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大地,曾誕生了孔子、孟子、王羲之等歷代數(shù)不清的大師級人物。而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沃土,同樣給了他——著名畫家吳進良最初的滋養(yǎng)和靈氣。兒時的他因受先輩的藝術熏陶和影響,很早就將藝術根苗深植,涂寫、畫畫成了他幼時和青年時最好的娛樂和享受。
春去秋來,歲寒酷暑,對繪畫癡迷執(zhí)著的吳進良,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藝術的追求。20世紀80年代初,他逐漸以意蘊深厚、生動鮮活、獨具魅力的畫風風騷于中國畫壇。其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書畫大獎,并三次赴東南亞國家舉辦個人畫展以文化交流活動,受到所在國家的高度贊譽。2004年,吳進良應邀到中央電視臺教育頻道講授繪畫技法。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大陸之旅,吳進良先生應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之邀,創(chuàng)作一幅精品巨作《大吉大利#8226;合家歡》,并由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贈連戰(zhàn)。這幅畫作,成為兩岸人民友誼的象征。
中國畫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點是注重對“人”品格的重視,反映了中國繪畫藝術獨特的價值取向——重“品”。這就使得藝術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人的品格的符號。藝術是“品”的載體,畫以載道,載的是品德之道。
多年來,崇尚自然、和諧、唯美畫風的吳進良,以至美、至善、至真的心態(tài)描繪著眼中的諸種美麗。他認為:“一幅好畫不僅能讓人體會到美,更重要的是通過畫向人們傳達一種意念,因為技法誰都可以練出來,但能詮釋道理的畫卻不是練出來的,它需要的是生活的積累和歷練,只有對生活無比熱愛的人才能把藝術當成生命中最美的過程而感動別人。”正因為擁有如此至真至善的胸襟,他收徒從不看家世背景,并且熱衷公益事業(yè)。數(shù)年來,他給希望工程捐畫,給中國紅十字會捐畫,為98抗洪勝利捐畫,為抗擊非典勝利捐畫……每一次大型公益活動的背后都有他的身影出現(xiàn),許多地方都留下了他扶困濟貧、樂善好施的印跡,家里有關公益活動的證書裝了滿滿一個柜子,熟知的朋友笑言他是大公無私的慈善家。身為藝術家的吳進良滿懷豪情和熱血,投身于社會公益事業(yè),用自己誠摯的愛心和無私奉獻,演繹出一幕人間真情,譜寫著一個優(yōu)秀藝術家感人至深的生命樂章。
很久以來,中國畫壇就盛行著因“人”而“品”畫的風氣。古人云:“書畫以人重,信不誣也。歷代工書畫者,宋之蔡就、秦檜,明之嚴嵩,爵位尊崇,書法文學皆臻高品,何以后人棄之?”意即,書畫以“人品”為重,宋朝的蔡就、秦檜,明之嚴嵩都是奸佞之人。他們官位頗高,書法和文學素養(yǎng)也不錯,卻被后人厭惡、唾棄,這就表明了一個人的“德”意味著他的繪畫藝術的品位。
探尋中國繪畫的藝術長河,不難發(fā)現(xiàn),凡永留后世的藝術精品,無一不出自德高望重的大師之手。正是由于這些大師,才使中國繪畫魅力永駐,永葆雋美。風騷畫壇的吳進良與他的作品,受到了人們普遍贊譽。因為畫品如人品,高德之人作品必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