充教材。學生的神經末梢要隨著翻開的書頁而延伸,學生的思維心胸要隨著閱讀的深入而豐滿,學生的思想觸角要隨著課文與生活的鏈接而敏銳,學生的感情脈動要隨著閱讀的興奮而勃發。讓生活的知識庫與學習的知識庫交匯、交融,從而實現課本與生活的對話,課堂教學的開放。而語文教師則要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體驗生活,搜集資源,引導學生共同完成整合資源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去體驗語文的博大、自然與精深。
2.情感體驗,語文教學應向生活延伸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文明,最精細地表現在情感的文明里。”語文教學中,往往存在著一種片面傾向,強調認知信息的傳遞,教師將活生生的課文肢解,使學生難以從課本中汲取思想、語言的營養,感受人類豐富的精神世界。因此,運用情感的因素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知情并茂,以情促教的效果,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
我們語文教師在對蘊含情感因素的教材備課時,教師自己要進入角色,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為自己的真情實感,并在教育中借助抑揚頓挫、充滿激情的朗讀語調去觸動學生平靜的心,掀起學生情感的漣漪,讓學生在充滿濃烈氣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激發起情緒體驗。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幫助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形象感知,形成表象,并力求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把握文章的旨趣,形成讀者與文本作者的交流,形成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心靈頓悟。
此外,還可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情境。通過音樂與畫面將蘊含在教材中的顯性情感因素展示出來,使學生從心底感知周圍世界的美,人的關系美,真心的情感美,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誠摯,從而確立美的道德品質。
對于描寫自然現象或各地風光的課文,教師可有意識地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去體驗自然界的神奇美妙和祖國的文化藝術的燦爛輝煌,使學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提升。
3.張揚個性,語文教學應成為核磁共振的磁場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動。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每個學生都有豐富的內心世界,然而對每個個性而言,其經驗都是獨特的。基于這樣的現實,為了尋找生生、師生核磁共振的磁場,教師應設計張揚學生個性的磁場: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理解,在默讀中思考,在討論中頓悟,在復述中體驗,在欣賞中熏陶。讓學生自主選擇各種信息,自主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在最能照亮他心靈的精神燭光引領下,循著各自的路徑,走進作者,走進作品,從而實現個性的張揚。其次,教師要給學生發表獨特意見的空間,給學生寬松的思想環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允許不同觀點的討論爭辯,引導學生領悟文學作品深層內涵的豐富性和多元性。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閃光,在碰撞中舒展,在碰撞中凸現。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靈去解讀作品,去實現個性的發展。有思想的人總能發現更多的東西,我們的語文課堂要允許學生說不清、道不明,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允許學生有理的叛逆,有情的錯誤;允許學生懷著挑戰走進課堂,帶著不滿走進教室。我們的語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自覺呼喚學生人性的回歸,關注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注重學生人格的完善、發展,從而實現學生個性的揚長。
教育是一種智慧,我們的語文課堂如能變成平等的對話,民主融洽、師生互動的心智交流,共享生命對話的“師生磁場”,那么,一顆顆跳動的、活潑的火花瞬間就會被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