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廬云
近幾年,中央和地方以“新農村建設”、“財政轉移支付車輛購置稅”方式加大對“鄉村公路”建設的投入,意在改善我國農村的生活環境及其未來的經濟發展環境。為了保證資金使用的安全性并及時掌握了解資金使用的效益性,省、市非常重視這一專項資金的跟蹤審計工作。
在對資金使用及其效益的審計過程中,發現有些問題需要及時地協調和解決,以達到資金使用的有效性。
首先,發現有些已上報批復了的路段,盡管資金已爭取下來,但由于受城市規劃的影響,相關路段可能要調整或取消,造成這些路段遲遲難以開工,資金不能及時下撥。
這說明什么問題呢?說明“鄉村公路”承建與地方城市規劃的工作是分割開來的,而不是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整體規劃,地方城市建設缺乏統籌管理。
這個問題該如何回避呢?筆者以為,政府在城市建設工作中,應加強各部門工作的協作性和整體規劃性。交通部門在上報城郊的“鄉村公路”之前,應先上報規劃部門,以避免城建工作中一些項目的沖突;對于需要調整的路段要及時上報調整,積極將資金撥付到急需要建設的鄉村公路上,而不是將資金遲遲滯留在賬上,失去其原本意義。
其次,層層政府地方配套資金太少,無形當中造成最基層政府財政壓力,且易造成一些潛在的隱患問題。
對于每個鄉村公路項目,其資金籌集基本來源于五個方面:中央、省級、市級、區級、鄉級政府,但在審計過程中,除了中央撥付的資金外,地方配套資金少之又少,省、市兩級幾乎沒有相應的配套資金,區級財政只是象征性的配套微乎其微的資金,配套資金重任實際落在申報項目的最基層政府上。
其問題的根源在于未將配套資金比例具體劃分到各級地方政府上,如此各級政府對此便是堂而皇之推到下級政府,最后以至將此壓力完全落在實施建路的政府上。
我們知道,由于中西部地區經濟比較落后,為配合這些地方的基礎建設,改善其各方面的環境,中央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加大這一地區的投資建設,本來是中央幫助地方一同扶持貧困地區建設,但由于地方配套資金沒有具體劃分,反而變成中央與貧困區的合力建設,而基層政府由于財力有限,將有限的資金用到了修路工程上,于是出現越籌集資金越窮的現象。基層政府又想建路又想少花錢,于是造成工程質量欠佳等一系列隱患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筆者認為,規劃部門、建設部門應“根據鄉村公路實際使用性”來確定其實用的建設標準,而不是一脈的去套取哪級公路標準,這主要是因為鄉村公路的使用度是與城郊公路的使用度有著一定的差異,相關部門應根據鄉村公路實際情況和規模來確定其承建資金;根據核定的資金對各級政府要明確相應的資金配套比例,并將配套資金計劃數落實到級級政府,哪級政府沒有配套到位追究哪級責任,從而避免責任不清、互相推卸責任的問題,保證鄉村公路承建工作如期如質得順利開展。
作為一名國家審計人員,出于職責,對于審計中所反映的問題,不應僅僅停留在問題的表象上,而應從其社會影響的廣度和深度方面對其進行探討,以尋求問題的根源,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合理化建議,如此才能達到防微杜漸的社會效果,故談了以上淺見。
(作者單位:九江市廬山區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