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在解答農民來信時指出,對于承包期內能否根據人口變化調整承包地的問題,國家相關法律有明確規定?!掇r村土地承包法》第27條和《物權法》第130條規定,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因人口變化而調整承包地。所以,多年來,對于承包地,各地實行的是“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保持土地承包關系長期穩定不變的政策。這是由于我國實行的是農戶家庭承包,承包期內農戶新增人口亦對其家庭承包的全部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權利。只要二輪承包時其家庭承包到了土地,就不存在該農戶新增人口無承包地問題。
土地承包的基本政策
我國土地承包的基本政策有四個方面:
一是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主要采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以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農戶為單位承包本集體統一發包的耕地、草地、林地等;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農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優先權。
二是保持農村現有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基石,必須毫不動搖地長期堅持。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核心是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
三是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通過家庭承包,農民依法取得了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權利,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向承包方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或者林權證等證書,并登記造冊,予以確認。遵循物權法定原則,一般而言,耕地承包期為30年、草地承包期為30~50年,林地承包期為30~70年。承包期屆滿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繼續承包。承包期內,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承包方可以采取轉包、出租、轉讓、互換、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四是國家保護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違法調整、收回農戶承包地,不得強迫農民流轉承包地;土地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
實施這樣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的意義在于,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實現了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賦予了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確立了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給了農民一個長效定心丸,從根本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為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
自1980年代實行土地家庭承包經營以來,國家為確保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鼓勵農民增加農業長期投入,在耕地承包期15年即將到期時,于1993年宣布延長土地承包期30年不變,2008年又要求保持現有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首輪承包后,1994年12月出臺的《國務院批轉農業部關于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意見》,是針對延長土地承包期30年工作提出的指導意見。意見確定了承包地“大穩定、小調整”的原則。經過幾年實踐,按照“大穩定、小調整”原則調整承包地的做法,負面影響大,甚至成為一些地方隨意調整承包地、加重農民負擔的手段。199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對此作了進一步完善,要求機動地“嚴格用于解決人地矛盾”。為切實穩定土地承包關系,2002年頒布了《農村土地承包法》,要求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調整承包地。
采取必要措施解決新增無地農民的生存問題
對于新增農民無地耕種的問題,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科學分析導致農民無地的因素,本著穩定承包關系、積極開辟門路的辦法依法妥善處理,切忌打亂重分承包地,把土地承包關系“翻燒餅”。要積極采取措施解決新增無地農民的生存問題。一是按《農村土地承包法》第28條規定的途徑,用集體經濟組織預留的機動地、通過依法開墾等方式增加的土地、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承包地解決,但不能違法調整其他農戶的承包地等解決新增農民無地問題。二是通過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途徑,緩解生活困難,解決長遠生計。三是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引導農戶間通過經濟手段解決無地或者少地問題。四是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等辦法,落實和保障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土地財產權益,以利益保障解決無地承包的難題。
農村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不得低于當地用地計劃總量的5%
國土資源部日前印發《關于下達〈2010年全國土地利用計劃〉的通知》,據介紹,2010年下達各地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安排量比2009年略有增加,指標比例結構更趨合理,并要求對農村建設用地實行計劃指標單列,計劃指標安排量不得低于國家下達當地用地計劃總量的5%。
為了確保民生領域等的用地計劃指標落到實處,《通知》明確提出,凡沒有按要求落實住房建設用地和農村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的,將結合計劃執行情況考核,相應扣減有關省(區、市)的計劃指標;對城市批次建設用地報國務院審批的,相應扣減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農民日報)
居民醫保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將達60%以上
國務院辦公廳最近發布的《關于印發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提出,我國將進一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提高報銷比例。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到60%以上。所有統籌地區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到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倍以上。要大力推廣就醫“一卡通”等辦法,在80%的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統籌地區實現醫療費用即時結算(結報),患者只需支付自付的醫療費用。(新華社)
因非法獲利出賣親生子女將以拐賣罪論處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日前聯合出臺意見,就一些特殊拐賣行為的定性、“買方市場”如何打擊等司法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予以規范。
意見指出,以非法獲利為目的,出賣親生子女的,應當以拐賣婦女、兒童罪論處。同時強調,嚴格區分借送養之名出賣親生子女與民間送養行為的界限。區分的關鍵在于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獲利的目的。應當通過審查將子女“送”人的背景和原因、有無收取錢財及收取錢財的多少、對方是否具有撫養目的及有無撫養能力等事實,綜合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獲利的目的。(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