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0月1日,上海市正式發布了上海金融資產統一劃歸上海市國資委管理的文件。國資委成為金融資產的實際管理人,上海市國資委開始委托金融辦等代管總額達600多億元的金融資本。此事表明,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統一監管已經在地方國資管理體系中正式運轉。其實,早在上海之前,北京、重慶、廣州等地方已經嘗試金融資本與產業統一監管,只不過由于條件不成熟尚未正式推出。
統一監管的動因
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歷來是分部門管理。不過,經過多年的發展,不同業態的資本之間逐步融合、互動發展,需
要對于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進行合理監管。統一監管是各地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統一資產管理標準、統一管理定位的一種嘗試,基于目前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互動發展的需求,更基于目前社會對于所有國有資本合理監管的需求。
一是地方國有資本構成中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融合發展的需要。從地方經濟的發展與競爭能力提升來看,這兩方面的發展都至關重要。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是國有資產中最大的兩塊,但是這兩大塊資產在過去的發展歷史與管理模式上存在很大不同。對于金融資產,許多管理機構更多的是承擔行業管理職責,而對于產業資本,國資委更多的是承擔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功能。不過,兩者之間在許多方面開始了融合,不再有非常嚴格的界限。從地方經濟發展來看,如何對這兩類資本的發展進行合理引導、推動地方經濟提升成為一個重大課題。
二是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互動發展的需要。從金融資本來看,需要相關產業資本的支持,特別是隨著金融產品的豐富與國際金融企業的進入,金融資本必須適時創新金融服務產品,才能滿足本地產業資本的規模擴張、技術升級與持續創新發展要求。反過來產業資本的發展也推動了金融資本自身的發展。從產業資本來看,金融資本是否發達是吸引產業投資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產業資本如大型國有企業集團也逐步滲透到金融投資領域。兩者的互動發展開始加速,這對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監管提升了難度,客觀需要建立一個相對一致的監管標準與機構。
三是國有資本評價標準逐步向國有資本價值創造目標轉變的需要。過去國有資產管理更多是考慮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金融資本更多關注資本成本、效率與風險控制能力。這樣就很難在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中間找到共同的評價基準。隨著國資委對國有企業的考核逐步轉變為關注國有企業價值創造的情況出現,如嘗試用EVA對于國有資本進行考核,為評價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找到相對一致的評價標準,方便了統一監管。
四是國有產業資本逐步資本化的需要。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出現,一方面拓展了產業資本的融資渠道,促進了產業資本的規模擴張,另一方面也促進了金融資本價值的提升,為金融資本發展帶來了更廣泛的業務與服務需求。因此,國有資本本質上就突破了資產保值增值的最初目的,需要在管理過程中加入金融資本管理的部分元素。這就為兩者統一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是國有資本監管和處置的透明化、社會化、市場化需要。無論是金融資本還是產業資本,都屬于國有資本。這些資本分散在不同部門、不同行業,對于這些資產的效率評價、處置原則難免存在一定程度的部門利益導向,導致國有資本監管標準不一,資本重組與處置過程難以透明化,資本配置出現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現象。而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統一監管,可以促進國有資本處置原則的統一,促進資本配置與利益分配的社會化與公開化,從而體現國有資本的市場化配置原則與國有資本長期價值最優化。
機遇與挑戰
產業企業將會出現四個方面的機遇。第一,產業企業資本化渠道更通暢。由于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同屬一個出資人,出資人會優先考慮內部產業企業的資本化,同時依托金融資本給予產業企業大力支持,引導其他金融資本服務于本地的產業資本。第二,產業企業可以更好地獲得企業規模擴張、產品更新方面的金融支持服務,并且金融服務成本更低。第三,產業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閑置資本獲得更大收益。由于金融企業金融服務的專業化,產業企業可以借助金融企業的專業化服務,充分發揮聚合性產業資本的最大價值,從而促進地方國資委監管體系內的產業企業綜合價值最大化。第四,可以集中精力發展核心產業。由于有金融資本的支持,優勢產業更容易獲得金融資本的支持,也更容易獲得快速發展的機會。
金融企業也會有一些新的發展機遇。其一,可以整合產業企業的部分閑置資本,讓不同企業的少量資本進行匯合,形成一定規模,為金融服務提供更多的資本支持;其二,獲得更多的客戶服務來源;其三,金融企業可以在體系內進行產品創新,從而減少創新產品的市場風險。
當然,對于兩類企業來講,統一監管也面臨挑戰。
首先,金融企業與產業企業在某種程度上可能面臨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風險。典型的例子如日本,由于金融企業與產業企業融合,導致產業與金融財團相互依存,產業企業與金融企業利益平攤化,不能真實反映金融企業與產業企業的實際創造價值。
其次,金融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的風險加大。由于金融資本大量面對統一監管體系內的產業企業,可能在對外開拓與產品創新方面動力不足,更多追求監管體系內的平均利潤,導致外部拓展積極性受影響,從而制約了非系統內業務與產品的擴展性。例如,許多上海的金融機構主要服務對象是本地國有企業,這樣在產品創新與服務上外地拓展動力略顯不足,在區域拓展方面也略顯保守,從而使得金融企業的成長性與品牌落后于深圳、北京等區域的部分金融機構。
第三,金融資本統一歸國資委監管,在現階段,必將增加監管層次。原來主要是金融辦來管理,很多決策在一個層級就可以實行,現在要經過國資管理機構的審核,難免增加管理層級,影響決策效率。特別是金融企業下級單位的投融資審批由于決策鏈的延長,可能面臨失去市場機會的風險。反之,金融產品在市場化程度逐步提升的情形下,決策的高效率能夠有效降低風險,也能夠快速把握市場機會。
第四,產業資本有可能過于關注短期效益而忽略長期效益的風險加大。由于產、融資本營利模式與資本價值實現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前者可能更關注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合作運營模式,希望短期內發揮產業資本的最大效益。于是,出現了部分產業資本投資金融企業,產業資本更多投資房地產等短期效益明顯的熱點行業,而對于本行業的產業資本關注不夠,給產業企業長期持續發展帶來一定風險。
統一監管建議
從監管層來看,統一監管將有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有助于地方特色產業與精干主導產業的形成,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鏈,全方位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由于不同部門長期分割管理的習慣以及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管理的差異性,將導致管理模式設計存在相當難度。因此對于統一監管,需要既考慮歷史現實,也要考慮行業差別,逐步完善統一監管規則,逐步推進。
首先應采取逐步推進策略。畢竟地方國資管理部門的監管與考核更習慣于制造類企業,對金融產業有一個熟悉的過程。因此,需要在逐步熟悉的基礎上采取合適的監管方法與手段。許多地方國資委基本采取了該策略,先委托原有管理機構進行監管,日常考核與管理則由原部門或機構管理,國資監管部門只對重大事務進行決策,更多體現出資人的角色。這樣為國資管理體系中分類監管摸索經驗與創造條件,為未來針對行業特色的監督原則設計與考核體系設計提供基礎。
其次應設計產、融資本共同監管的一致性原則。無論是產業資本,還是金融資本,或者未來事業單位性質的其他國有資本,應該有一個一致性的監管原則,即國有資本長期價值最大化原則。當然價值最大化涵蓋長期社會價值與長期市場價值兩方面,要針對具體資本特點進行分類考核與過程監管,從而創造性地形成合理的國有資本監管體系,逐步調整計劃經濟時代條塊分割監管的缺陷與不足。
第三應引入社會評價體系,把出資人監管與過程考核分開,正如公司治理制度中出資人、董事會與經營層各負其責、各行其權一樣。
第四應加快產、融資本的融合與互動,推動國有產業資本特色化、金融資本服務專業化。也就是說,國有產業資本不能再關注大而全,而是更多關注核心產業、精干產業的發展。而金融產業也應該形成專業化產品,只有專業化才能拓展到全國或全球,才能有其長期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