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博物館三個字,人們會想到那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書;提到博物館,人們會想到那是傳播知識的殿堂;提到博物館,人們或許還會想到“枯燥、乏味、陳舊”等字眼。
確切地說,博物館是征集、保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并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建筑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各國國情不同為博物館定義也會有所不同,但較廣被接受的定義為國際博物館協會所提供的定義,在其2001年修訂之章程中,其定義如下:博物館乃一非營利之永久性機構,在其所發展與服務的社會,對公眾開放,以學習、教育、娛樂為目的,是典藏、保存、研究、傳播與展示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證據。
近年來,隨著人類文化活動的不斷豐富和人們精神需要的不斷增加,許多博物館除開展正常的業務工作外,也開始舉辦多種形式、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并以此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的作用。如對一些歷史上重大事件的紀念活動、特定的文化宣傳活動、針對青少年開展的系列活動等等。但如何充分發揮博物館的職能作用,傳播知識、傳播文化,打造青少年喜愛的博物館呢?
一、開展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活動,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舉辦陳列展覽和臨時展覽是博物館對外宣傳的一種基本方式。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手段的發達,圖文并茂的圖片展覽早已變成一種落后的展示方式,并不為孩子們所喜愛和接受。相反那些新奇的、知識含量大、科技含量高的活動卻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某博物館就曾經開展過“我是小小考古家”的活動,偌大的展廳被布置成考古挖掘的現場,孩子們可以和家長一起進行考古挖掘,現場可以挖掘到仿制的出土文物,并有工作人員為其介紹文物鑒定的知識,使孩子們在娛樂的同時,學到了很多知識。再如,我館也曾經舉辦過“快樂六一,快樂你我”,博物館里過六一的活動。由童話故事中的人物,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帶領小朋友們暢游博物館里的童話王國,參觀蝴蝶展、科技展,并在童話城堡里勇闖智慧關,每答對一道問題都會闖過一關,這一活動不僅激起了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欲,也使孩子們在娛樂的過程中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哪一種展示方式并不重要,開展活動也不是目的,如何通過一種有效、恰當的方式,激發孩子們的興趣,讓孩子們學到真正的知識才是根本。
二、讓博物館數字化代替網絡游戲
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時代已經來臨。與人溝通、查閱資料、網上購物一切都變得那么快捷。但隨著網絡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一些黃色網站、網絡游戲也開始影響當代中學生,甚至是小學生。于是家長們開始強烈呼吁取締網吧、拒絕網絡,給孩子們一片凈土。正是因為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而與之緊密相關的博物館數字化自然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應當擺脫博物館公眾教育的傳統思維模式,拋棄“說教者”和“知識傳授者”的立場,在關注孩子們不同知識結構和需求差異性的前提下,引入教育學的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們獲取知識的主動性,例如我們可以發揮PDA、智能手機等人們持有的個人數字終端的作用,通過諸如數字推送服務、彩信定制服務等方式實現展示內容的點播,以低廉的成本最大程度地滿足每一個個體觀眾的特殊要求;我們還可以借助無線網絡傳輸技術和數字圖書館的數字資源,給學生們提供學習所需要的深度數字服務;同時,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的交互性和實時性,為學生提供更為復雜的個性服務。如我們可以虛擬一個融天文、地理、歷史、人文為一體的綜合性數字化網上博物館,讓學生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在網上游覽自己喜愛的博物館展廳。或如針對喜愛網絡游戲的孩子們,開設知識性強、趣味性濃的網絡知識游戲。我們可以假設在秦兵馬俑展廳設計“古今大戰秦俑情”的游戲;在蝴蝶展的展廳設計“尋找蝴蝶仙子”的游戲;甚至可以假設在動物標本展廳設計“動物大復活”的游戲等等。也許想法過于大膽,但未必不可以實現,希望有一天通過博物館人的共同努力,構建起博物館的動態數字管理平臺,讓數字化博物館代替毒害孩子們健康的網絡游戲,讓孩子們真正地喜歡上數字化博物館。
三、館校聯姻,發揮“第二課堂”作用
學校的教育是緊張而有序的,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會定期舉辦校園文化活動,如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學科的專題實踐等等。博物館如果能夠主動走進校園,結合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這對豐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青少年高尚情操,將具有特殊的意義。如吉林市博物館聯姻六所小學聯合推出的“江城首屆小講解員培訓班”,在學校里開設第二課堂,講解員和文物專家定期走進課堂,為他們介紹歷史和文物知識,并對他們語言基本功進行培訓,培訓后的小講解員不僅能獨立講解博物館各個展廳的內容,還了解了很多歷史知識,成為了博物館名副其實的義務宣傳員。
再如2008年奧運期間,北京市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推出了“中國古代體育運動”展覽。奧運結束后,應學校的邀請,博物館將“中國古代體育運動展覽”送到學校的“校園體育文化節”進行展示,還將展覽中的部分內容轉變為活動項目。師生不僅從展覽中了解了古代的體育文化,還可以體驗到古人的體育運動。
博物館只有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活動,才能滿足不同層次的青少年的需要,才能擴大博物館教育的覆蓋面,使博物館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揮。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承擔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關心青少年的成長就是關心祖國的未來。博物館人要努力為青少年營造綠色文化環境,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服務,使更多青少年走進博物館,愛上博物館,打造青少年喜愛的文化場所、素質教育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