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裝力量是蘇聯的國家標簽,如同意識形態。是武裝力量創建了蘇聯這個國家,同樣,也是武裝力量兩次在大廈將傾之際保衛了蘇聯這個國家。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淬煉的蘇聯紅軍在之后長達四十年的冷戰中成為整個歐洲揮之不去、聞之戰栗的噩夢。但是蘇聯終歸還是解體了,當堡壘從內部瓦解時,再強大的武裝力量也無能為力。而在它消失二十年后,我們又能從通過紅場的名叫俄羅斯國防軍的武裝力量身上看到當年蘇聯紅軍的影子,不管怎么說,鐮刀斧頭已經回到了俄羅斯軍旗上。梅普組合意圖通過對俄羅斯國家的“重新武裝”,建立堅實的國家認同,贏得更大的世界政治話語權的目的已如囊中錐刺,呼之欲出。
從蘇聯到俄羅斯.近一世紀的歲月里,軍隊—直,也從來就是這個北方大國興亡的晴雨表。無論是1941年走過紅場后立即奔赴戰場。還是冷戰時期的武力炫耀,抑或是十月革命90周年之際的復古游行。紅場上行進的隊列和刀槍如林已經成為一根窺豹之管,從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大國的興衰。
一個冬天的奇跡
1941年的冬天,壘歐洲的目光都盯在莫斯科。
希特勒說:“蘇聯就是一棟搖搖欲墜的破房子,只要在大門上踹上一腳,整座房子就會塌下來。”他還說,“德國的裝甲部隊將像快刀切牛油一樣穿過蘇聯廣闊的平原。”
大門果然踹開了,550萬德軍兵分三路,突破了蘇聯國境防線,直撲列寧格勒、莫斯科和基輔。希特勒的第二句話也實現了,博克的中央集團軍群以古德里安裝甲軍為先鋒,沿明斯克至莫斯科的公路干線,拉起一個又一個的包圍圈。

6月29日,德軍攻陷明斯克,7月15日,占領斯摩棱斯克,9月。“臺風”行動開始。180萬德軍,1700輛坦克,1390架飛機,14000多門大炮和迫擊炮,直逼莫斯科。
古德里安和克萊斯勒的兩個裝甲軍再次張開鐵鉗,中央集團軍的步兵師充當鐵砧,德軍試圖復制二戰頭兩年里屢試不爽的鉗形攻勢。
莫斯科已是危城。
蘇聯政府各大機關遷往古比雪夫,大型機械廠和兵工廠去了烏拉爾山以東,連列寧的遺體都被搬到了2000公里外的秋明。軍校的學員、莫斯科周圍的民兵以及還未到征兵年齡的孩子都被組織起來保衛首都。
但是統帥部留了下來,斯大林沒有走。在蘇聯同家最接近失敗的這個時刻,這位格魯吉亞人展現了一位同家領袖應有的沉著、堅定和魄力。他深知莫斯科對于蘇聯和全體蘇聯人的意義,正如那位英勇的政委在維亞濟馬防御戰中高喊的:“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斯大林把一個又一個的師派往莫斯科接近地,再從遠東軍區調來更多精銳師團,他要守住莫斯科,守住紅場,守住衛國戰爭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希望。
冬天的莫斯科彌漫著沉重,甚至是消極與失敗主義的情緒。布雷思韋特(蘇聯解體時曾擔任英國駐蘇大使)在他的《莫斯科1941,戰火中的城市和人民》一書中曾寫道,許多有關系的莫斯科人都想方設法地逃了出去,留下來的人有許多甚至悄悄地燒掉了黨證,因為他們不相信征服了幾乎整個歐洲的德軍會失敗,也不相信元氣大傷的蘇聯紅軍、乳臭未千的軍校生以及拿著一次大戰武器的民兵能夠保衛共和國首都。
在這個冬天,萸斯科需要一個奇跡。
1941年11月7日清晨。莫斯科上空飄著大雪,凜冽的寒風刮過城市。莫斯科人驚訝地發現,每年例行的十月革命節閱兵式如期在紅場上演,仿怫這個國家沒有深陷戰爭漩渦,仿佛幾百萬張牙舞爪的納粹德軍從未踏上過蘇聯領土一步。
作家葉夫根尼扎哈羅維奇·沃羅比約夫當時是西方面軍《紅軍真理報》的記者。他對那場震撼人心的閱兵式永遠記憶猶新。
“報社記者都集中在列寧墓的左側。戰前閱兵時,這里通常站的是外交官和武官。現在大使館都撤往古比雪夫了。我們站得非常近,我甚至都能聽見斯大林走上列寧墓上的主席臺(那里的風看來比我們在下面站著的地方大)時說的話:‘風真厲害。’”
“后來,斯大林為由于天氣不好,敵人的飛機難于進攻而感到高興,當雪越下越大的時候,他笑了笑對站在身邊的人說:‘布爾什維克真走運,連上帝都幫他們。’謝·米·布瓊尼檢閱部隊,帕-阿·阿爾捷米耶夫中將指揮閱兵部隊。斯大林打破常規,親自發表演講。在這一天,他說出了讓所有的人都永志不忘的話。”
在震天動地的“烏拉”聲中,閱兵式正式開始。
這或許是蘇聯歷史上最簡陋、最“不堪人目”的一次閱兵。參閱部隊根本沒有進行過專門訓練,他們排成參差不齊的方陣,邁著凌亂的步伐,甚至有點急匆匆的通過紅場。這些戰士——軍事學校的學員、捷爾任斯基特種9幣的幾個團和莫斯科海軍支隊,全都荷槍實彈,身背行囊,他們從紅場通過后就直奔莫斯科近郊的防御陣地。甚至其中一些步兵營還是從前線臨時抽調回來參加閱兵式的.他們必須趕在德軍發現異常之前返回他們的陣位。
參加紅場閱兵的坦克足有兩百輛,其中還有不少重型坦克。這兩個坦克旅只是途經莫斯科開往西線,被閱兵指揮部臨時拉了“壯丁”。慶典前一天,這兩個旅剛在環城鐵路的火車站臺上被卸下來,坦克群從紅場直接駛向出發陣地。沃羅比約夫回憶道:“可能是為了縮短路程,今天坦克沒有像往常一樣經過瓦西里升天大教堂開向濱河街,而是從宣喻臺向左拐,經過伊里英卡大街和捷爾任斯基廣場趕往列寧格勒公路、沃洛科拉姆斯克公路和莫扎伊斯克公路。”
整個閱兵隊列里最扎眼的是莫斯科市民組成的民兵部隊,別說走正步了,他們連統一的服裝都沒有。在蘇聯冬季的嚴寒里,民兵們拿到什么樣的衣物就穿什么樣的——短皮襖、短呢大衣,還有讓人記起察里津時代(蘇聯國內戰爭時代)的老式軍大衣,長筒靴、氈靴、帶裹腿的半高腰鞋……帶耳罩的軟帽、布瓊尼式軍帽、帶護耳的棉帽、帶帽沿的便帽、羊皮高帽……”武器也是五花八門,步槍混雜著卡賓槍,很少的沖鋒槍,沒有反坦克槍。
你絕不可能從這樣的隊列里找到威武雄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你甚至不得不承認,他們的隊列水平可能連受過軍訓的中學生都不如。
接下來的炮兵方陣簡直讓人心酸,這些隆隆駛過紅場的大炮,差不多都是坐著時光機從時光隧道里穿越出來的。這些曾經功勛卓著的大炮來自“奧恰科夫和征服克里木時代”,它們早該去博物館頤享天年了。如今卻重披戰衣,再上沙場。
從閱兵場直接開上戰場,這不僅是蘇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世界歷史上恐怕也很難找到第二次。
1941年的紅場大閱兵展示的是勇氣,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勇氣。百萬德軍兵臨城下,前鋒部隊離莫斯科僅有70公里,而國家元首依然堅守都城,并且敢于在公共場合露面,舉行規模龐大的慶典。德國轟炸機隨時可能臨空,閱兵式也可能會被第五縱隊破壞,甚至參閱部隊荷槍實彈這一點就足以讓很多國家元首不敢登上檢閱臺。但斯大林有這個勇氣,對比—下1940年的法國政府,你就知道為什么蘇聯人能打贏莫斯科保衛戰,而法國卻需要美國人去解放了。
那些被高舉的和被棄置的旗
1945年以前,紅場閱兵每年有兩次,一次是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一次是11月7日的十月革命節。但在1945年,這個慣例被打破了。
1945年6月22日,衛國戰爭爆發四周年的這一天,斯大林發布命令:“為慶祝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茲定于1945年6月24日在莫斯科紅場舉行作戰部隊、海軍部隊、莫斯科衛戍部隊勝利閱兵式。參加勝利閱兵式的隊伍,包括各方面軍混成團、國防委員會混成團、海軍混成團、各軍事院校及奠斯科衛戍部隊混成團。在舉行勝利閱兵式時,由我的助理、蘇聯元帥朱可夫負責檢閱,蘇聯元帥羅科索夫斯基負責指揮。”
用2200萬人的鮮血換來的衛國戰爭的勝利,只有具備厚重歷史感的紅場大閱兵能夠配得起。
蘇軍總參謀部很快制定出了閱兵實施方案并向各方面軍發布,其中混成團的規格和要求是:每個混成團由1000名士兵組成,另有旗手36名、10名候補。混成團指揮員共19人,包括團長1名、副團長2名、團參謀長1名、營長5名、連長10名。參加閱兵式的人員應從在戰斗中表現最為突出并獲得過戰功獎章的官兵中選拔。各方面軍司令和空軍、裝甲兵的全體集團軍指揮員都必須參加閱兵式。混成團須攜帶36面在作戰中表現最為出色的集團軍一級的軍旗以及所有在戰場上繳獲的敵人集團軍一級的軍旗來莫斯科。
據葉廖緬科元帥回憶說:“他們特別關心過混成團通過紅場時所舉的戰旗。因為這360面旗幟中的每一面都代表著某個部隊、兵團、每一面旗幟都被勇士們的鮮血染紅、都走過了無比艱難的路程:從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城下,從高加索山麓和革命搖籃列寧格勒到布加勒斯特和布達佩斯、維也納和貝爾格萊德、柏林和布拉格。”這些旗幟中有一面最為特殊,它在1945年4月30日被紅軍戰士插上了德國國會大廈的尖頂。紅旗在法西斯的巢穴上飄揚的景象被定格為影像,成為全世界人民關于二次世界大戰集體記憶中勝利的代名詞。1945年5月20日,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在柏林舉行隆重儀式。將這面勝利的旗幟轉交別爾扎林上將帶往莫斯科。
6月24日雖然是一個下雨的日子,但莫斯科紅場的氣氛無比熱烈。
9點左右,蘇聯最高蘇維埃會議的代表、各界代表人士及各國外交和軍事使團官員登上列寧墓檢閱臺。9點45分,以國防委員會主席蘇聯大元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政治成員、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出現在列寧墓上,墓前專門的觀禮臺上站著蘇聯武裝力量的將軍們。
10時整,朱可夫元帥隨著克里姆林宮鐘樓的鐘聲出現在紅場上,在“立正、閱兵式開始”口令發出后,自鳴鐘敲響10下,軍樂隊演奏格林卡的名曲《光榮啊:俄羅斯人民》,朱可夫元帥騎白色戰馬通過斯帕斯基門進入紅場,閱兵總指揮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向朱可夫報告:“蘇聯元帥同志,現役部隊、海軍部隊和莫斯科衛戍部隊參加閱兵式的隊伍已組建完畢,請檢閱!”
10時15分,朱可夫發表簡短的閱兵演說,高度贊揚蘇軍在偉大衛國戰爭中的歷史性功績:“在這激烈殘酷的會戰中,我們需要英勇的戰友——我國人民最優秀的兒女——犧牲了。今天,在這盛大的歡慶日子里,我們謹向他們表示偉大而崇高的敬意,光榮永遠屬于在保衛我們蘇維埃祖國戰斗中捐軀的英雄們!” 首先進入紅場的是蘇聯元帥基里爾·梅列茨科夫率領的卡列累利方面軍混成團,這位農民的兒子帶領他的部隊曾經在氣候極其惡劣的極圈地區作戰。歐洲戰事結束后,他又受命指揮遠東第一方面軍出兵中國東北。該方隊的旗手中包括曾消滅過200名以上德軍的機槍手奧金佐夫上士和蘇聯英雄舒梅伊科中校。
10時45分,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混成團通過檢閱臺,領隊為方面軍副司令庫茲馬·特魯布尼科夫上將。這支部隊的司令正是這場閱兵的指揮者—一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從圍殲斯大林格勒頑敵開始,羅科索夫斯基指揮的部隊就開始成為紅軍殺傷力最強的部隊。
11時零5分,烏克蘭第四方面軍在司令安德列·葉廖緬科大將率領下接受檢閱。在第十八集團軍鮮紅的軍旗下,站著本集團軍的政治部主任,日后的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
11時20分,海軍混成團,團長為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中的蘇聯英雄法捷耶夫海軍少將。方隊中包含了各大艦隊和分艦隊的代表。
在閱兵的最后時刻,在那些高揚著的戰棋之后,紅軍士兵將兩百多面繳獲的納粹軍旗拋擲在列寧墓腳下,其中包括一面“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軍旗。斬將奪旗之后的不屑一顧,這是蘇聯紅軍在它歷史的巔峰時刻向世界展示它的高傲和氣魄。紅場上空的騙局
二戰結束以后,蘇聯改變了之前的閱兵慣例,將五一國際勞動節改為大型游行慶祝活動。而5月9日則作為衛國戰爭勝利日取代五一勞動節成為蘇聯法定的閱兵慶祝日。
1954年5月9日,衛國戰爭勝利9周年紀念日。紅場閱兵循慣例舉行。這一天,參加閱兵的蘇聯空軍震驚了全世界。
一種翼展長達40米的巨型四發轟炸機在米格-17戰斗機的護航下組成編隊,掠過紅場上空。當這種巨型飛機出現在人們視野中時,蘇聯民眾群情振奮,這畢竟是蘇聯自己的噴氣式戰略轟炸機。而更讓人驚訝的是,編隊一個接一個,似乎永無止境,震耳欲聾的聲浪淹沒了整個紅場。
坐在觀禮臺上的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武官查爾斯·泰勒的臉都白了,他很清楚他看到了什么——數百架先進的噴氣戰略轟炸機,一支足以摧毀歐洲、攻擊美國的戰略空軍。
閱兵一結束,他便火速向五角大樓報告。這個爆炸性的情報幾乎把五角大樓和白宮掀了個底兒朝天。1949年蘇聯打破了美國核訛詐的局面,但在核武器載具上—直落后于美國。而1954年紅場閱兵的驚人景象讓美國感受到了切切實實的核彈威脅,美蘇之間出現了事實上的“轟炸機差距”。蘇聯閱兵后不到一周,五角大樓立即啟動了所有的情報偵察手段。
1954年5月8日早7時,美國戰略空軍第91偵察聯隊駐英國費爾福德皇家空軍基地的一架RB-47E偵察機對蘇聯基地展開偵察。事后,美國聲稱RB-47E帶回的情報表明,飛過紅場的是米亞貝舍夫設計局研制的M-4“野牛”戰略轟炸機。為了彌補“轟炸機差距”,美國迅速研制了B-52戰略轟炸機,作為“野牛”機群的制衡力量。但美國人沒想到的是,B-52的對手純粹是子虛烏有,“野牛”確實研制出來了,但基本不具備洲際轟炸能力,而且在研制過程中技術難題不斷并且—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克服。蘇聯戰略空軍裝備的M-4轟炸機數量極為不多,赫魯曉夫只不過給美國人玩兒了一次兵不厭詐的戲碼。當天,在紅場閱兵式上,M-4在飛越紅場后繞了一個大圈子,折回來再度通場,幾十架“野牛”制造了數百架戰略轟炸機飛越紅場的假象。
從赫魯曉夫時代開始,紅場閱兵逐漸成為蘇聯與美國軍備競賽的組成部分,冷戰如火如荼的年代,任何新式武器從軍事角度講都需要高度保密,以便在可能到來的戰爭中攻敵不備。但政治、外交以及美蘇雙方核恐怖平衡的現實又要求兩國需要不時公開最新軍事技術,以達到威懾敵對陣營,為談判桌增加籌碼的目的。紅場閱兵也由此成為蘇聯最新式武器的“首映式”,其中就有曾經讓北約在七十年代極度緊張的T-72主戰坦克。
進入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不僅在國力上達到了一個巔峰,而且在與美國的冷戰中是取得了主動地位。那是一個蘇聯影響力無遠弗屆的年代,盡管在國內,政治和經濟矛盾已經開始發酵,但至少在表面上,這是一個主宰著全球政治話語權的超級大國。而在勃式刻意擴大的十月革命節閱兵式上,蘇聯紅軍的威望和自豪感也達到了頂峰。
1982年11月7日,十月革命65周年閱兵式。這是勃列日涅夫去世前最后一次紀念十月革命的閱兵,勃列日涅夫因為在閱兵現場受了幾個小時凍,參加完此次閱兵幾天后就因病去世了。此后蘇聯紅場閱兵和之后的游行慶祝活動時間被縮短。
一個大國的背影
隨著勃列日涅夫的去世,蘇聯政壇進入了一個相對動蕩的時代,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先后執掌大印,又在兩年內先后去世。隨著戈爾巴喬夫的上臺,蘇聯也步入了它的最后歲月。
1990年5月9日慶祝衛國戰爭勝利45周年閱兵式是蘇聯解體前最后一次勝利日閱兵。戈爾巴喬夫在列寧墓上檢閱了部隊。在重裝備分列式時,還有數百臺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坦克、裝甲車、炮車等舊式裝備率先列隊快速通過列寧墓檢閱臺。
同年11月7日十月革命73周年閱兵式是在政府克服反對派的重重干擾與阻撓后才勉強舉辦的。為阻撓此次閱兵,一些反對派人士在閱兵訓練期間,曾一度攔截參加排練的坦克,更有甚者竟然直接躺在了坦克履帶前。
1991年5月9日紀念蘇聯衛國戰爭勝利46周年閱兵式。蘇聯政府允許反對派當天到紅場示威游行。那一天,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面對反對派震耳欲聾的抗議口號和巨幅的抗議標語,被迫走下列寧墓,返回了克里姆林宮。
而原計劃隨后舉行的紅場閱兵也被迫取消。
蘇聯終于解體了’在它存在了79年后。

紅場也變得安靜下來,紅軍方陣曾經在這里踏晌而震動四方的腳步聲不見了,軍人們忙著為養家糊口而奔忙,碾壓過紅場的坦克履帶也停了下來,曾經陳兵中歐,讓北約成員國夜不能寐的裝甲集群安靜地呆在曠野上生著銹。
500萬紅軍不存在了,遠去的不僅僅是紅場閱兵,還有一個大國的背影。
紅場不是用來懷舊的
從1991年到1995年,紅場閱兵武停了四年,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竭盡全力要在各個方面與蘇聯劃清界限。新俄羅斯在向西方式民主看齊,并以民主改革換取曾經的敵人的金元援助。帶有濃厚冷戰蘇聯色彩、有炫耀武力之嫌的紅場閱兵是與民主化進程背道而馳的。
直到1995年這個特殊的年份。為了紀念衛國戰爭勝利50周年,俄羅斯分別在紅場和莫斯科俯首山勝利廣場舉行了隆重的衛國戰爭老兵紀念閱兵式和俄羅斯武裝力量閱兵式。應邀前來的各國元首抹不開衛國戰爭紀念的面子,參加了老兵紀念閱兵式,但拒絕參加隨后俄軍的亮相,原因是車臣戰爭。除戰略火箭軍之外傾巢而出的俄羅斯軍隊唱了一出完金意義上的獨角戲。這是俄羅斯領導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列寧墓上檢閱部隊,此后歷次的紅場閱兵都是在列寧墓前搭建領導人臨時檢閱臺,列寧墓檢閱臺則被廢棄。
一年之后,俄羅斯終于在紅場恢復了武裝力量的閱兵式,但參加閱兵的只有規模縮小的徒步方隊,所有重武器全部缺席。這一情況_直持續到2008年。整整十三年間,在紅場上行進的俄羅斯軍隊成了_一支“裸奔”的武裝。
這十余年也是俄羅斯軍隊最最苦難的時期,軍隊規模一縮再縮,軍費一減再減。陸軍十年沒有更新過主戰裝備,飛機沒有備件只能呆在機窩里生銹,艦隊甚至付不起戰備巡邏的油料費。紅場閱兵成了一種太奢侈的非理性消費。強硬如普京,也照樣得在盧布面前服軟。
與經濟一起墮落的還有信仰與國家認同。盡管葉利欽高呼;“摧毀蘇聯是俄羅斯歷史上的一大進步”,但更多的俄羅斯人對此并不認同。在經歷了對蘇聯、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計劃經濟體制的全面否定后,被淹沒在經濟萎縮和信仰危機中的俄羅斯開始反思和懷念。在抽樣調查中,半數以上的受訪者認為,蘇聯是俄羅斯漫長歷史中最輝煌的一頁。十月革命的爆發既不是什么“歷史的偶然”,也不是什么“上帝的筆誤”,而是歷史進程之必然。即使是斯大林時期,令人們聯想到的也不單是專制和恐懼,還有秩序、愛國主義、國家威信和民族自豪感。新俄羅斯的寡頭政治和特權階層的金融壟斷讓普通俄羅斯人愈發地懷念起蘇聯時代的“平等”。“君子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殘酷現實的映照下,前蘇聯的生活被上一層選擇性記憶的光環,變成了童年的時光、夢想的家園。
而美國條件苛刻的援助,北約心懷不軌的東擴,俄羅斯日益被壓縮和消解的生存空間與國際事務話語權,嚴峻的現實逼迫普京政府180度大轉彎,轉而向俄羅斯的傳統尋求身份認同,向前蘇聯的歷史-和形象尋求國家凝聚力。于是那些曾經無人照料、生活無著的衛國戰爭老兵被“收集”起來,搬到了二戰勝利60周年紀念大閱兵的聚光燈下。
在5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及國際組織的代表面前,2500名衛國戰爭老兵身著當年的軍裝乘坐軍用卡車,按照1945年6月24El勝利閱兵式時的順序從檢閱臺前通過。那一刻。俄羅斯與蘇聯的形象合二為一,衛國戰爭勝利的榮光洋溢在每一名老兵還有普京的臉上。只是,兩年之后,美國人還是把導彈防御系統架到了俄羅斯的家門口。
也就在這一年,普京政府不顧意識形態的差異,對“十月革命”進行了變相的官方認同。2005年修訂的聯邦法律《俄羅斯軍人榮譽日和紀念日》的規定,從2005年起,11月7日重新被當作十月革命節(現稱為十月革命日)來慶祝,但這一天首次不再是休息日。該法律還將11月7日定為軍人榮譽日。
盡管普京政府特意解釋說今后每年11月7日由舉行的官方閱兵并不是為慶祝十月革命勝利,而是為紀念1941年11月7日的紅場大閱兵。但俄羅斯民眾仍然將之視為“十月革命節”閱兵式的延續。在參觀閱兵式的人群中,俄羅斯打出了這樣的標語——“爺爺的勝利就是我們的勝利!”紅場閱兵的懷舊意味達到了頂點。 但紅場絕不僅僅只是一個懷舊的地方。
2008年5月9日紀念蘇聯衛國戰爭勝利63周年閱兵式。俄羅斯陸海空三軍的重裝備時隔13后再一次在紅場上軋軋駛過。在數十個軍人徒步方隊正步走過列寧墓前的檢閱臺之后100多臺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防空導彈發射車、多管火箭炮、地地導彈等重裝備列隊快速通過紅場,天空中掠過的是包括蘇27在內的30多架空軍戰機。
2009年5月9日上午10點整俄羅斯紀念蘇聯衛國戰爭勝利64周年閱兵式正式在莫斯科紅場開始,俄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和莫斯科軍區司令格拉西莫夫分別乘敞篷吉爾轎車檢閱受閱官兵。俄總統梅德韋杰夫、總理普京及其他領導人胸佩黃黑條紋相間的喬治絲帶出席本次閱兵式。莫斯科衛戍部隊近9000名官兵分列不同的大型方陣,在雄壯的軍樂伴奏下邁著整齊的正步走過紅場。隨后,坦克、裝甲車、自走炮、防空車、火箭炮、飛彈等110臺重裝備列隊快速通過紅場。之后還進行了空軍70多架戰機的檢閱。閱兵式持續了約1小時,這是自1995年5月9日俄羅斯紀念蘇聯衛國戰爭勝利50周年閱兵式之后俄聯邦舉辦的最大規模的勝利日閱兵式,閱兵徒步方陣已經擴大到蘇聯時期的規模,展示的武器數量比往年多出一倍。最為重要的是,這次閱兵式并沒有往年歷次閱兵的歷史部分,而是直接開始了俄羅斯現代武裝力量的展示。
就在方陣通過紅場的時候,普京號稱賣掉克宮也要造出來的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正在大洋深處的某個地方進行著自1991年之后就再也沒有過的威懾巡邏。
也許歷史不能重復,蘇聯時代紅場的榮光無法復制,但懷舊已經結束,新的俄羅斯的武裝力量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