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保鄉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最邊遠的山區,那里并不盛產毛竹,但當地農民不僅將竹涼席產業做得風生水起,而且,各式各樣的竹涼席產品八成遠銷越南等東盟國家。近日,記者在金保鄉新村采訪,村委主任練仕連自豪地說:“沒有資源優勢我們就對準市場‘無中生有’,這樣也能闖出一條致富路!”
“假如把陽朔的竹子都砍光,恐怕也頂不上開發區內企業一天的生產量啊!”在鵬程竹涼席廠的生產車間,廠長肖昌友介紹說,“僅落戶新村開發區的竹涼席加工企業就有40多家,如果算上大水田、久大等鄰近村,全鄉共有150多家竹涼席廠。原材料全部來自湖南和周邊興安、龍勝等縣?!?/p>
第一個“吃螃蟹”者是久大村村委主任李海成。1994年,老李把這項技術從福建引進到村里,但當時全部是手工制作,一天最多只能做三五床涼席。“你看,現在像這樣用機器拋光和打眼,最后一道工序穿線放在千家萬戶。”肖昌友說,“為避免鄉親們惡性競爭,鄉黨委引導我們成立了華泰、金鵬和金發等3個竹涼席生產銷售協會;比如金鵬協會管30多家竹涼席廠,各廠的產品都交給協會統一銷售,協會在東興市設有邊貿辦事處,3個協會2009年貿易額超過8000萬元!”
“如果不是發展竹涼席,金保人也富不起來,我本人也不知道現在浪蕩到了哪里!”站在記者身邊的小周感慨地說。當年,他初中畢業沒事做,在社會上瞎混了好幾年,眼瞅著村里老人坐在家里穿針引線每天也能掙幾十塊錢,他發誓也要靠著竹涼席找回自我?!八F在也辦了個廠,每年能掙十來萬!”肖昌友笑著瞟了小周一眼。
辦竹涼席廠的發了財,其他村民跟著也致了富。新村2009年人均純收入接近5000元,其中,參與竹涼席產業的工資性收入占到了70%。村民吳初弟前些年在村里是最窮的,“從2000年開始,我和女兒專門以穿竹涼席為職業,反正是手上活,又是坐在家里,一天快的時候能掙上百把元。”吳大姐指了指自家的兩層新樓房,“這就是用穿席子掙的錢蓋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