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樹理 劉玲玲 盧瑞林
摘要:2004年春,從遼寧省遼陽市引進雜交大果榛子優良品種82-4、82-11、84-254、84-454,試栽于定西師專和隴西文峰兩地。結果表明:4個品種生長發育正常,其中84-254、82-4兩品種在試栽地結果早,果實大,適應性更強,引種獲得成功。
關鍵詞:雜交榛子;引種;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64.4文獻標識號:B文章編號:1001-4942(2009)07-0106-03
榛子屬榛科榛屬,為世界著名的四大干果之一,也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干果,以其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而深受人們的喜愛。我國的食用榛子以毛榛和平榛為主,其堅果小、產量低、品質差。雜交大果榛子是遼寧省經濟林研究所通過東北平榛與歐洲榛雜交、經過20余年選育而成的榛子系列品種。此品種抗寒,豐產,適合北方地區種植推廣。為此,我們于2004年引進雜交榛子進行栽培試驗,經過幾年的試栽,發現雜交榛子在甘肅定西地區生長結果良好。現將其引種表現和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引種表現
1.1試驗地基本情況
定西市位于北緯34~36°之間,年日照時數2155~2450h,年均氣溫5.6~7.2℃,無霜期122~158d,極端最低氣溫-27.1℃,年降水量425.1~565.2mm,≥10℃積溫1775~2585℃,試驗地為壤土。
1.2生長習性
雜交榛子為灌木,其長勢遠強于平榛和毛榛。主根不明顯,須根發達,根系集中分布在10~40cm土層內,其根蘗不如平榛發達。枝條直立或開張,壯枝年生長量可達80cm,平均生長量為35cm。枝條完全木質化之前皮青色并有紅暈,后期呈現淺灰色,密被腺狀毛,毛粗硬。大枝皮光滑,棕灰色,多有灰色皮孔和斑點。葉片圓形或卵圓形,一年生枝頂端嫩葉有時呈現紅色,頂端平截,先端突尖,基部心形,葉緣鋸齒不規則,多為羽狀葉脈。成熟葉平均長寬為8~10cm。芽綠色或褐色,鱗片3-5個。
1.3開花結果習性
雜交榛子雌雄同株異花,先開花后展葉,雄花為柔荑花序,圓柱形,花粉黃色。常2~4個雄花序排列形成一串花序,著生于新梢中上部葉腋間。雌花為頭狀花序,混合芽著生于一年生枝的中上部和頂端;柱頭鮮紅絲狀,授粉后柱頭變褐色或黑褐色枯萎。雌花一般在6~7月份開始花芽分化,10月份基本完成形態分化。而雄花的形態分化出現較早,在5月中旬就會部分出現,以后逐漸加粗加長,到9~10月份花序停長,形態分化完成。雜交榛子結果早,一般2~3年即可形成雌雄花序,葉叢枝、短枝、中枝、長枝均能形成雌花芽,萌發后成為結果母枝。結果母枝上雌花芽(混合芽)萌發后形成1個短枝,即為結果枝,一般5-7節,其頂端著生1個果序,每序結1~4個果。堅果簇生或單生,較大,圓形,褐色,上部外露。
1.4各品種果實性狀
從表1可看出,4個品種中84-254堅果經濟性狀表現最好,其結果早,堅果大,果形整齊,果皮薄,果面光滑,色澤均勻美觀,果仁飽滿度達到95%以上,82-4次之,84-454、82-11表現較差。
1.5物候期
榛樹全年分為兩個主要時期,即生長期和休眠期。從萌芽到落葉全年生長期195-240d。雜交榛子在隴西生長期為205~225d,在定西生長期為199~205d,除萌芽期和堅果成熟期早于本地品種外,其它物候期均與本地品種相似。由于地理緯度的差異,雜交榛子的同一物候期在隴西要早于定西。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2栽培技術要點
2.1繁殖與嫁接
秋季榛樹落葉后和春季萌芽前,在母株叢周圍挖取根蘗,分出帶根植株(其分株必須保留20cm長的根段和一定數量的須根,以保證植株成活)。雜交榛子的砧木,可選用本砧,亦可選用毛榛、平榛的實生苗作砧木。由于平榛和毛榛實生苗容易繁殖,適應性強,目前多用平榛和毛榛1~2年生實生苗作砧木,粗度以0.7~1.5cm為宜。嫁接用接穗應在早春萌芽前從優良植株上選取,主要選有飽滿芽的1年生枝條。當砧木開始萌芽后,即可嫁接。定西地區一般在4月上、中旬進行。嫁接方式可用劈接、插皮接和舌接等。另外,還可采用壓條或組培快繁進行繁殖。
2.2土肥水管理
2.2.1土壤管理為不斷擴大活土層、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肥力,應對園地進行中耕除草、深翻、擴穴等。中耕除草視情況全年可進行3~4次,做到無雜草。擴穴刨樹盤,一般春、夏兩季進行,刨深5~10cm,距樹干基部里淺外深,將盤內根蘗和雜草全部除掉。秋季結合施農家肥,深翻擴穴。
2.2.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促進榛樹生長發育和早期豐產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時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有機質含量,促進樹體生長健壯,促進花芽分化,減少落葉、落果,提高產量,防止大小年。農家肥和化肥應搭配合理,秋施基肥以施腐熟農家肥為主,堅果采收后至土壤結凍前(9~10月)進行,一般株施20-25kg。追肥以化肥為主,全年可進行2~3次:第一次4月初,第二次6月下旬,結合澆水進行,幼樹每株可施150-400g。隨樹齡增加施肥量增加。施肥方法多用環狀施肥和放射溝施肥。
2.2.3水分管理依據榛樹物候期對水分要求,要加強幼樹期水分的管理,定植當年的幼苗,確保土壤濕度,提高成活率。榛樹生長期內,每年可灌水3-4次,落葉后上凍前,要澆封凍水,防止冬季干旱。早春3~4月份,澆催根水,促進地下根系活動,防止春季風大,造成抽條。5月上旬至6月上旬澆水,促進幼果膨大。雨水大時要及時排水。
2.3修剪技術
冬剪在落葉后翌春枝條萌發前進行,以2-3月份為宜,樹形多采用叢狀形,留3-4個主枝,主枝上有側枝,側枝上著生營養枝、結果母枝、結果枝,樹體呈叢狀自然開心形,樹高2.5-3m。第一年定植苗,重剪高度為20~30cm,在不同方位選留3-4條主枝,第二年對選留的主枝進行輕短截,每個主枝再選留2~3側枝輕短截。第三年繼續短截已選留的主側枝上的延長枝,促進樹冠繼續擴大。另外也可采用單干形:樹形有一個主干,干高40-50cm,在主干上分布3~4個主枝,不同方位錯開。主枝上留側枝,側枝上著生長副側枝和結果母枝,形成矮干自然開心形,樹高3~4m。幼樹期對主側延長枝輕短截,剪去1/3,不斷促發新枝。內膛枝除病蟲枝及弱小枝外,不修剪,培育結果母枝,對中庸枝、短枝不修剪。夏剪在芽萌動后至落葉時進行,主要是摘心、拉枝、除萌蘗。摘心能調節營養生長,促進木質化,控制枝條徒長,促進更多花芽形成。拉枝主要是增加樹冠光照,促進形成更多花芽。除萌蘗,將樹下萌蘗全部除掉,減少對樹體的營養消耗。
2.4病蟲害防治
榛樹較抗病蟲,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蚜蟲。白粉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可侵染枝梢、幼芽和果苞。入冬前要徹底清除病枝、病葉;春季發芽前、開花后及幼果期,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蚜蟲危害嫩芽、嫩葉、嫩枝等,發生時可噴50%的馬拉松乳劑1000倍液、50%的辛硫磷乳劑2000倍液或40%的氧化樂果乳劑2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