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楓
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對中國企業發展影響較大,應采取相應可行經濟政策,把金融風暴對我國企業的沖擊和民眾的切身利益減少到最低限度。具體策略可分為對外與對內兩個方面:
1.與對外的策略:和主要國際金融組織加強協調與合作,參與各種救援計劃,共同應對和維護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實施溫家寶總理就上合組織共同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提出的繼續推進區域內貿易投資便利化(包括國際道路運輸和成員國的毗鄰地區建立經濟特區等開展合作);實現區域內基礎設施網絡化,互聯互通;加快與聯合國亞太經合會、歐亞經濟共同體、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機構合作;在“上合組織發展基金會”建立后捐贈啟動資金的四點建議,支撐和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2.對內的策略:確定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大措施:一是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五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六是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七是加快地震災區災后重建各項工作;八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減輕企業負擔1 200億元;十是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
在這場金融危機擴散中應認真處理好三大關系:即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儲蓄與消費的關系。以增強企業經濟發展的活力,防止造成資產的泡沫化和經濟發展中消費不足的問題。
首先,對內我們要嚴格控制金融混業經營帶來的連鎖風險,對外更要控制金融開放的業務范圍和節奏,防止國外金融危機對本國金融體系的傳染。
其次,發展虛擬經濟必須和實體經濟緊密結合。當前我國沿海地區和其他一些重點城市正在全力以赴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即把大批制造業轉移出本地,將騰出的空間作業態轉換,重點發展金融、通信和設計研發等現代服務業。此刻,如何避免美國經濟所走的彎路,避免經濟過度虛擬化后形成泡沫經濟,將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課題。我們眼下正在探索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應當是一個很好的方向。生產性服務業也稱“2.5產業”,介于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之間,包括設計產業、創意產業、科技交流和科技服務等;它既是服務業,又和實體生產性經濟緊密結合。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既可實現產業升級,又可有效防止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變質為泡沫經濟。
再次,必須加強對金融衍生產品的監管。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本來可以分散風險、提高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效率,但當風險足夠大時,分散風險的鏈條也可能變成傳遞風險的渠道,美國的次貸風暴即很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當前我國正在鼓勵國有控股商業銀行進行業務創新和產品創新,美國的教訓警示我們,在開發金融衍生產品的同時必須加強相應監管,避免金融衍生產品過度開發,從而控制風險的規模。
第一,雖然我國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的改革取得了很大進展,但鑒于我國特殊國情,我們也許無法解決政府對大型金融機構的隱性擔保問題,但一定要繼續加強國有金融機構運作的透明化程度,切實防止金融機構的過激行為,如過度放寬信貸標準和涉水國際投機活動等。
第二,金融衍生產品是把雙刃劍,它能夠發揮活躍交易、轉移風險的功能,也能憑借杠桿效應掀起金融波瀾。因此,金融衍生品一定要在監管能力的范圍之內適時推出,切莫使其淪為投機客興風作浪的工具。
第三,貨幣政策要兼顧資產價格波動。在宏觀調控過程中,央行往往為了穩定預期而表示堅決執行某項政策,如反通脹等,但是貨幣政策的“偏執”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股市和房市價格的劇烈波動。上世紀末的日本經濟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當下的美國金融危機,都是資產價格泡沫急劇破裂惹的禍。因此,貨幣政策應兼顧資產價格波動,政府更要多管齊下消除不穩定產生的制度根源。
(作者單位:國際金鐳酒店管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