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瀾教授曾提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痹诂F實的課堂教學中,由于諸多原因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師生缺乏有效的交流的情況。教學的主要方式仍是灌輸式,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課堂上缺少了應有的生氣和靈動。那么如何創設有效互動的數學課堂呢?下面通過案例來說明有效互動課堂應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架起書本和生活的橋梁
書本是語言符號的世界,是由一系列色調和抽象的文字堆砌起來的世界;生活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鮮活的事實和生動活力組成的。課堂變得如同一潭死水,波瀾不驚,應該說與學生的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相割裂有很大的關系。怎樣改變課堂上的上述情況呢?請看我市名師吳媛老師的教學案例。
[案例一]公頃
師:大家路過(學校)試驗田時是否認真觀察過,稻田邊上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試驗田3公頃”。
生:那1公頃有多大?
師:我們先打開課本51頁,看看課本中是怎樣說的。(孩子們打開課本,找到了智慧老人的話。)
生1: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1公頃=10000平方米。
生2:哇,1公頃好大!
師:現在我們要到操場上去感受一下1公頃到底有多大。
教師有秩序地組織孩子到操場上,告訴孩子:我們內操場和外操場合起來大約1公頃。(孩子們在操場的中央環視四周,感受著1公頃。)回到教室,教師讓孩子們談談感受。
生1:原來1公頃的土地上包括了籃球場、足球場、跑道、花圃……1公頃好大。
生2:我知道了,原來我們的校園操場就有1公頃,試驗田有我們3個學校操場這么大。
生3:我覺得我一眼望過去的面積不止1公頃。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我一眼望去,可以看到操場以外的東西。
師:好極了,剛才我們在實際生活中認識了比較大的面積單位:公頃。(板書:公頃)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一旦教師將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兩相通融起來,學生就會感到書本知識學習的意義與作用,就會增強自己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學生的學習就不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樂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動了。
二、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師道尊嚴”和教師權威觀念認為,學生在課堂上要絕對地服從教師,如果課堂上學生的發言違背了教師的預設,就可能被教師無情地否定。事實上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從他們的興趣和意愿出發,這樣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就會被調動起來。教師要善于抓住課堂上學生的奇思妙想的想法,加以合理的利用,從而使教學成為有趣的學習活動。
[案例二]分數與除法
在解決豬八戒分西瓜的第二個情景問題時,要求把5個西瓜平均分給4個人,怎么分?且聽聽孩子們的意見。
生1:把一個西瓜先平均分成四份,然后再依次分第二個,
第三個……每個人都得到每個西瓜的 ,那么就得5個 是 。
生2:先拿出四個西瓜來分,每人先得一個,再把最后一個
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共得了1 西瓜。
當我聽了以上兩種分法時,心中涌起一陣喜悅,暗喜孩子們的思路如此清晰,重難點一下子就突破了。可就在這時,一個孩子舉手說道:“鄭老師這樣分是否公平,因為課本上沒說這5個西瓜一樣大呀!”他的話就像在平靜的水平面上擲了一塊大石頭,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開了。
“對,如果是不一樣的大西瓜,第二種分法就是不成立的?!?/p>
“第一種也不行,西瓜是橢圓形的,有的上大下小,你能平均分嗎?”
“那只能榨汁來分?!?/p>
“哪來的榨汁機呢?”
“讓孫悟空變唄。”
“不,以后種正方形的西瓜,不就好分了嗎?”
案例中孩子們的學習態度不正是我們新課程改革所期待的嗎?如果我們一味地遵從教科書,置學生的個體思維于不顧,這樣必會將孩子們的個性、創新思維都扼殺掉。面對著具有鮮活生命和靈動個性的學生,教師應當更多地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應當給予積極的評價,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自己思想、表達自己觀點、實現自己思維飛躍的舞臺,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學習自信心,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欣賞者、支持者和引領者。
三、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
傳統教學強調亦步亦趨,精雕細刻,把知識嚼碎一點一點喂給學生,其結果是學生的主體性被弱化,學習的主動性喪失。眾所周知,在學習某項知識時,聽來的、看來的都不如自己做的記得牢。一個人只有在寬松的氛圍中,才會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才會勇于表現自我,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得到發揮。
[案例三]加法的交換律
(1) (2)
(3)
師:你能舉出與這三組算式一樣特征的算式嗎?(學生舉例教師羅列各組算式,引導學生發現這樣的算式舉不完。)
師:大家能說說每組算式都具有什么特點嗎?
生: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后,和不變。
師:大家能舉出加數交換位置和發生變化的例子嗎?
學生發現找不到,師生共同得出:任意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叫加法交換律。
原本教師準備接下去做練習鞏固,可一向愛提問的張智明同學提出了:老師,加法有交換律,那乘法呢?有乘法交換律嗎?
我本想回答以后會學到的。但孩子們嚷嚷著,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看到孩子們如此強烈的求知欲望,我突然改變了主意。
師:張智明的問題很有研究價值,大家回想一下,剛才我們用什么方法得出加法的交換律的?
學生回憶:先發現三組算式的共同特點,然后舉例驗證,最后歸納規律。
師:像剛才的這種方法叫做驗證法,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驗證乘法。請同桌合作,自己舉例驗證。
孩子們便開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
由上例可以看出,由于給了學生最大的學習空間和想象的余地,才使他們的思維更加深刻和豐富。在本節課中,學生不僅學到了加法交換律,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到一種數學方法,培養了學生學習、掌握并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四、關注學生的錯誤,鞏固并擴展學生的知識,促成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
長期以來,對待學生的錯誤,我們往往采取“排斥”的態度,而對于如何糾正學生的錯誤,大多數老師采取直接告訴正確答案的方法。長此以往,這樣做的效果便是學生不理解的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學生心中的困惑會越來越多,導致學生的成績越來越差,學生的自信心受到打擊,最后導致學生對數學課的“恐懼”感越來越強。那么,數學中如何利用學生的錯誤呢?請看我市名師王孫君老師是如何做的。
[案例四]“小學數學四則計算練習課”教學片斷
有兩摞同樣的紙,第一摞500張,厚4.7厘米,第二摞厚7.05厘米,有多少張?
數學水平一般且不愛發言的小玉也把手舉了起來,我便請她發言。
玉:7.05減4.7等于2.35。
原來安靜的教室里,立刻傳來孩子們“錯了,錯了”的竊竊私語聲。小玉的臉一下子紅了,垂下頭不安地站在那里。
看著小玉的樣子,我心里一動,再看看隨著她的發言我寫下的板書,2.35不正好是4.7的一半嗎?眼前一亮,我關切地對小玉說:“孩子,你沒有說錯,只是沒有說完?!笨粗⒆觽冦躲兜臉幼樱液秃⒆觽冋归_了下面的交流。
師:結合黑板上的圖想一想,2.35表示什么呢?
玉:第二摞比第一摞多出來的(紙的)厚度。
師:非常好!善于觀察的同學們,你們難道沒有發現,2.35和4.7有什么關系嗎?
生1:2.35是4.7的一半。
生2:我知道了!第二摞比第一摞多一半,多250張,第二摞有750張。
生3:為什么第二摞比第一摞多一半呢?
生4:題中說是同樣的紙,2.35是4.7的一半,厚度多一半,紙也就多一半。(孩子們恍然大悟)
師:這種方法怎么樣?生答“好”。通過大家的討論,我們找到了如此巧妙的方法,想一想,這種方法我們是怎樣獲得的。
全體學生不約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小玉身上,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小玉臉上泛起了紅光,目光里閃爍著喜悅與自信。
課堂上學生出錯是常有的事,每當此時,我們要讓學生改正錯誤、獲取知識的同時,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特別是后進生,他們的心敏感而脆弱,舉手前會猶豫,出錯后會更加難堪??梢韵胂?,在一次次難堪中他們的小手會越來越沉,直到有一天再也舉不起來。學生出錯,我們不僅要善待、寬容錯誤,更要挖掘、利用好學生的“錯誤財富”,為學生辟出一片創新的“新天地”,激發創新情感,激活創新思維,變錯誤為促進學生發展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