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六年來,一直不斷探索如何促進不同水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原國家教委主任朱開軒在全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素質教育中的面向全體,正是面向著有差異的每一個個體,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正視學生智力、能力、情感、創造力、創新意識等多方面的差異性,解決初中教育的普及性與學生個體差異性的矛盾。分類指導、分層施教是貫徹因材施教的一種有效途徑。分層教學的依據就是承認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對學生實行幾個尺度并行的要求,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長足發展,現在的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面向全體”學生和使學生“全面發展”的“雙全”教育,它的核心就是要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差異,初中學段面臨的突出困難就是學生學習成績分化嚴重。小學畢業直升初中,原有的差異隨著初中學科的增加、學習內容的加深、學時的延長而進一步擴大。形成教無信心,學無興趣,學無所得的不良局面。
我曾對全班62名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做過調查,結果是:(1)認為授課內容簡單,有時顯得無所事事,“吃不飽”的有14人,占22.5%。(2)認為課堂容量適中,有些內容學起來容易,有些內容學起來困難的有30人,占48.3%。(3)認為課堂上聽不懂,或注意力不集中,理解不好的有18人,占29%。
以上結果表明,一個班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在長期的數學教學中,表面上看我們在課堂中平等對待學生,實則是一刀切的教學,多數數學教師在實施義務教育中,面對學習基礎、接受能力和學習行為習慣差異較大的新情況困惑無策。只能面對中等程度的學生教學,結果是差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飽,如果忽視這種差異,就必然使部分學生掉隊,喪失信心。“分層教學,異步教學”的提出是實現群體“共同發展”與“差別發展”統一的必由之路。徹底擺脫了長期以來的“一刀切”的局面,“分層教學”就是承認差異,允許后進。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它們之間的區域被稱為“最近發展區”。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并不斷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分層教學”能使各類學生都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內充分發揮學習的潛能,目標明確適宜。進行有差別有層次的教學,才能出成績,出好成績。
分類指導、分層施教就是教師將一個教學班的學生根據不同學習基礎水平,分成A、B、C三組,在教學過程中對三個層次的學生分別擬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課堂活動程序,從而使“能飛的飛起來,能跑的跑起來,該扶一把的扶一把”,使優秀生提高冒尖,大部分學生正常發揮,穩步提高,差生得到轉化,努力趕隊。
第一,搞好分組:(1)根據每個學生幾次測驗成績的平均值排定他們在班級中的名次(應重點考慮學生已有的數學基礎、智能和學習行為習慣等方面)。(2)在這個名次中確定一個中間學生。(3)以這個中間學生為準,往前和往后共排出約26名學生(以每班62名學生計算),把他們劃為一組,即中等水平的B組,高于B組的前15名屬于優秀水平的A組,低于B組的后15名屬于水平較低的C組。隨著學習成績的升降,三個組的成員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變化的結果應是差生組的不斷“解體”,中等組和優秀組的不斷壯大。這應適時根據他們的測試成績來調整組別或升或降,適當引入競爭機制,以激發學生的學習進取心。
第二,通過分層備課、分層授課、分層作業、分層輔導、分類補缺,落實分類指導,面向全體。
(1)分層備課:在教學中,學習借鑒布魯姆教學理論,除研制學期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外,更注重課時教學目標的制定與落實。考慮三類學生不同接受能力,對C類學生提出基本要求,對A、B類學生提出較高要求。同時配置相應的內容、設計不同層次的課堂練習。其目的就是使全體學生在達到基本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讓中、上等學生能有所提高,使其得到充分的發展。
(2)分層授課:堅持“進度一致,程序不同,分層施教”的原則。做到不同授課內容區別對待,搞好分層提問、分層練習和分類指導。應在基礎知識課中同步不同速,鼓勵 A、B類學生通過增大練習量熟練掌握;輔導C類學生達到基本掌握,對綜合性較強的課,著眼于B類學生,實行中速推進,對C類降低難度,對A類學生提高要求。總之,分層教學既要使C類學生“吃得上”,又要使A、B類學生“吃得飽”,落實在課堂訓練中既要有一些基本題,又要有一些稍有變化的中檔題,還要在訓練中有一些綜合性較強的能力題,使三類學生各有所獲。
通過一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實踐證明,根據科學方法,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制定出數學分層教學、異步推進來轉化學困生的對策,進行適當的教學調整和有針對個性個體心理調適,就能夠使學困生的數學成績得以提高。同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切實做到因材施教。要持之以恒充滿愛心,學生定能取得優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