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四日與閱兵
人們通常認為,法國國慶日的正式確定是1789年,其實不然。雖然為紀念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獄這一光輝的日子,曾一度將1789年的7月14日作為國慶日。但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后,宣布7月14日為“國恥日”和“殺人犯日”。1879年,共和黨人成立了政府,翌年6月,法國議會正式通過法令,將1880年7月14日定為法國的同慶節,直至今日。
國慶日的首次慶祝活動于1790年在戰神廣場舉行,現在艾菲爾鐵塔就坐落于此。當時7月14日被命名為“聯盟節”,就是為了紀念鄉村、城市和外省聯盟運動所取得的勝利。根據當時巴黎市長百利的建議,各個聯盟匯聚到巴黎,決定成立一個“國家聯盟”,人多自然熱鬧,各種慶祝活動也就從這里發端}。
為慶祝國慶節,每年都要在香榭麗舍大街上舉行閱兵儀式。7月14日上午,大街戒嚴。編成隊列的飛機掠過香榭麗舍大街,機尾噴出紅白監三色煙幕。當飛機通過協和廣場的總統閱兵臺上空后,陸海軍分列式開始向總統敬禮。
某些特殊年份的國慶口慶祝活動會非常隆重。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1919年的國慶日成了勝利慶祝日。同樣,1945年7月14日,為了慶祝二戰勝利,法同前所未有地舉行丁3天全民慶祝活動。1989年7月14日是法國大革命勝利200周年,法國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活動。在香榭麗舍田園大街上舉行的閱兵式上,100多臺裝甲車、2000名士兵、80架戰機接受了檢閱。30位外國元首以及數千位外國來賓觀看了閱兵。在現場,有50多萬觀眾觀看了閱兵。
yu城市里檢閱陸、海、空三軍儀仗隊不同。在農村,接受“檢閱”的是消防隊員。他們身著制服,吹著號,打著鼓通過歡呼的人群。而后,他們還要在教堂前的空場上舉行滅火演習。

戴高樂的勝利入城式
1944年8月19日,法國抵抗力量在巴黎舉行起義。自由法國第2裝甲師在勒克萊爾指揮下于24日進入巴黎,25日德軍投降。
戴高樂進城后的8月25日決定次日從凱旋門廣場到圣母院大教堂舉行勝利閱兵。由于城郊還有部分不肯投降的德軍,一個戰術小組清早就開往布爾日方面掩護。在檢閱分列式的時候,第2裝甲師的其余部分編成3個隊,分別在凱旋門、香榭麗舍大街的圓點廣場和大教堂前警戒。勒克萊爾本人跟在戴高樂后面,他必須不斷地同各個部隊保持聯系。
為了不喧賓奪主,并為法國人的歡慶保駕護航,到8月26日已沒有任何美軍部隊在巴黎駐扎。除了記者和攝影師外,盟國方面沒有參加這次檢閱儀式。巴黎的廣播電臺被及叫修復,不斷地播發檢閱儀式的消息。在地鐵和公共汽車尚未恢復運行的情況下,無數市民徒步走向市中心。
8月28日下午3時戴高樂到了凱旋門。乍得團在凱旋門前排成戰斗隊形,戴高樂隨后點燃了英雄紀念碑前的火炬,閱兵式正式開始。此時的香榭麗舍大街已經站立著超過200萬翹首以盼的群眾。戴高樂隨后下車步行,在群眾暴風雨般呼喊他名字時雙臂時起時落,以答謝歡呼。在凱旋門下,煙火騰空。25年前凱旋的軍隊走過的這條大街光輝燦爛。
戴高樂在經過克里蒙梭塑像時敬了禮,游行路線上的一幕幕熟悉又陌生的街景讓他感慨,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杜伊勒里宮代表了兩個皇帝、兩個王朝的同家尊嚴,協和廣場和加魯塞爾廣場目睹過大革命激情的奔流,并檢閱過勝利的軍隊;許許多多街道和橋梁以勝利的戰斗命名;榮軍院的圓屋頂還閃爍著太陽王的光輝;杜倫尼、拿破侖、福煦的墓碑;香榭麗舍在僅僅兩代人的時間內就經歷過4次侵略者的踐踏,他們在可憎的軍樂聲中進行過分列式。
不過,不和諧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幾個家伙站在教堂上層座位打排槍,這些人說是向隱蔽的德國人射擊,雖然歡慶活動現場的所有人都很鎮靜,但戴高樂仍然提前結束丁整個儀式。
閱兵,刺客量佳“窗口”
2002年7月14日,軍隊的方陣已經準備在路中間,但很難說得上整齊。上兵的皮膚五顏六色,高矮也參差不齊。10點10分,音樂響了起來,一個已經有些發福的軍官隨著進行曲的節拍原地扭了兩段舞步。又過了一陣,飛機飛過,方陣終于前進了;有人甩錯了胳膊,但似乎并不礙事。人走過了是車,兩個輪子的摩托車過后是四個輪子的裝甲車,四個輪子的裝甲車過后是帶履帶的車。希拉克總統并沒有從這條路經過,但沒人在意。在最后兒架轟炸機的呼嘯聲中,儀式算是結束了,人群一轟而散。
在香榭麗舍大街凱旋門一端發生的事大多數人是第二天在電視上才看到的。全法國的人都看到一個加拿大人在講述他的經歷。這名來自加拿大的旅游者名叫穆罕默德·謝拉里,7月14日上午9點55分,“希拉克站在檢閱車上經過時,我發現右邊的人群在騷動。然后我看見在兩到三米以外的地方有個人正舉槍朝總統方向瞄準。有人打中了那個人的手,我抓住了他的武器,有個金屬物品掉了下來,接著第三個人把槍口抬向了天空。那個年輕人拒絕放下武器而且一言不發。我們抓住了槍,其他人卡住了他的脖子。人們在喊‘警察!警察!’幾個防暴警察拖了一段時間才趕到,大約有兩到三分鐘,然后他們銬上那個年輕人,把他帶走了。”
“總統逃過了一次暗殺企圖。”《世界報》宣布。隨后是有關槍擊事件的一些細節:一個名叫馬克西姆布魯內里的25歲年輕人從一個吉他盒里拿出一支小口徑來復槍,然后沖總統開了一槍。緊接其后的是有關開槍者的更多細節情況:“布魯內里因參加流氓組織和極右翼及其新納粹組織而早已在警察局里留下了惡名。巴黎警方證實:布魯內里在被捕后承認他想殺死總統并曾試圖自殺。”
瞄準希拉克的一槍究竟最后射到丫哪里,至今沒有找到子彈的下落。7月14日游行當天,巴黎警方共派出了4000名身著制服或便衣的警察與憲兵分區維持治安,但對前來參觀閱兵儀式的上百萬名游客或市民沒有進行任何安全檢查。與民眾保持距離或改變站在敝篷車上閱兵的方式或許是解決問題的簡單辦法,但法國人都知道:希拉克總統就偏好鉆在人海里“泡澡”。
看街上的“外籍軍團”
2009年7月14日的法國閱兵首次出現了印度軍人身影。當天閱兵式上,400名印度陸海空三軍士兵身穿具有印度特色的軍服,伴隨著印度軍樂,在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注視下從凱旋門出發,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列隊行進。
一些旅居法國的印度人對印軍加入法國國慶閱兵式行列感到興奮。迪帕克·拉杰普特說:“這是印度軍隊首次在海外閱兵。”;“看到我們的軍隊和法國軍隊一同在香榭麗舍大街上行進是印度人的榮幸,”基斯特納表示。法新社則評論道,薩科齊邀請辛格和印軍參加本次國慶活動是希望向印度出口市值120億美元的戰斗機。
其實法國國慶閱兵邀請外籍部隊參加并不鮮見,除早期的殖民地部隊,以及每年在閱兵禮上出盡風頭的法軍外籍兵團外,近年來法國出于外交考慮,也多次邀請過其他國家的軍隊在香街上接受檢閱。如2002年適逢法國圣西爾軍校和美國西點軍校成立200周年,西點軍校的上官生作為第一方隊通過凱旋門。再比如2003年由120人組成的歐洲軍團方陣行進在受閱部隊的最前列。方陣以軍團司令、德軍中將霍爾格卡默霍夫為前導,120名士兵分別來自法國、德國、比利時、盧森堡和西班牙。這也是德網軍人在1940年后第一次列隊通過凱旋門。
法國的閱兵式甚至也曾出現過“中國方隊’,但并不光彩。1989年的7月14日,跑到海外的一幫所謂“流亡人士”在法國扶持下也居然組成一個方隊。只不過這些人很快就被法國政府所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