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四川省儀隴縣日興鎮九灣村被確定為全縣首批扶貧開發構建和諧社會試點村。對扶貧開發中的問題,大家意見不統一,于是村黨組織就把群眾期盼解決的水、路、產業等13個問題交給全體村民決定,群眾選定了“一路、二水、三產業”的發展順序。村委會根據群眾意愿組織實施,僅用5個月時間,便修通了8公里村道路,接通了自來水,辦成了群眾多年想辦卻未辦成的事。這件事引發了黨員干部的深思,更啟迪了縣委、縣政府的思維。于是縣委、縣政府針對農村普遍存在的村兩委權責不清、定位不明,村務管理混亂、群眾監督缺失,村民自治難、作用發揮難等問題,派出調研組深入九灣村實地調研,總結規范,村務管理“五權”模式應運而生,并逐步推廣到全縣、全市、全省。
強化村黨支部的領導權主要通過三個環節:一是提出重大議題。圍繞村里最重要、最迫切的事務提出議題,經兩委討論形成初步方案,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進行修訂和完善,報上級黨組織審查后,由村委會提請村民(代表)會議表決通過。二是督促落實議題。指導黨員干部和其他村級組織帶頭圍繞形成的決議開展活動,協調各方利益,整合資源,共同促進和督促決議的落實。三是檢查落實情況。對決議落實情況定期檢查,年終考核,將考核結果與干部績效掛鉤,好的進行獎勵,差的予以通報批評直至提請村民會議按程序罷免。
規范村民會議的決策權主要通過三個步驟:一是告知決策事項。決策前,村委會將決策事項告知村民代表及全體村民,由村民代表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和建議,確定召開村民(代表)會議的具體時間。二是表決形成決議。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對確定的議題進行表決,形成決議并張榜公布。三是審議執行情況。定期聽取村委會執行決議情況,提出評議意見。對執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在村黨支部領導下討論作出決定,交由村委會組織實施。
落實村委會的執行權主要通過三個程序:一是制定實施方案。圍繞形成的決議,擬定工作步驟、編制資金預算、落實責任人,形成操作性強的實施方案,提交村民(代表)會議表決通過。二是組織實施決議。負責做好宣傳發動、疏導解釋、人員調動、資金使用、日程安排等工作,確保決策事項落到實處。三是報告執行情況。定期向村黨支部匯報決議的執行情況及下一步工作建議,向村民代表會議報告工作。及時分析研究執行過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需提交兩委聯席會議商定的,提出方案,議定后組織實施。
保證村民小組的議事權主要通過三種途徑:一是征集村民意見。村民小組每季度組織村民召開一次議事會,廣泛征求群眾對經濟發展、村務管理、公益事業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向村兩委反饋。二是參與醞釀討論。對擬決議的重要事項,由各村民小組組織村民醞釀討論,提出修改完善意見,為村民(代表)會議科學決策提供參考。三是組織落實決議。決議形成后,積極發動群眾落實決議事項,確保決策意圖和群眾意愿落到實處。
保障農民群眾的監督權主要通過三種方式:一是組建監督機構。按每個村民小組1名的原則,由村民小組推選非村兩委成員及非直系親屬的村民組成9~11人的村務監督委員會,代表村民對村務管理進行全程監督。二是實行民主監督。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全程參與對村級重要事項的意見征求、決策議題方案的制定和村民(代表)會議對村級重要事務的決策過程,列席兩委聯席會議,實時監督重大村級事務執行落實情況和村級財務開支情況,每季度定期向村黨支部和村民(代表)會議報告監督情況。三是反饋群眾意見。凡是村民對決議執行情況有異議的,經村民代表或1/10以上的村民同意,監委會可以以書面形式建議村委會舉行聽證;如村委會7日內無正當理由不作出聽證決定或解釋,可以直接向上級主管部門反映。
“五權”模式把知情權、議事權、決策權、監督權交給群眾,群眾自己的事情自己管,充分尊重了民意,提高了民主管理能力,由“群眾服從領導”變為“領導服務群眾”,真正實現了“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