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現代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我們要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的人才,基本條件之一就是使他們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創新的精神。小學數學教學從低年級起就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任務。下面本人就如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談幾點看法。
一、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現代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
人的思維有千差萬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培養什么樣的思維能力呢?《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一規定顯然正確。首先,從數學的特點看。數學本身是由許多判斷組成的確定體系,這些判斷是用數學術語和邏輯術語以及相應的符號所表示的數學語句來表達的,并且借助邏輯推理由一些判斷形成一些新的判斷。而這些判斷的總和就組成了數學這門學科。小學數學雖然內容簡單,沒有嚴格的推理論證,但卻離不開判斷推理,這就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其次,從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來看。他們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這里所說的抽象邏輯思維,主要是指形式邏輯思維。因此可以看出,把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作為一項數學教學目的,既符合數學的學科特點,又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
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傳授和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包括思維能力的發展)的過程。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來說,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運用著各種思維方法和形式,如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另一方面,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為運用思維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體的內容和材料。這就是說,絕不能認為教學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會自然而然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只是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供有利的條件,還需要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并且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計劃地加以培養,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這一點,教材沒有有意識地加以編排,教法再違背激發學生思考的原則,不僅不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相反的還有可能逐步養成學生死記硬背的不良習慣。
怎樣體現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考慮。
1.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個年級的數學教學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明確各年級所擔負的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從一年級伊始就要注意有意識地加以培養。例如,開始認識大小、長短、多少,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比較能力的問題;開始教學10以內的數和加、減計算,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問題;開始教學數的組成,就有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逐步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內數的概念,理解加、減法的定義,學會1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導學生去思考,從一開始就有可能不自覺地把學生引向死記數的組成、機械地背誦加、減法得數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級養成了死記硬背的習慣,以后就很難糾正。
2.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每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論是復習、教學新知識、組織學生練習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有意識地進行培養。例如,復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有經驗的教師給出式題后,不僅讓學生說出得數,還要說一說是怎樣想的,特別是當學生出現計算錯誤時,說一說計算過程,有助于加深理解“湊十”的計算方法,學會類推,而且有效地消滅錯誤。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引導學生簡縮思維過程,想一想怎樣才能很快地算出得數,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教學新知識時,不是簡單地告知結論或計算法則,而是引導學生去分析、推理,最后歸納出正確的結論或計算法則。例如:教學兩位數乘法,關鍵是通過直觀引導學生把它分解為用一位數乘和用整十數乘,重點要引導學生弄清整十數乘所得的部分積寫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兩位數乘的步驟。學生懂得算理,自己從直觀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計算方法,不僅印象深刻,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在教學中看到有的老師也注意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但不是貫穿在一節課的始終,而是在一節課最后出一兩道稍難的題目來作為訓練思維的活動,或者專上一節思維訓練課。這種把培養思維能力只局限在某一節課內或者一節課的某個環節內,是不夠全面的。當然,在教學全過程始終注意培養思維能力的前提下,為了掌握某一特殊內容或特殊方法進行這種特殊的思維訓練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來代替教學全過程發展思維的任務。
3.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各部分內容的教學之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數學概念、計算法則、解答應用題或操作技能(如測量、畫圖等)時,都要注意培養思維能力。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教學每一個概念時,要注意通過多種實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征,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例如,教學長方形概念時,不宜直接畫一個長方形,告訴學生這就是長方形,而應先讓學生觀察具有長方形的各種實物,引導學生找出它們的邊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點,然后抽象出圖形,并對長方形的特征做出概括。教學計算法則和規律性知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判斷、推理能力,例如,教學乘法分配律,不宜簡單地舉一個例子,就做出結論,最好舉三四個例子,每舉一個例子,引導學生做出判斷,如(12+3)×60=12×60+3×60,先把12和3加在一起再乘60,與先把60分別乘以12和3,再把積相加,結果相同。然后引導學生對幾個例子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即等號左端先把兩個數相加,再乘第三個數,而等號右邊把前兩個數分別乘以第三個數,再把積相加,結果不變。最后得出一般的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學到不完全歸納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性結論應用到具體的計算(如72×16+28×16)中去,并能說出根據什么可以使計算簡便。這樣又學到演繹的推理方法,至于解應用題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這里不再贅述。
三、設計好練習題對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學習計算方法、掌握解題方法一樣,也必須通過練習。而且思維與解題過程是密切聯系著的。培養思維能力的最有效辦法是通過解題的練習來實現。因此,設計好練習題就成為能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一環。一般的說,課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數量的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練習題。但是不一定都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級的情況不同,課本中的練習題也很難做到完全適應各種情況的需要。因此,教學時往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出一些調整或補充。
總之,發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點,必須堅持長期訓練和培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