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危機時代,如果能夠客觀認識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充分汲取經驗教訓,認清機遇、抓住機遇、用好機遇,那么就能“化危為機”在逆境中取得快速發展。后危機時代央企面臨的機遇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
——加強技術創新,優化產業結構
長期以來,體制和機制的原因嚴重制約了央企的技術創新。國際金融危機則充分暴露了央企技術創新嚴重欠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央企大而不強,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等比重偏低,高技
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偏低,對資源的依賴程度較高,污染物的排放較多。
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加強技術創新,轉變企業增長模式,優勝劣汰,實現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進而轉型升級,提升央企在世界產業鏈條中的位次。
——推進并購重組,做強做大企業
多年來,由于經濟快速增長、外部環境相對寬松,多數企業缺乏轉變增長方式、推進資產重組的緊迫感。當前,有些企業結構性低效明顯,有些企
業主業不突出、輔業占用大量資源,有些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的狀況沒有改變,還有的企業盲目多元化,投資重復、資源浪費的情況十分嚴重。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優勝劣汰作用的強化為中央企業的并購重組提供了動力。一方面,受金融危機的沖擊,當前的資產泡沫擠出了很多,相關方面預期值降低,既為低成本的擴張提供了機會,也是收縮戰線、優化經營結構的有利時機。另一方面,當前形勢下,中央企業的并購重組阻力相對經濟發展形勢良好時要小得多。因此,中央企業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取得跨越式發展。通過并購重組,使有效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做強做大,另一方面對困難企業的投資者來說也是減少損失的一種解脫。
——調整發展戰略,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金融危機固然給企業帶來了極大的不利影響,但把效益下跌、產銷不暢的一切后果都歸結于市場疲軟,則未免過于牽強。中央企業應冷靜審視自身的發展戰略,及時調整企業發展方向,改變嚴重依賴出口的增長模式,積極培育國內消費市場新的競爭優勢。
央企還應理性評估變化的企業內外部環境,分析企業的比較優勢和比較劣勢,發現新的增長點。必要時調整企業的整體謀劃和部署,切實采取措施,以保障企業在內外環境變化的情況下乘勢而上,全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增強市場地位。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隊伍整體素質
金融危機下,“過冬”成了中外企業界一個重要理念。這為中央企業完善和規范公司治理結構、建立健全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和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運行機制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進而為中央企業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和堅實的基礎。
后危機時代,央企要加快規范董事會建設和重大決策制度建設,完善決策程序,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前瞻性和敏銳性;央企應改變組織結構冗長的局面,壓縮管理鏈條,減少管理層級,提高企業的決策效率。經歷過金融危機的洗禮,央企一方面應積極引進高層次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應從危機中審視不足,強化對企業員工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
——抓住國家產業振興機遇,充分利用國家鼓勵政策
2009年1月起,國務院陸續推出了鋼鐵、汽車、裝備制造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力圖通過產業振興來保持和提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中央企業應主動抓住產業振興的機遇,按照國家的產業規劃,調整和完善自身的戰略布局,承接國家扶持和振興相關產業的優惠政策,抓住時機,在調整中實現振興。
此外,為了解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國家也不斷出臺了調控宏觀經濟層面的相關鼓勵政策,如增加信貸計劃額度、減輕企業負擔、鼓勵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穩定資本市場等一系列針對性很強的政策措施。這些措施對于中央企業實現新的發展,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機遇。
——加強國際投資合作,堅持“走出去”戰略
相對于美國、歐盟和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中國所受金融危機的沖擊相對較小,中國成了國際資金的“避風港”。因此,對于中央企業來說,這無疑提供了一個吸引國際投資、參與國際合作的絕好機會。另外,國際金融危機造成全球資產價格大幅下降,為中央企業特別是上游的資源和能源企業提供了一次難得的主動“走出去”、低成本收購海外資源和能源性資產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