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魯長 黃春燕 龐茂旺 田召玲 邢作山
中圖分類號:S646文獻標識號:B文章編號:1001-4942(2009)07-0102-05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安全優質生產雞腿菇(Coprinuscomatus)的產地環境、技術要求、病蟲害防治、質量安全控制和生產檔案管理。本標準適用于作物秸稈為主要原料栽培雞腿菇,為山東省地方農業標準。
2產地環境
選擇生態環境良好、水質優良、無有毒有害污染源、環境要素綜合指標較好的場所作為生產場地。應遠離工礦業的“三廢”及微生物、粉塵等污染源。生產區與生活區應分離,且生產區的堆料場、制種、發酵、發菌及出菇區、產品加工區、倉庫區應合理分區。每季栽培結束后,應及時清理廢菌料和廢土,對菇場進行消毒,并開展菌糠生物質資源的無害化循環利用。
3生產技術要求
3.1栽培設施
栽培設施建在地勢平坦、冬暖夏涼、通風良好、便于排水的地方,以利于保溫、降溫、保濕、遮陰和防治病蟲害。可采用冬暖式大棚、人工土洞、人防工程設施等栽培。所選用的建筑材料、構件制品及配套設備等不應對環境和雞腿菇產品造成污染。
3.1.1冬暖式大棚建造采用東西長40~50m、內寬7~9m的冬暖式半地下塑料大棚,棚內地面下挖30~60cm,墻體厚0.8~1.2m,北墻高出地面1.8m以上,每隔2m設一個直徑為30~35cm的通風孔或建拔氣筒,棚內菇畦或出菇床架設為東西向,操作道寬40~60cm。棚頂覆蓋無滴膜或黑色薄膜,上覆草苫,低溫季節頂膜下適度橫遮黑色薄膜,高溫季節棚頂上方架空搭蓋遮陽網。
3.1.2人工土洞建造選擇適宜的黏土溝壑,于距地面垂直厚度大于6m處,水平開挖長80~100m、寬2.5m、高2m的土洞。洞要平直,洞門處應建通風緩沖室,一般長4m、寬3m、高2.5m,前、后門高1.8m,寬1.2m。洞里端通風口上下垂直,下口直徑1.5~2.0m,上口直徑0.6~0.7m,總高度7.5~8.0m,一般高出地面1.5~2.0m。洞頂部呈弓形,洞內靠兩壁可搭支架,進行多層栽培,中間設走道,寬0.4~0.5m。
3.2栽培季節
3.2.1冬暖式大棚栽培利用冬暖大棚栽培,一般安排在3月至6月和10月至12月出菇。在裝袋栽培前兩個月生產原種,提前一個月生產栽培種。采用發酵料生產,需在栽培前10d左右對原料進行堆制發酵。
3.2.2人工土洞和人防工程栽培采用人工土洞和人防工程設施可進行冬夏反季節栽培,實現周年生產。采取洞內洞外結合發茵與低溫存袋、洞內出菇方式,一年分3批栽培出菇,每批出菇2潮,洞內栽培管理期平均3個月左右,批次間隔期約1個月。即從每年3、4月份開始裝袋發菌,5月份人洞覆土,6月上旬開始出菇,至7月中下旬第一批栽培結束;清理土洞及換茬消毒后,于8月上中旬將第二批菌袋入洞,9月中下旬開始出菇,至10月下旬第二批栽培結束;第三批菌袋于11月中、下旬入洞,12月下旬開始出菇,直到翌年2月下旬至3月份第三批栽培結束。
3.3品種選擇及菌種質量要求
3.3.1品種選擇按照農業部頒布的《食用菌菌種管理辦法》有關要求,選用經過出菇試驗、適于山東省氣候及原料特點的優質、高產、抗逆性強、商品性好的雞腿菇品種或菌株。使用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變基因組結構育成的雞腿菇菌種,應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中有關轉基因微生物安全管理的規定執行。
3.3.2菌種質量要求雞腿菇成品菌種質量要求:母種要求菌絲呈灰白色,稍稀疏,可見到棉線狀爬壁菌絲,成熟后略有土黃色,接種塊色素較重;原種菌瓶色澤一致,瓶口處有氣生菌絲,稍稀疏、纖細,菌齡適宜,未分泌黃水珠;生產種要求生活力強,不帶病、蟲和雜菌,未受高溫培養和貯存,無老化、退化現象。
3.4原輔材料
3.4.1主輔原料栽培雞腿菇可利用的作物秸稈類原料有:玉米稈、玉米芯、小麥秸、稻草、花生莖蔓、豆秸等,要求新鮮、純凈、無霉、無蟲、無異味、無有害污染物和殘留物。用秸稈栽培雞腿菇,要求作物在收獲前1個月不能施高殘毒農藥。栽培基質中不得隨意或超量加入化學添加劑,并防止有毒有害不潔(含有農藥殘留、重金屬、病蟲雜菌活體等)物質混入。
3.4.2覆土材料應使用天然的、未受污染的河塘土、草炭土、林地腐殖土或農田耕作層以下的黏壤土。要求結構疏松,孔隙度大,通氣性好,有一定團粒結構,土粒大小以直徑0.5~2.0mm為宜,不含病原物,無蟲卵、雜菌,pH6.8~7.5。
3.4.3用水管理培養料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可用清潔的自來水、泉水、井水、湖水等。噴水時不能隨意加入藥劑、肥料或成分不明的物質。
3.4.4培養料添加劑培養料可選用的添加劑主要有:尿素、碳酸氫銨、硫酸銨、氰氨化鈣、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鉀、石灰、石膏粉、輕質碳酸鈣等,不允許添加含有植物激素、生長調節劑或成分不明的混合型培養料添加劑。不能使用未經有關部門作安全性評價的任何添加劑和原輔材料代用品。
3.5培養料配方
配方1:玉米稈75%,干牛糞20%,尿素0.5%,石膏粉1%,過磷酸鈣1%,生石灰2.5%;
配方2:玉米稈75%,干雞糞10%,麥麩8%,棉籽餅(粕)粉3%,尿素0.3%,石膏粉1%,生石灰2.7%;
配方3:玉米芯80%,麥麩10%,棉籽餅(粕)粉4%,尿素0.5%,石膏粉1%,過磷酸鈣1.5%,石灰3%;
配方4:玉米芯60%,棉籽殼30%,麥麩5%,尿素0.3%,石膏粉1%,過磷酸鈣1%,生石灰2.7%:
配方5:小麥秸70%,干牛糞15%,麥麩10%,尿素0.5%,石膏粉1%,過磷酸鈣1%,生石灰2.5%。
上述配方栽培料均需堆制發酵處理,發酵前料水比應調至1:1.7以上,發酵后培養料含水量65%左右。
3.6堆制通風發酵
選取地勢較高、平坦硬化、朝陽的場地,將1000~1500kg培料(干)建成半球形料堆。從堆底中心的預留空間引出一根通風管,外接一臺小型鼓風機,堆表面拍平后,均勻向堆心的預留空間插通氣孔。建堆完畢,用二氯異氰尿酸鈉1000倍液和5%氟蟲腈2000倍液將料堆表面均勻噴灑一遍,以消毒和防蟲,最后用塑料薄膜覆蓋料堆并將周邊壓實。當發酵料最高溫度達到65℃以上,用鼓風機進行間歇式鼓風,每次0.5h左右,間歇2~3h,夜晚停止鼓風,覆蓋草苫,維持24h后進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時應將堆表層料翻至內部,上部和底層料翻至堆中間。翻堆后重新建堆,再次升溫后,按第一次發酵升溫通風方式進行間歇式鼓風,以此類推,共翻堆3~4次。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