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區高岳辦事處雙樓村的王松,近來又添了一個“新家”,逢農閑或者晚飯后,他都會去“新家”轉上一圈。在這里,王松有時會和自己的媳婦、母親不期而遇。雖然三人事先沒有任何約定,但是一抬腿,都會不由自主地把腳落在這里。
這個“新家”是雙樓村村委會所在地,村民管它叫“村部”。“新家”其實早已有之,只不過,把圍墻拆掉后,引發了一系列“化學反應”:村部的功能被激活了,干群關系更融洽了,基層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得到提升了……
沒有圍墻的村部,在杜集區區委書記顧文眼里,就是一個“開放式村部”。顧文說:“開放的目的,是為更好地服務老百姓。有事來辦事,沒事常來玩。”
圍墻一拆,村部功能被激活
雙樓村的村部,是一幢整齊的兩層小樓,沒有高墻大院,沒有傳達室,門口沒放石獅子,也沒掛大牌子,就那么隨意地“裸露”在村民的視野中。
“以前的村部都有圍墻,有的還設了門崗,有點像‘小衙門’。那時的村部‘與世隔絕’,老百姓沒事,絕不跨進一步。現在不同了,哪怕是上地干活,群眾路過村部,也會走進來抽根煙,拉呱幾句。”雙樓村村黨支部王善勇說。
按照杜集區的部署,雙樓村“開放式村部”設有“四欄六室”。
“四欄”,即黨務公開欄、村務公開欄、信息發布欄、政策宣傳欄。從村里的工作計劃到每季度的經費開支,都被列在詳細的表格內,全部上欄公布。群眾自己會算賬,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
“六室”,即黨員活動室、為民服務代理室、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室、計劃生育服務室、調解警務室。門口整齊劃一的銅牌子上,刻著負責人的姓名和電話號碼。以前遷戶口、辦生育證、辦家電下鄉補貼等,都是村民自己往辦事處跑,而且往往跑不對路,得往返幾趟才能辦成。現在,這樣的事情交給村部就行。
高岳辦事處黨工委委員李慧說:“村民對誰的工作不滿意,年終的時候可以通過評議表現出來。因此,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更高了,自律意識也增強了。”
過去的村部,是村干部封閉的辦公場所。現在的村部,成了村民享受服務、休閑娛樂的中心。
雙樓村村部樓前有一塊平整的水泥地廣場,中間豎起一盞乳白色的高桿路燈。天黑后,路燈就成了信號燈,只要它一亮,大姑娘、小媳婦還有老大媽都會在廣場集合,跳舞、唱歌,排演自編的節目;男人們坐到村部活動室里下棋、讀書、看報……
大人有怡然自樂的地方,小孩也有玩耍的樂園。在杜集區的每一個開放式村部,都能看到團組織搭建開辟的“少兒之家”。木色的家具,溫馨的布置,成架的圖書,可以讓留守兒童與外出務工的父母進行視頻的電腦,還有團組織配備的安全、法制輔導員,以及結對幫扶的黨員……節假日里,孩子們有空就往這跑。
推倒了干部與群眾心中一堵無形的墻
2008年年初,干了30多年村黨支部書記的王善勇頭一回“心里沒了底”。
原來,按照杜集區的部署,雙樓村剛剛蓋好的村部院墻要拆掉。
“蓋好沒幾天就要拆,村民會不會罵我們‘敗家子’?沒有了圍墻,村部里的東西能安全嗎?”王善勇起先很擔心。但他還是決定召集全體黨員和村民代表開大會。“不管有什么顧慮,上級的布置要執行,首先得統一大家的思想。”
“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老王把話說開后,大伙倒也支持。沒幾天,墻拆了,騰出一片開闊的空地,新成立的舞蹈隊在上面扭起來了,看到這場景,老王心里慢慢踏實下來。
“只要群眾擁護,就會自覺地去愛護。”杜集區區委書記顧文介紹說。到目前為止,雙樓村村部沒少過一樣東西,沒碎過一塊玻璃。記者在現場看到,村部所有的墻面整潔依舊,沒有誰在上面亂涂亂畫。
拆掉圍墻絕不是一念之舉。每當提及此事,顧文總會將話題放到更廣闊的背景中去。
淮北是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同時是國家資源型城市轉型試點市,目前正在加快推進城市轉型。而處在城郊接合部的杜集區,轉型的壓力和矛盾尤為突出。
顧文說:“采煤造成耕地沉陷,杜集全區40個村(居)基本上都涉及搬遷;開發區建設需要征地;全區一半以上人口是農民,失地后需要生存。這些因素給信訪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保持農村基層的和諧與穩定,村級組織責無旁貸!”
在顧文看來,村部象征著一級“政權”,離老百姓最近,是穩定的基礎。但她發現,不少村部成了“衙門”,村官把自己當成了官。“只有為老百姓服務,基層組織才有凝聚力,才有權威性。”顧文說,“密切黨群關系,首
先是密切干群關系,我們希望拆掉一堵有形的墻,進而推倒干部與群眾心中一堵無形的墻。”
開放式村部,可學可比可推廣
墻倒了,上訪的人少了。
自2008年2月推廣開放式村部以來,杜集區的信訪量明顯下降。顧文自豪地說:“高岳辦事處2009年沒有一個集體訪,段園鎮兩年來零上訪。”而在過去,這兩個地方是上訪“大戶”。
“開放式村部”的成效引起了各界的注意。2010年春節,國家信訪局領導率調研組來到杜集區,對淮北市開放式村部建設和信訪穩定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
墻倒了,干群關系更緊密了。
王善勇覺得,現在工作起來省力多了。不久前,雙樓村所轄的銼樓村搬遷,共占地35畝。辦事處一位副主任準備下來坐鎮指揮,王善勇擺擺手說:“你不要來了。”結果不到10天,銼樓村全部搬遷完畢,而在以前,至少需要半年時間。
“同樣的干部,同樣的老百姓,為什么現在辦事效率這么高?”王善勇說,“關鍵在于開放式村部理順了干群關系,群眾更加信任村干部了。”
墻倒了,黨員也有歸屬感了。
以前雙樓村黨支部過組織生活,人來得總是稀稀拉拉,甚至要發紀念品請大家來。現在全村118個黨員成立了4個黨支部,每次開黨員會議,大家都要求集中在一起。“他們都說這里敞亮,坐在這里光榮。為啥光榮?因為村部在老百姓心目中更有威信了。”王善勇指著村部二樓的黨員活動室說。
目前,淮北市委、市政府已作出統一部署,在杜集區先行試點的基礎上,集中力量開展開放式村部建設,并將其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有機結合起來。此項建設作為縣區“一把手”責任工程,被納入政府目標考核內容,2010年“七一”前將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開放式村部,實際、實用、老百姓實惠,可學、可比、可推廣。”顧文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