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閱兵的歷史和中國文字的歷史一樣古老。
我們有文字可考的信史可以一直追到殷商,中國最早的大規模閱兵活動也在這個時間段上。公元前21世紀,武王伐紂,曾在孟津(令河南省孟津縣東北)兩次舉行盛大的閱兵活動,隨后率西周大軍,東渡孟津,大敗商軍于牧野。

再往前,閱兵的歷史就如同華夏文明的歷史一樣,進入了半神話、半傳說的領地。在傳說中,最早的閱兵乃是四千年前的涂山會盟,最早的閱兵總指揮乃是夏禹。
自春秋以降,閱兵活動就貫穿了中國軍事史。“觀兵以威諸侯”,展示力量,威懾對手,閱兵的本質在孔子的年代就已經被闡明。秦漢以后,閱兵活動已趨干經常化。唐朝薛存誠《觀南郊回仗》詩曰:“閱兵貔武振,聽樂鳳凰來”。南宋詞人辛棄疾在《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中回首當年:“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從這些文學作品里,我們可以遙想唐宋軍隊閱兵時壯觀情景。
明代,閱兵已步入正軌。號稱每年年底一次考閱,三年一次大閱。明成祖朱棣曾5次遠征漠北,每次出征前都要親自檢閱軍隊,激民心,鼓士氣,壯軍威。
閱兵作為一種軍事儀式、一種正規的訓練制度,是從清代開始的。清朝規定,皇帝三年一“大閱”,整飭軍紀。皇太極曾于沈陽北郊、乾隆曾于北京南苑等處“大閱”過八旗精兵。宮廷畫師金昆領銜作《大閱圖》四卷,記錄了乾隆四年(1739年)11月檢閱八旗兵的空前盛況。除皇帝親自閱兵外,清朝還形成了欽派檢閱、本省檢閱、本軍檢閱等3種閱兵方式,內容涉及“軍容、軍技、軍學、軍器、軍陣、軍律、軍壘各項”。
到了晚清,對海軍的閱兵也已成規模,“每愈三年,由總理大臣、海軍事務衙門醇親王大臣,請旨特派大臣,會同北洋大臣出海校閱一次。”。
從瑞金到西苑
閱兵畢竟只是一種形式的存在,它必須依附于武裝力量乃至國家的實體,所以,滿清的閱兵再盛大隆重也打不贏黃海海戰,救不了北洋水師,而人民軍隊的閱兵式再簡陋,也毫不影響他們最終鼎定中原。
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舉行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開國大典上,人民武裝力量進行了它的第一次校場大閱。閱兵的地點選在瑞金城北6公里的葉坪村,在村中央一塊雜草叢生的平壩上。毛澤東、朱德等,乘馬檢閱了紅一方面軍各軍團、軍的代表,紅軍隨營學校,警衛部隊代表等。
1933年初,中央蘇區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全國革命根據地也已發展到15塊,遍布14個省,人口達1000余萬,全國紅軍發展到了30多萬。這年“五·一”節,中國共產黨組織了建黨以來第一次也是在中央蘇區惟一一次慶祝會,慶祝會的主要內容之一即是紅軍大閱兵。其時,正值第四次反圍剿,中央蘇區紅軍在戰斗間隙抓緊時間進行隊列訓練。“五·一”節這天清晨,瑞金主會場的軍民4萬多人目睹了屢建奇功的紅軍第一軍團正規部隊的列隊通過。
同年7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項英、張國燾代表中央政府聯名作出《關于,<--紀念運動的決議》:批準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建議,規定以每年“八一”為中國工農紅軍紀念日,并在當年“八一”建軍節舉行閱兵活動。
為防敵機騷擾,人群較集中的閱兵課目在8月1日天亮前進行。凌晨4時,東方剛魚肚白,閱兵式準時開始。項英、朱德等3位閱兵員策馬而行,檢閱長達600多米的紅軍指戰員隊列。隨后分列式開始,長長的受閱隊伍整整走了一個多小時。這是紅軍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檢閱,而且程序上已經非常接近于閱兵式的國際通例(分為檢閱式和分列式,中間有閱兵總指揮致詞),堪稱我軍閱兵式的奠基之作。

1933年后,革命戰爭進入相對困難時期,閱兵式這種對場地、人員素質、物質條件都要求很高的禮儀活動也被迫中止。這一停,就是16年。雖然其間曾有359旅南下抗戰時的延安校閱,但畢竟規模有限(參閱的僅359旅4000余官兵),且形式松散(檢閱式與分列式分開進行,前后相隔8天)。真正的大閱兵還是要等到毛澤東和中央機關進駐北京之后。
1949年3月25日的西苑閱兵堪稱開國大閱兵的前奏和序曲。雖然西苑閱兵從形式上看只有檢閱式,沒有分列式,但正是這次解放戰爭史上唯一的檢閱讓時任華北軍區司令的聶榮臻萌發了開國大典上舉行閱兵式的念頭。而且西苑機場從場地條件來說在當時是一個比天安門廣場更適合舉行閱兵的所在,1949年的天安門廣場還是個老式四合院結構,呈半封閉狀態,并沒有現在千里長安街貫穿其間的格局。在聶榮臻的報告中,西苑機場和天安門廣場一起被列為備選方案。
西苑機場閱兵檢閱的是四野第14兵團第41軍,在遼沈戰役中建立了功勛的“塔山英雄團”(第367團)、“塔山守備英雄團”(第369團)和“白臺山英雄團”(第361團)。這是一次沒有預演甚至沒有訓練的閱兵,一來事出突然,受閱部隊當天才得到消息,二來,誰也不敢代替威望如日中天的毛澤東等中央領導進行預演,據說當時劉亞樓準備讓41軍軍長吳克華來演毛主席,自己擔任閱兵指揮,演練一次匯報,結果吳克華堅決不肯。
毛澤東乘坐著一輛繳獲的美式吉普檢閱了部隊,這輛車是他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座駕,從西柏坡g開到北京。西苑閱兵前,有人曾提出最好換輛好車,以顯示一下最高統帥的威儀。但毛澤東一句話把這些意見擋了回去:“乘坐我們自己軍隊繳獲的戰利品,檢閱英雄的部隊不是更好嗎!”
據說,閱兵過程中,激動的41軍官兵振臂高呼“毛主席萬歲!朱總司令萬歲!中國人民解放軍萬歲!”的口號,更有人淚流滿面,無法抑制。事后,毛澤東對有關人員交代,以后解放軍建設要正規化,閱兵時也得注意形式。
東方紅、三八大蓋和帶彈的飛機
中國人常說“萬事開頭難”,開國大閱兵之難,難在極高的標準和極少的“資源”,這之間簡直隔著一條如東非大裂谷般寬闊的鴻溝。開國大閱不僅要展示嶄新的人民軍隊的形象,還要展示新中國的力量,凝聚民心士氣。而那時的人民解放軍是幾乎完全不具備任何一種舉行閱兵這種最高軍事禮儀活動所需要的資源。這就如同帶著11名業余球員去踢世界杯一樣,他們戰斗力驚人,但對入場式、交換隊旗這些禮儀一竅不通。偏偏毛主席又下了.“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這次閱兵也是初戰,開國第一次嘛。告訴同志們一定要搞好,不許搞壞。”
開國大閱之難在于沒規矩。因為是第一次,所以沒有經驗可以借鑒,也沒有成例可以因循。為了做開國大閱兵的方案,聶榮臻、楊成武、唐延杰親自帶領閱兵指揮所的工作人員,查閱了中外歷史上和當代世界軍隊的許多閱兵資料,并到處求教。劉伯承早年在蘇聯留學,曾親睹了著名的紅場閱兵,于是將蘇式閱兵的特點向楊成武傾囊而授。楊成武還訪問了原東北軍的幾位將軍,了解他們以往閱兵的做法。蘇聯顧問團也向閱兵指揮所提出了建議。
最后確定的閱兵式方案基本采納了國際通例,即閱兵分為檢閱式(即閱兵司令員從受閱部隊隊列前通過進行檢閱)和分列式(即受閱部隊列隊從閱兵臺前通過,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全體受閱部隊以天安門城樓為中心,按序列在東、西長安街列隊,分列式時各部隊依次由東向西通過天安門城樓。受閱部隊的武器裝備,以軍兵種為單位,按種類集中,統一編組。在排列上,由輕到重,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地面、海上到空中。
大方案確定了,可實際的操練又是另一回事。受命代表陸軍參閱的第67軍199師在集中之后才發現,當時全軍竟然都沒有統一的《隊列條令》,不得已臨時找來國民黨軍隊和蘇聯軍隊的隊列條令“現學現用”。據199師的李水清老將軍回憶:方隊的橫排面、豎排面究竟多少合適,我們心中并沒有多少數。一會兒感到寬了,一會兒又感到窄了,翻來覆去不知道改了多少次,再加上怎樣背槍、怎樣甩袖、怎樣邁步……有段時間,訓練方案幾乎天天改。經過反復實踐,直到正式閱兵前幾天才確定為12×12的方隊。
閱兵式的禮樂也是個大問題,開國大典樂曲的選定,直到9月中旬還沒有確定。有人主張采用歐美典禮樂曲,也有人建議“以俄為師”,采用蘇聯曲目。當時29歲的華北軍區軍樂隊隊長羅浪則主張選用解放區早已流行的中國革命樂曲。最后,毛澤東一錘定音,他在羅浪的申請報告上寫下“以我為主,以我國為主”幾個瀟灑的大字。
最后被圈選的樂曲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東方紅》。這首后來曾在太空放送的樂曲在開國大典當天,毛澤東主席登上天安門城樓的最后一階樓梯時響徹整個廣場。
參閱部隊有騎兵,有騎兵就有馬,有馬就有更大的難題。如何保證12匹馬并列行進,擁有一個整齊的橫面是難題,閱兵當天,天安門廣場必是人聲鼎沸,如何讓馬不受驚嚇是難題。甚至連如何保證戰馬在受閱時不隨地便溺也都是個難題。騎兵第3師的官兵用了大量的土辦法,完全靠實踐中摸索。
1949年的解放軍,武器乃是萬國造,沒有一個統一的制式體系,而閱兵恰恰講求整體視覺效果,一而眾,眾而一。199師被迫臨時換裝,中央軍委將全國各部隊的“三八大蓋”都集中到199師。“三八大蓋”那時是全軍最漂亮的步兵輕武器。
在聶榮臻呈交的第一個方案中,空軍部隊最主要的任務是防空警戒,準備在南苑機場組織15架飛機升空,其間順便通過檢閱臺。但在最后的方案中,已經修改為華北航空處所轄飛行部隊主要任務為受閱,參閱飛機從最初的P-51野馬擴大到“蚊式”戰斗轟炸機、PT-19型、L-5型教練機組成混合編隊。而在10N 1日那天,為防備敵機突然來襲,受閱飛機中仍有4架帶彈飛行,而且由于飛機數量不夠,第一梯隊9架戰斗機繞飛第二圈成第四梯隊。
開國大閱兵從程序、內容和禮儀上看,部分吸取了中國古代、近代和國民黨軍的閱兵內容,但客觀來說,在最主要的形式和內容上蘇聯色彩濃厚,說是紅場閱兵的中國版本也不為過,畢竟,在那個年代,蘇聯作為共產國際和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老大哥,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有著不可置疑的榜樣作用,而且,人民軍隊高級將領中有不少人親歷或聽說過莫斯科紅場的大閱兵,所以對蘇式閱兵推崇備至。
新中國開國大典的閱兵式,是人民解放軍閱兵式的最初藍本。奠定了新中國閱兵式的基本框架。至今,人民解放軍的閱兵程序和內容基本無大的改變,僅是在方隊和人員的規模、數量上有所增減和變化。
軍銜、船形帽和正規化
從開國大閱兵到1959年,十年間,每年都有一次國慶大閱兵,這也同蘇聯的做法極為相似。1950年大閱兵因為朝鮮戰爭的爆發而顯得非同尋常,朱德總司令在閱兵式上發布了戰備命令。閱兵首長高呼“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等口號,受閱官兵對答高呼“萬歲!萬歲!萬歲!”。這種典禮儀式的口號對答形式,也在這次閱兵上成為定規,直到1984年國慶閱兵時才有了新的改變。從這樣的口號應答中,你也能找到紅場上三呼“烏拉”的影子。
1950年的國慶閱兵是解放軍正規化的序幕,人民解放軍各軍兵種基本確立,此后,國慶閱兵式上所展示的各個軍兵種的許多奠基性建設即開始于這一年。
1955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實行軍銜制度。9月27日,在北京隆重舉行了授予元帥軍銜及勛章典禮。各大軍區也先后舉行了授銜儀式。周恩來說,此舉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結束了“有軍無將”的歷史。
軍銜制是一種產生在15至16世紀的國際性軍事制度。我軍早在炮火紛飛的抗日戰爭年代與解放戰爭年代,就曾經兩度計劃實行。1939年,我軍首次開始醞釀實行軍銜制。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和副總司令彭德懷,曾致電毛澤東主席與中央書記處,提出:“部隊日益擴大,正規軍各種制度亟待建立,擬照國民革命軍編制區分,規定部隊中各級干部之等級(三等九級制)。這可以興奮干部,職責分明,于我軍傳統亦無損害。”這次部署評定軍銜之后,在我軍部分機關與部隊干部中,已經開始了軍銜等級評定。我軍第二次準備實施軍銜制度,是在解放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但是,由于客觀條件的不成熟,這兩次軍銜制的嘗試最終都沒有固定下來,直到1955年。
10月1日,國防部發布命令,執行國務院批準的《關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銜肩章、領章、軍兵種與各勤務符號、制式帽徽和服裝規格、樣式的決定》,全軍換穿“五五”式軍銜服裝。軍銜服裝分常服和禮服兩類。軍官戴大檐帽,佩戴肩章、領章。校以下軍官佩戴武裝帶。士兵戴船形帽,佩領章和腰帶。官兵均佩戴“八一”五星圖案帽徽。陸軍服裝為棕綠色,空軍的上裝為棕綠色,下裝為藍色-海軍夏服的上裝為白色,下裝為藏青色,冬服為藏青色。這套軍銜服裝的式樣和用料均有較大改善,較多地吸取了蘇聯軍隊軍銜服裝的一些優點,也借鑒了國民黨軍和德軍、美軍軍銜服裝的一些設計元素,較好地融合了中國軍隊特別是人民軍隊的特點,展示了人民解放軍的軍容,顯示了國威、軍威。
1955年國慶閱兵是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后的第一次閱兵。受閱部隊指戰員身穿新式軍服,佩戴軍銜、肩章及軍兵種和勤務符號,軍容顯得更加威武、嚴整,精神抖擻。兩名陸軍少將(吳華奪、胡定千)帶領身后“移動的長城”。步伐整齊的走過天安門。這是由身穿藍色禮服的將軍和校官組成的“禮服”方隊。它的出現足能給人一種昭示:為了建設強大的國防力量,必須提高全體官兵的軍政素質,特別要使各級軍官尤其是高級軍官,掌握合成軍隊作戰的指揮藝術、具有管理現代化裝備的能力。
洲際導彈和1984
1984年到來的時候,許多人都在慶幸奧威爾“預言”的極權社會沒有成為現實,而對于中國人來說,1984是一個充滿親切與自豪感的年份。
國慶大游行中,人們高舉“小平,你好”的標語走過天安門,中國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對領袖的親切問候,標志著全體中國人真正走出了十年動亂的陰影,開始擁有了正常的社會生活和心態。
1984年的自豪也是在天安門前展現的。人們曾經熟悉的國慶大閱兵又回來了,盡管這一停已經25年!
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在閱兵總指揮秦基偉陪同下,檢閱部隊。1984年的國慶閱兵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裝備最新、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受閱部隊10370人,各種作戰飛機117架,導彈189枚,坦克裝甲車205輛,火炮126門,火箭布雷車18輛,輕武器6429支(挺)、汽車2216輛,組成46個方(梯)隊。其中,地面方隊42個,空中梯隊4個。受閱的各種武器裝備共28種,全部都是中國自行研制的。壓軸的海軍導彈部隊方隊、空軍地空導彈部隊方隊和戰略導彈都隊方隊尤為引人注目。
1984年的中國需要世界重新認識,1984年的人民解放軍也需要世界重新認識。于是,坐在天安門上各國武官第一次看到了印著五星紅旗的洲際導彈。雖然中國早就是核國家了,但世界對中國核力量的了解僅限于概念。當這些射程足以覆蓋美國和歐洲的龐然大物列隊進入天安門廣場時,世界發現,中國仍是一個他們不得不重視的國家。據說,閱兵之后,英國武官就立即給唐寧街10號拍去電報:鑒于中國所展示的戰略打擊力量,我們有必要重新考慮與中國的外交關系。
和洲際導彈一起震動世界的還有那刀砍斧劈的世界第一大方隊。世界各國受閱方隊的橫排,都在20人以下,國慶35周年閱兵,橫排面是25人,14個排面再加兩名領隊,352人組成的方隊,在世界閱兵史上前無古人。
據當時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空軍司令員的張廷發將軍回憶,35周年的國慶大閱兵,中央軍委對受閱部隊的明確要求是:步兵一步不差,空軍—秒不差。這樣規模的方隊,齊步正步都要走出整齊的橫線、豎線和斜線,動作要求非常高。于是,我們從電影《大閱兵》里看到了腿綁沙袋,衣領別針這樣近乎殘酷無情的訓練方法。
當迤邐4華里的方隊從天安門走過,世界得到了一個清晰的信息,你可以懷疑這支軍隊的現代化程度,那你不能懷疑它的紀律、戰斗力和凝聚力。
1999,在路上
1984之后,國慶大閱兵一停15年,中國在集中精力搞經濟,在韜光養晦,積蓄力量。到1999年,共和國五十周年大慶之時,國慶閱兵才再度被提上議事日程。
按照江澤民提出的要求,中央軍委閱兵領導小組研究決定,建國50周年閱兵要體現我國主要武裝力量構成的所有成分,增加特種兵技術兵的比例,體現現代兵種合成、軍種聯合的特征,要充分展示我軍武器裝備的新發展,使這次閱兵成為新中國歷史上陣容最為強大、裝備最為精良、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閱兵。
與1984年閱兵相比,這次受閱的方隊由46個增加到52個,其中改革開放、新時期誕生的陸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武警特警、預備役等部隊第一次參加受閱,成為新中國13次國慶閱兵中兵種最多的一次。陸軍步兵方隊由5個減少為2個,軍事院校方隊由6個減少為4個;陸軍、海軍、空軍導彈方隊由4個增加到7個,戰略導彈方隊由1個增加為4個;空中梯隊由4個增加到10個,飛機由94架增加為132架。參加受閱的42種大型武器裝備,在種類上比1984年大閱兵增加了近一倍,其中95%以上的都是新型武器裝備,而且絕大部分都是自行研究生產的。
徒步方隊經過時“一排人感覺像一個人一樣。整齊得不得了。”當年坐在美國武官身邊觀看了閱兵式的單生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激動不已。“那是做給美國人看的,讓他們知道我們的軍隊多么雄壯,多么有紀律。美國人看得傻掉了。”單聲所說的美國人是坐在他身旁的美國武官。‘他告訴我,從沒見過這么整齊的畫面,非常驚訊”令這位美國武官難忘的還有中國加油機從頭頂越過的鏡頭。當一架大型空中加油機拖著兩根長長的加油管與兩架受油的殲擊機通過天安門廣場時,觀禮臺上掌聲雷動。這標志著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掌握了研制生產空中加油機技術的少數國家之一,中國的空中力量加上了一只長臂。
132架受閱飛機從5個機場起飛,飛行70余公里到達天安門廣場上空,一秒不差地依次飛過人民英雄紀念碑。閱兵總指揮李新良回憶到:“這不同于地面方陣啊!飛機是在天上飛的,早來晚來都不行,這么多架飛機,不同機種,指揮起來難度非常大,沒有細致嚴密的組織和刻苦嚴格的訓練,是絕對達不到那種效果的。” 地面車輛的表現同樣驚艷。受閱方隊單車在100米距離上的誤差不到0.2秒,距離誤差控制在0.02米以內。新中國成立后的12次閱兵,這是最優秀的一次。時間誤差和距離誤差一直是世界車輛閱兵難題,而美國、俄羅斯、朝鮮等國閱兵的單車百米誤差都在5秒和0.5米以上。
這次參閱的陸、海、空、二炮、武警和地方武裝,代表了中國武裝力量構成的所有成分,規模宏大,場面壯觀。陸軍航空兵、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武警特警、預備役等部隊,第一次匯入受閱大軍之中。參閱部隊都是精銳之師.這樣的規模和陣容,在我國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