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目前中學耐久跑教學現狀與素質教育的“健康第一”的要求存在的教育困惑,本文主要從闡述健康的意義出發,把耐久跑的學習與身體素質測試指標相聯系,通過理論教學與指標測驗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很好地完成耐久跑的學習任務,從中獲得知識和健康,并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關鍵詞】健康 耐久跑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09)12-0155-02
【Abstract】There are obfuscations in current high school education status of endurance running and “Health First” requires of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from the health point of view, combine the endurance running and physical indication together, through the theory of teaching test with a combination of index to enable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endurance running as a good learning tasks, from which to access to knowledge and health, and to develop life-long physical activity habits.
【Key words】Health Endurance running Teaching reform
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1996年6月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報告強調:學校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形成健康為人人,人人為健康的人人參與的新局面。[1]因此,這就對我們基層的體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那么,什么是健康呢?健康的最新概念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指沒有生病或體質健壯。[1]所以,作為中學的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中學生的身心特征選用健康教育內容進行教學。這是我們的職責、義務,也是我們的責任。那么,如何從健康第一的角度來對中學生進行基本技能、技術的教學呢?下面根據本人二十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改革中學耐久跑的教學。
耐久跑是中學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一種低強度、持續性、有節奏的耐力性運動,對于提高心臟功能,增大肺通氣量,降低血脂,提高身體有氧代謝能力和機體免疫能力,全面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2]各個年級的體育教學也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所以,耐久跑既是一項身體鍛煉價值很高的運動,又是增強學生耐力素質的典型練習。經常進行耐久跑,可以改善和提高學生的心肺機能,磨煉學生頑強的毅力和堅強的意志,有利于心理氣質的培養以及生理發育和身體的均衡發展。然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卻并不容易,因為耐久跑練習單調、枯燥無味、持續時間長,雖然運動強度不大,但十分艱苦。而且現在的學生獨生子女居多,生活優越,極少經過艱苦磨煉,缺少吃苦精神,對耐久跑沒有興趣,畏難情緒嚴重。所以,不管哪一年級的學生,要取得耐久跑項目考試合格和體育達標,以達到健康的目的,決非輕松之舉,必須加以一定的鍛煉,且注重選擇科學有效的練習,方能奏效,別無捷徑可走。具體方法如下:
一、專題講座(理論課)
除了闡述耐久跑的意義以外,還要讓學生在這項運動中堅持科學的方法。例如:為什么會出現腹部疼痛的現象?如何避免腹痛?什么是極點?它是不是正常的現象?出現極點應該如何調整呼吸及呼吸節奏?什么是橈動脈測定法?什么是頸動脈測定法?等等[3],這樣學生對耐久跑有了新的初步認識,也產生了親歷性、過程性和自主性的動機。再讓學生認同學習內容這一環節中,從“體驗生命”角度出發,結合耐久跑性質、作用進行教學活動,使學生認識到了耐久跑在“維持生命的基本功能”中的特殊作用。學生一旦認為這種學習是有意義的,從中感觸到其與自身生命發展的某種聯系,就會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就會得到極大地提高。總之,通過理論的講解,讓學生知道要學什么,要去體驗什么,這些通過耐久跑就可以得到了。
二、機能測試
1.立位、臥位脈搏差的測量
測量對象:初一至高三年級健康青少年。
測量方法:橈動脈觸摸法。受測者仰臥至脈搏安定后,測量1分鐘脈搏為臥位脈搏。站立待脈搏安定后,測定1分鐘脈搏為站立脈搏。等于立位脈搏數減去臥位脈搏數,差值越小,表明心機能越好。
2.心血管機能實驗(式臺階實驗)
使用器材:50厘米高的臺階(男子用);42厘米高的臺階(女子用);節拍器和秒表。
方法與要求:令受試者由相對安靜狀態開始,以每分鐘30次的節律連續蹬臺階150次,共持續5分鐘。若中途不能以規定節律完成動作,即令其停止運動,并記錄其完成蹬臺階運動的實際時間。上下一次臺階運動由四個動作構成,從直立姿勢開始:(1)將一足放在臺階上;(2)在臺階上成直立姿勢;(3)一足落地面;(4)還原成開始姿勢。每次上下臺階后,順勢伸直雙腿,挺直軀干。定量負荷結束后,令受試者去座位休息,并測量恢復期:第2、第3、第4分鐘前30秒的脈率。代入下式求哈佛臺階評定指數:
3.閉氣實驗
安靜狀態下閉氣實驗:令受試者靜坐休息片刻,測量深吸氣或深呼氣之后的閉氣時間,前者稱為斯坦塔試驗,后者稱為汗契試驗。閉氣時必須用手捏住鼻孔,以防漏氣。
通過以上的基本實驗的測定,讓學生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了初步的認識,對自身的各項測試指標有了前所未有的體驗過程。這樣學生對這個測試指標就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就會積極、主動地配合老師進行耐久跑的各個階段的學習;為了完成或達到優秀的測試指標值,就不會感覺到耐久跑的枯燥、單調和畏懼,而且還會更出色地完成耐久跑的學習任務。
三、多姿多彩的耐久跑形式
耐久跑是周期性的中、大強度運動項目,能培養持久奔跑能力和速度耐力。他要求運動者中樞神經系統具備較高的機能穩定性,心血管機能與運動機能相適應。它既能促進和發展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素質,又能培養學生的意志力、競爭力、創造力,經過長時間的實際鍛煉,心臟功能、呼吸功能得到提高。耐久跑既要有一定的速度,又要有一定的耐力,因而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速度、耐力這個主要矛盾來安排教學。從生理角度分析,耐久跑的成績取決于人體在活動中攝取外界空氣中氧氣的水平和無氧條件下的工作能力。100米跑無氧代謝90%左右,有氧代謝只占10%左右;400米跑無氧代謝60%左右,有氧代謝只占40%左右;而1000米跑無氧代謝5%左右,無氧代謝可以提高血液中堿貯備量,從而可以中和無氧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乳酸,提高中樞神經在弱酸環境中的工作能力,反復多次的大強度練習,能增強人體最大負荷能力,提高速度。但又會產生不利的一面,過多的強度跑,人的身體會產生大量乳酸,酸堿度失去平衡,導致肌肉神經興奮性下降,肌肉會疲勞無力。反復多次耐久跑練習,可提高人體呼吸系統和心血管機能水平,運動時要適當加深呼吸深度的方法,以提高最大攝氧量水平。但單純練長跑容易造成慢性定型,這就要求我們要變換練習方法和內容,采用短、中、長距離練習,有利于提高速度耐力,克服有氧和無氧代謝練習所造成的不利因素。要合理安排運動負荷是提高耐久跑練習水平的重要手段。量和強度是運動負荷的兩個方面,兩者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可以相互促進,不斷提高。在練習時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總的負荷不能太大,以避免學生的畏懼心理。根據以上的理論分析,對耐久跑的教學我是這樣安排的:
1.緊扣“健康第一”理念融練習于情境,在情境中求效益
耐久跑無疑是促進健康的有效手段,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有抵觸情緒,而如果能將耐久跑寓于適宜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下就能完成教學任務。比如設置“紅軍長征”時的艱苦情境,利用足球場、跨欄欄架、平衡木等,讓學生進行穿越障礙、過獨木橋、爭搶陣地的教學形式來完成耐久跑的教學;也可以讓學生進行“8”字跑、蛇行跑、丟雞游戲等方法以及利用自然地形分組尋找“雞毛信”等方法,來順利地完成耐久跑的教學,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吃苦耐勞、勇敢頑強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品質。
2.注重順其自然、水到渠成,要巧妙運用“分解——整合”的手段使耐久跑教學化繁為簡
技術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合理鍛煉的有力保障。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擺臂技術、呼吸節奏、直彎道技術等是耐久跑的重要環節。若解決好這些環節,耐久跑技術自然就水到渠成。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常會利用邊長為45米的正方形環繞跑法,讓學生體會呼吸的節奏;利用標準的400米跑道進行直道加速,彎道減速的方法進行擺臂定型練習以及彎道跑的技術練習。這些分解的練習一旦整合,就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耐久跑。
3.耐久跑教學要注重循序漸進,不可好高騖遠
耐久跑教學最忌諱學生一上來就拿出沖刺的架勢。在課堂上提醒學生“慢一點”時常成了耐久跑的口令,可以通過橈動脈測試法讓學生進行12分鐘中速跑練習,使學生大致明確耐久跑的心率范圍,合理分配體力,順利跑完全程。
4.形式靈活多樣,克服學生的心理惰性
耐久跑不能上去就跑,跑完就了。純單一的跑、跑、跑,如若這樣,學生大多會避而遠之。不妨輕松一些,愉悅一些:“S”形超越跑、程間退著跑、障礙跑、道內追尾跑等,形式靈活多樣,學生就樂于參與。
5.積累資料,分析數據,形成直觀效果
如果你對學生說:你這次比上次強多了??赡芩麜f:下次我還能跑得更好。以12分鐘跑為例,將學生每次跑距畫成折線圖,看到自己的曲線不斷上升的趨勢,他的心情一定是愉悅的。這就是“體驗能成功——成功有喜悅——喜悅促健康”。
除了上述體育課堂教學外,讓學生利用早操、課外活動或者走讀生從家到學校,從學校到家進行耐久跑的練習,使學生養成經常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傊?,在耐久跑的教學方面,廣大學者、專家已進行了長期的探討和研究,取得了相當豐富的成果。我在此基礎上,針對耐久跑的生理負荷量大、動作單調枯燥,練習中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的特點,從“樂趣和測驗指標”入手進行教學活動,使耐久跑的教學活動變得活躍而有趣。讓學生理解和認識耐久跑的性質和作用,明確耐久跑在維持生命的身體適應能力中的特殊意義,在耐久跑的學習過程中有一個好的體驗,知道耐久跑是其終身體育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梁俊雄、陳葉坪.健康教育學.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8
[2]楊宏敏、鄭定明.耐久跑教出樂趣之探討.北京:體育教學,2003.05
[3]明德.體育縱橫.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6.01
[4]孔慶祝.體育測量與評價.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