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世紀以前,這個國家孤立主義盛行,軍隊只配給好萊塢拍戰爭戲,他們不會閱兵,一個世紀之后,這個國家在軍事領域獨步全球,但他們不能閱兵,因為這等于單邊主義,這會刺激全球的反美神經。一個世紀中,他們也有過數次國家級大閱兵,但他們總能在最莊嚴,最剛性的大閱兵中滲入花車游行的娛樂元素。這便是大閱兵的美式反諷。
在我們的印象中,美國的確是少有國家級大閱兵的,至少在我們這一代人通過電視了解世界的這二十年中。有人說,因為美國是民主國家,民主國家不能窮兵黷武。但是閱兵的內涵絕非炫耀武力,而民主國家也并非戰爭絕緣體。連美國自己的前國家安全特別顧問都說,美國有著民主的內核和軍事帝國的外殼。也有人說,因為美國不需要閱兵,它的軍隊在全世界各個角落存在并且總是與這個或者那個國家進行著戰爭,CNN的24小時全天候直播就是最好的閱兵式。
想解答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恐怕還是到美利堅合眾國不太長的歷史中去看看。
入城式和勝利閱兵
據說,南北戰爭勝利后,聯邦政府曾經在華盛頓舉行過勝利大閱兵。但是1865年距離我們太過遙遠,除了幾張影像模糊的照片,留存下來的資料少到我們無法重現那場或許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閱兵的景況。
戰爭往往是閱兵式發生的最好背景,無論是攻城略地后的入城式還是凱旋回朝后的大閱兵,都是表達勝利喜悅,展示強大武力的最佳方式。

看過電影《巴頓將軍》的人應該都還記得1943年,巴頓和蒙哥馬利在巴勒莫的人城式競賽。兩位將領都是視榮譽如生命的人,尤其是巴頓,滿腦子古典式軍人的傳統和原則,在西點軍校時就酷愛閱兵,再加上因為國籍不同而導致的固有偏見,蒙蒂和巴頓把整個西西里島進攻戰演變成了_一場個人榮譽的競賽,而巴勒莫就是這個榮譽蛋糕上最閃亮的那顆櫻桃。于是乎,蒙蒂耍手腕讓巴頓讓出主要公路,并且繞遠路先打墨西拿,而自己則抄近道直撲巴勒莫。巴頓將計就計,反而率先殺出一條血路,搶先進了城。當蒙蒂帶著他的英國部隊在風笛聲伴奏下趾高氣揚走進巴勒莫市中心時,卻發現美軍早已在此舉行了入城式。 接下來,1944年巴黎的入城式就演變成了一場狂歡,作為美軍代表進城的第82空降師排成規模龐大的方陣進入香榭麗舍大道,很快他們發現自己被狂歡的巴黎市民包圍了,迎接他們的是鮮花、美酒和熱吻。顯然,比起德國人來,巴黎更喜歡美國人。當初希特勒和他的納粹德軍行走在香榭麗舍大道上的時候,對閱兵區域實施了嚴格的戒嚴。
巴黎的入城式更像是一場歡樂大游行,巴黎人對美國陸軍的裝備有多么先進,軍容有多么整齊毫無興趣,他們只知道快樂就像香檳,打開了就要喝光它。
和4月的巴黎相比,6月的羅馬入城式則更加莊重肅穆,這才配得上羅馬這座千年古都的厚重歷史。入城的美軍在萬神廟前的艾曼紐爾二世塑像下進行了升降旗儀式,當星條旗在曾經歐洲的心臟上空飄揚時,歐洲不得不承認,下一個時代屬于美國。
根據雅爾塔協定,攻入德國的美軍在易北河停了下來,將柏林留給蘇聯人單獨解決。巴頓對此極為不滿,但也無可奈何。蘇軍用三十萬將士的鮮血得到了柏林這個戰爭蛋糕上最大的櫻桃,而英、法、美也作為戰勝國,進駐柏林。1945年9月,四大戰勝國在柏林舉行了聯合勝利閱兵式,這也是四大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聯合閱兵式。但是在那個盟國之間已生齷齪的背景下,聯合閱兵式體現不出來一絲真正的聯合味道。參加閱兵的本應是四國武裝力量最高代表,只有蘇聯人老老實實地派出了“勝利象征”朱可夫元帥,如果說美國方面艾克缺席,巴頓頂班還勉強說得過去(怎么說巴頓也是四星上將,美軍歐戰功臣)。那么英國人居然讓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少將代替蒙蒂出場就實在有點過分。高層都是這種態度,自然也就無法指望閱兵式有多么精彩了,經過不斷的爭吵和妥協,聯合勝利閱兵式的規模被限制在人數不超過1000,車輛不超過100,如此寒酸,簡直讓世人恥笑。
或許是出于對西方盟國的憤怒,也可能是故意要震懾未來的對手,蘇聯紅軍把分配到的這點裝甲車輛份額全給了沒趕上二戰的JS-3重型坦克。當這種性能遠超曾在二戰中讓英美頭痛不已的“虎”式的重型坦克隆隆駛過時,英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裝甲差距”,這或許是后來西方綿延數十年的“蘇聯坦克群噩夢”的開端。
閱兵?花車游行?
有人說,美國是民主國家,民主國家不靠閱兵式來炫耀武力,威懾對手。這實際上是一種想當然的以偏概全。西方第一個君主立憲的民主國家大不列顛早就在斯比特海德舉行規模浩大的閱艦式了,巔峰時期,數十艘無畏艦一字排開,這完全就是赤裸裸的武力展示。印度亦是民主國家,可近年來,印度的國慶大閱兵每次都會把他們的地地導彈搬出來檢閱一番,即使明知鄰國對此極為敏感。

閱兵式是一個國家軍事文化的高端表現形式,與這個國家歷史傳統和價值體系息息相關。
自美利堅合眾國立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的政治和外交傳統乃是與舊大陸劃清界限,“西半球是西半球的西半球”。即使到了美國有能力,也有實力影響舊大陸政治格局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絕大多數美國人仍然將大戰視為歐洲人的戰爭。這種濃厚的孤立主義的傳統使得美國在一戰結束后短短幾年間就迅速將軍隊削減到戰前的水平。及至20世紀20年代,美國軍隊“連給好萊塢拍戰爭戲的資格都沒有”。羅斯福用珍珠港喚醒了美國人的戰爭熱情,馬歇爾和他的參謀部用了相當一段時間才把美國軍隊變成一支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的武裝力量。
可以說,作為一個種族、民族成分復雜的移民國家,美國是沒有尚武的傳統的。以伍德羅·威爾遜為代表的一批美國政治家堅信美國的天賦職責就是建設一個富裕、完美的民主國家,作為世界各國的典范。是以,以彰顯剛硬的戰爭美學為手段,以展示國家力量為基本目的的國家級閱兵式,對于那個時代的美國來講,是一種“白象”武的存在。 但是,時代在演變,一個國家民族的集體意志的內核也在演變。二戰結束后,北約、華約軍事對峙的現實使得展示國家力量成為一種工具性的需要。于是,自艾森豪威爾時代起,美國便有了一個不成文的傳統——新總統就職大典上必舉行大型閱兵式。這樣的閱兵式絕對稱得上是國家級別,不僅徒步方陣規模龐大,海陸空三軍裝備齊聚,連當時各國最為看重的大殺器——地地導彈,也悉數登場。
只是,美國要搞國家級閱兵式有一個先天不足.那便是首都華盛頓沒有一個足夠大的廣場來容納千軍萬馬。別說天安門廣場,就連紅場這樣級別的場地也沒有。白宮外就是一片草坪,華盛頓紀念碑和林肯紀念堂之間倒是有很大一片空地,60年代大量的反戰示威游行就在這里出現,但那片廣場不與交通干線連通。它只是一個封閉的空地而已。不得已。美國的閱兵式只能在華盛頓的大街上進行。
閱兵式到了大街上,再與新大陸的娛樂精神一結合,美國的閱兵式怎么看怎么脫不了花車游行的味道。盡管徒步方隊軍容還算整齊,規模也不小,雖然正步走的視覺力度遠遜中、俄閱兵式,但至少還算常規。但一到了重裝備展示,尤其是導彈類,花車就出現了?!矮C鷹”空空導彈、“響尾蛇”空空導彈和“麻雀”空空導彈都被裝在了專門的平板車上,上面還布置了背景?!矮C鷹”導彈在下面鋪上了云絮狀的裝飾物,以表示它是空軍裝備,而后兩種空空導彈則被架在專門制作的臺子上,還畫出了導彈的尾焰,就差沒坐上兩個美女了。而且,想象力豐富的美國人還把飛機和艦艇都拖到了華盛頓的大街上。美軍裝備的第一種馬赫數超過2的空優戰機F-104“星”就被放在拖車上展示,最奇妙的是機艙里還坐著一名飛行員,頻頻向觀眾揮手示意。而真正的PT-109,也就是肯尼迪二戰期間服役的那艘魚雷艇早就被日本人打沉在太平洋里了。加上閱兵式跟總統就職大典摻和在一起,政治作秀便不可避免,甚至連盛裝打扮的驢、象吉祥物都出現在閱兵的隊列里。
這個時期,展示美軍實力的最好的閱兵式不在華盛頓,而在柏林。1964年。美國聯合英、法在西柏林進行了冷戰期間三國唯一一次聯合閱兵式。是時,美軍駐歐部隊精銳盡出,M-48主戰坦克群和英國人的“百夫長”,法國人的AMX-13一起隆隆碾軋過柏林的大街。向柏林墻的那一邊展示他們保衛西歐,保衛民主世界的決心。
勝利閱兵的反諷
進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后,美國便陷入了越戰的泥潭,不僅背上沉重的戰費負擔,而且軍隊在民眾中的形象也一落千丈。越戰對美國社會的影響一直持續到整個70年代,不僅誕生了“垮掉的一代”,更使社會各個階層的反戰、厭戰情緒達到歷史的頂點。加之美國在同蘇聯的對抗中逐步進入戰略防御階段,由此,肯尼迪時代的大閱兵壽終正寢。 這一停,就—直停到1993年。 1993年6月8日,美國在華盛頓舉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最大的一次慶祝勝利閱兵式,即海灣戰爭勝利閱兵式。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喬治·布什以戰爭英雄的姿態出現在主席臺上,親自致詞,應邀參加閱兵的外交使團坐在閱兵臺左側鋪著毯子的座位上,外國武官及夫人則坐在閱兵臺右側按國名字母順序安排的座位上。參加檢閱的全部是參加了“沙漠風暴”行動的美軍部隊,包括第82空降師、第101空中突擊師、第4機械化步兵師、海軍陸戰隊等等。這次勝利閱兵仍是以軍樂隊和徒步方陣為主,重裝備闕如,原因很簡單,就算給M1“艾布拉姆斯”的履帶上掛上橡膠塊,你也沒辦法把這50多噸的主戰坦克開上華盛頓的大街。整個閱兵式持續了近兩個小時,有十多萬觀眾觀看了閱兵式。
海灣戰爭是二戰之后美國真正獲得勝利的最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從某種程度上一掃越南戰爭給美國社會留下的陰霾。使美國社會對本國武裝部隊的海外行動重新恢復了信心,也使美國的國家威望在后冷戰的世界中達到頂峰。
布熱津斯基在評價美國后冷戰時代三位總統時曾說過,老布什有足夠豐富的經驗,卻沒有完整的國際政治外交理論體系,目光也不夠長遠,他在無所作為中放棄了將冷戰后世界塑造成美國希望的樣子的機會。而“9·11”事件的爆發,則讓他的兒子小布什將美國納入了單邊主義道路,美國在中東的作為越來越像一個有著民主制度的軍事帝國。
華盛頓的勝利閱兵12年之后,小布什認為他也像他父親一樣,為美國打贏了一場戰爭。如果從純軍事角度來說,他做的比他父親更徹底,阻為他讓美軍開進了巴格達,這是老布什沒有做到也沒想做的事。但是,他卻無法像他父親一樣以勝利者的姿態在首都檢閱班師回朝的部隊。伊拉克已經變成了一個流沙之地,小布什的美軍已經徹底地陷了進去,無處不在的IED(路邊炸彈)讓美軍發現,他們其實從來沒有贏得也永遠贏不了這場戰爭。 此后,白宮易主,也許奧巴馬能把美國人從伊拉克體面地撤出來,但他在阿富汗開辟的“第二戰場”也同樣是一場贏不了的戰爭。五角大樓的軍官私下承認,美軍可能不得不要在阿富汗打上12年的仗。而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情急之下甚至說:“阿富汗戰爭是一個奧秘?!?/p>
蓋洛普民調顯示,19年前的海灣戰爭時,美國民眾取支持態度的超過2/3,7年前的“9·11”時,支持小布什對基地組織開戰的美國人也過半數。此后,美國社會對海外用兵的支持度就每況愈下,仿佛又一場越戰來臨。也許,老布什的勝利閱兵將成絕響,至少,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都不可能看到得勝回朝的美軍驕傲的行走在華盛頓的大街上。
不想,不行還是不需要
回到我們在開篇時提出的那個疑問,身為領先全球的軍事大國,為什么美國的國家級閱兵式極為罕見?
美國在立國之初就明確了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別的不說,搞一次閱兵式恐怕就得需要國會和所在州議會投票通過,閱兵本身所需的費用,公共場地、街道的征用,閱兵牽扯的周邊資源的使用等等都需要看各個利益集團博弈的結果。軍隊本身的經費每年都還要看國會山的臉色。所以,美國的政治體制本身限制了國家級閱兵式的可操作性。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從某種程度上說,美國社會的確對軍人在國內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持有一定戒心。在美國還沒有力量影響世界的年代,孤立主義盛行,他們樂得在歐洲能力所及之外的西半球發展自己的勢力;在美國實力強大到可以做世界警察的時候,一次朝鮮戰爭和一次越南戰爭徹底毀掉了軍隊在普通民眾中的形象。而出于外交的需要,美國在某種程度上也不愿意以國家級大閱兵這種方式來撩撥全世界反美神經。如果純粹是為了展示實力,那么美國駐扎在全世界各地的軍隊,在中東和阿富汗綿延的戰爭,甚至好萊塢的大片都比閱兵式更加動感,更加具有真實的聲光效果,更加能震撼人心。從海灣戰爭起,到科索沃戰爭止,至少cNN為美軍打造了一個不可戰勝的高科技軍隊神話。
而在伊拉克戰爭陷入泥潭,美國遭受金融海嘯襲擊的今天,奧巴馬政府正在執行全球的戰略收縮。聲勢浩大的閱兵式在這樣的背景下顯然是不可取的。美軍更愿意選擇一些更加軟性的公關活動,與公眾接觸,為軍隊掙得形象分,這既是盡到軍隊的義務,同時也為在國會山的軍費聽證會打好基礎。譬如,美國空軍每年5月都會在安德魯斯空軍基地舉行為期一周的空軍開放日活動。普通公眾可以零距離接觸美國空軍的裝備,觀看特技飛行表演隊的表演。世界各地的美軍基地也會定期向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