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師心理健康差異的表現
教師這個職業一直被認為是壓力最大的職業之一,據調查同群體的教師心理健康有差異。其表現為:
一是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相對不如小學教師。這主要是由于中小學的任務及教育對象的特點不同而造成的。例如,小學生對老師言聽計從,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教師自尊的需要。中學教師面臨升學率壓力、中學生心理的閉鎖性增強及形成逆反心理等,這就在無形中增強了教師工作的難度,很多教師為此憂心忡忡,欲罷不能,欲干無招。
二是女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比男教師差,這可能是傳統文化意識影響的結果。“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文化背景,使女教師承受遠比男教師更沉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負擔。她們既是學校中的主體力量,又是家庭中的主婦。工作、生活的雙重壓力使她們在心理上出現不良癥狀的機會較多,心理健康狀況也比男教師差。
三是不同學歷的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差異顯著。我們的研究顯示中師學歷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最好,這是因為,我們隨機抽取的幾所小學專任教師的學歷均為中師,教師之間不存在學歷上的比較和競爭,更不會因學歷層次不同而產生心理壓力。因而,我們在此僅就大專與大學兩個學歷層次加以分析和討論。
四是擔任過班主任與從未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不如從未擔任過班主任的老師,但二者在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上并無顯著差異。
五是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的趨勢。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增加,社會閱歷的擴大,個體在思想上、行動上逐漸接近社會的要求,對人生、社會、家庭以及社會上的其他問題都能產生較為正確的看法,看到社會的光明面多于黑暗面,并逐漸認同社會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隨著個體社會化進程的不斷完善,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個體就會產生相應的社會順從,自覺地按照行為規范與道德準則行動,感到心安理得,而不是壓抑。
二、教師的壓力源與教師工作的特點密切相關
有關調查表明,教師的壓力源主要有三個方面:
1.工作壓力
具體表現在許多教師工作量滿負荷,節奏緊張,而工作績效低,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的勞動成果要到五年、十年以后才能真正體現。因此,教師的成就感難以得到及時的滿足,教師勞動的付出與回報在短時間內是不平衡的,這樣就較易形成教師對職業的怠惰。特別是目前進行的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少教師感到無所適從,對教師職業的自我認同感和自信心逐漸降低。
2.家庭壓力
教師家庭與其他家庭相比,在對子女教育和婚姻方面可能有更高的期望。而有些教師面臨的這些家庭生活期望無法達到時,就會產生更多的挫折感。
3.社會比較壓力
由于社會轉型期,貧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現象嚴重,容易導致有些教師在與別人進行社會比較過程中,引起心態失衡。
三、客觀認識教師心理問題的特點,防止把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擴大化
目前對于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存在一種擴大化的傾向。據我所知,上述調查是在1995年發表的,采用SCL-90量表(即癥狀自評量表),共有9項指標,即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事實上,調查結果是有48%的教師在某些指標上呈現偏常。而對于正常人來說,由于外部壓力源,完全可能在一個階段在某些指標上偏常。比如,教師碰到自己的孩子要參加中考或高考,難免會出現焦慮情緒。因此某些指標偏常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能說是心理異常。有關資料表明,上述九項指標中,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居前四位的是:強迫癥狀(23.53%)、人際敏感(15.15%)、軀體化(13.73%)和抑郁(13.73%)。
強迫癥狀是指那些明知沒有必要,但又無法擺脫的無意義的思想、沖動和行為。
人際敏感是指在人際交往中的不自在和自卑感,常常容易去與別人比較。
軀體化是指身體不適感,包括心血管、腸胃道、呼吸和其他系統的主訴不適和頭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慮的其他軀體反應。
抑郁是指苦悶、失望,對生活興趣減退,動力缺乏和活力喪失,嚴重的有厭世、自殺意念。
針對這四方面問題,我們應該仔細分析,并思考相應的對策。這些問題不僅是心理失調的證兆,而且也是亞健康的心理基礎,直接影響教師的身體健康,尤其是抑郁更值得重視。目前世界上公認,抑郁癥是心理衛生方面危及人生命的一號殺手。
四、整體思考教師的個人成長,防止把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孤立化
研究人的心理健康要有整體的思維方式,要從完整的人的發展角度來加以探討。人的素質包括三個層面: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或稱為道德素養和文化素養)。這三方面的素質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構成完善人格的整體。其中,心理素質居于人的素質結構的中介層面,身體素質是心理素質的生理基礎,心理素質是社會文化素質的基礎。情緒低落會影響身體健康,所謂“積憂成疾”就是這個道理;氣量狹窄、整天怨天尤人、悲悲戚戚,會影響人的道德境界和精神境界,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我們強調教師的師德建設必須以健康為前提,沒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高尚的師德,否則,只能是表里不一、口是心非。
為教師的心理健康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也是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決策。這就需要學校領導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識,學習心理輔導的理念與方法,關心教師的心理健康,關心教師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把學校建設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