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內蒙古一村莊村民等級制引村民不滿,專家提出批評》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教授王寶明接受《新聞縱橫》記者采訪時說:“村民自治應該是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之內自治,民主并不是犧牲少數人的利益,不是簡單的表決的過程,這種做法會帶來很嚴重的負面影響。不平等、身份歧視,這確實是現在民主法制的理念不能容忍的。”
《東方早報》:《包頭回應稱村民等級制與土地政策不矛盾》
河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李昌平接受《東方早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很難對尹六窯村的做法給予肯定或者否定,這個問題很復雜。考慮到現實情況,如果大部分村民,如2/3的村民同意,它的存在也并非不可。不過,他表示,以落戶年頭來分土地的情況并不多,大多數都是以人口來分。我國關于農村的很多法律都有相互打架的地方,比如符合《土地承包法》了,可能不符合《合同法》,可能符合《合同法》了,又不符合《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有一盤棋的政策,結果又不符合各地的實際情況。這樣越想規范,最后越亂套。
《長江商報》:《尹六窯村等級制的現實土壤》
1990年代以來,貧富差距日益拉大,階層之間的流動開始減少,少數人有較多的機會分享多數的社會財富,形成所謂的“既得利益群體”,而處于低位的多數人則剛好相反,同時形成所謂的“被剝奪群體”。那些既得利益群體利用手上的權力和經濟財富,將利益分配等級制度和掠奪社會財富的方式合法化,進而封閉階層的流動,以維持和鞏固利益最大化的格局。
《瞭望東方周刊》:《包頭村莊等級制真相》
有評論認為,一等之外的村民同樣履行村里的各種義務,理當享有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并認為這是公民的一種基本權利,不屬于村民自治事項,不能通過村民集體表決的方式進行決定。如果簡單地依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在本來當地原始住民占數量優勢的情況下,隨后幾年遷入的移民顯然不具備同等競爭優勢。“他們(新戶)能爭取到利益,對我也有利。”尹六窯村35歲的村委主任尹建剛說按照現有補償方案,他是二等,只能享受85%的分配比例,還有另外一個村委委員是三等,只享受70%的分配比例。
《內蒙古日報》:《包頭“等級制”鄉村村支書:這是投票通過的決定》
《內蒙古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內蒙古慧聰律師事務所康偉律師,他認為,按照民法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被尹六窯村委會劃分為二等和二等以下的村民多年來都履行了村里的各種義務,理應具有尹六窯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尹六窯村委會這種做法剝奪了其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沒有法律依據。
《學習時報》:《村規民約違法現象增多,讓“村民自治”變味》
人人平等是我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是幾千年來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果。顯然,這種將村民劃分為三六九等,并“世襲罔替”的村規,違反了我國的基本法律制度,構成對部分村民權利的侵害,因而是無效的。國家賦予村民自治的權利,并不意味著村民可以為所欲為,而是在依法的前提下,讓他們可以在本村事務上當家作主。然而,這一權力在現實中卻有被濫用的風險和傾向,村規民約違法現象增多。
人民網:《包頭新聞辦稱村莊將村民劃分等級不涉嫌歧視》
尹六窯村實行的等級制遭到了媒體的口誅筆伐,有人甚至提出實行等級制是鄉村民主的倒退。針對媒體的質疑,包頭市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康建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實際上媒體的誤讀,尹六窯村的做法只是一個土地補償款的分配辦法,并不涉嫌人格和身份歧視。康建俊解釋,農村的種種福利待遇都和土地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按照我國的土地承包制度,土地使用30年、50年不變,當年分到的土地,后來享受的還是他的家人;而后來落戶的,本來就沒有地了,可能就只能分到少一些的土地了,這在很多地方都是現實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