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以往“鐵將軍”把門的高門大院,變成了村民人人愛去的溫馨庭院?正如一位村黨支部書記所說,拆掉的不僅是一堵有形的墻,更是推倒了干部與群眾心中一堵無形的墻。在這里,不再“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而是“有事辦事,沒事來聊”,拆除的是“衙門”習氣,構建的是親民形象、服務意識、公開作風。惟其如此,才能與群眾零距離,心貼心,打成一片,其樂融融。
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開放式村委會”,像一面鏡子,反映出各級組織積極改善黨群、干群關系的新探索、新經驗,也引發人們對于新形勢下如何搞好干群關系的思考。
信息化時代,社會成員間的交流交往空前便利,日益密切。然而,在一些地方的干群關系上,卻出現了這樣的悖論:交通工具發達了,干部與群眾的距離卻遠了;通信方式先進了,干部與群眾的溝通卻難了;干部學歷提高了,做群眾工作的水平卻降低了。
這些現象從不同側面反映出黨群關系、干群關系中存在的問題。這當中既有方法問題,也有能力問題,而歸根結底,是少數干部偏離了黨的群眾路線,在工作中忽視群眾利益,漠視群眾疾苦,輕視群眾訴求,甚至以權謀私,與民爭利,把干群之間的魚水關系,搞成了油水關系、貓鼠關系甚至水火關系。
俗話說:“鍋熱餅才靠。”在干群關系上,“只有缺少感情的干部,沒有不通情理的群眾”。干部對群眾怎么樣,直接決定了兩者近乎不近乎,和諧不和諧。沈浩在小崗村,房門從來不關,晚上睡覺也不鎖,村民有急事就隨時敲門,“有困難,找沈浩”成了小崗村人的口頭禪。
“民可近,不可下。”生活中的例子都啟示我們,干群關系要更加和諧,關鍵是各級干部在情感上貼近群眾,工作上為民服務,方法上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權力運用上透明公開,既要創造條件讓人民監督政府,也要創造條件讓政府親近人民,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