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創新?在我看來,創新不是用來炫耀的羽毛,不是錦上添花的裝飾。對于當代中國來說,創新,特別是文化的創新,是一條當務之急的生存之道。
所有的創新都是與其所處的時代捆綁在一起的。有了時代這個座標,才能知道我們創的標準究竟是新是舊。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時代,看看自己走到了一個什么樣的節點上。這個時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創新就是我們今天生存的底線。論語中有句話叫做“君子不器”,即所謂的真君子不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固定的器皿,如果固定下來,就失去了流動的、隨著時代的選擇而進步的可能性。
創新,首先要看創新者有什么樣的心理素質。創新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如果沒有做好千錘百煉面對失敗的心理準備,就不要談創新。一個勇敢的人在面對失敗的時候,應當有三個態度,即接受、改變和遺忘。第一步要先接受下來。錯愕、痛哭、大罵,都耽誤了改變它的時機。印度詩人泰戈爾說得好,“如果你因為失去了月亮而哭泣,那你也要失去滿天的星星了”。接受之后,第二步就是改變。或者你改變了20%,或者改變了50%,但總有一些是不能改變的。第三步就是遺忘。刪除一些頭腦中的記憶,用未來的價值來修復。修復不是一件消極的事。上帝在為人們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一定同時開了一扇窗。我們在彌補失敗和修復的過程中,又完成了新一輪的創新。所以,擺在第一位的是創新者的心理素質,即他能不能夠學習,接受,并且改變。
其次,創新依賴于明辨是非的智慧。創新往往讓人很激越,激越的后遺癥就是容易浮躁,失去了理性。莊子有一句話:“水鏡猶明,而曠精神,圣人之心而靜也,天地之界萬物之靜也。”可見,所謂圣人就是心能夠安靜下來的人。人心常常被種種物欲、煩惱、夢想所籠罩,精神靜下來,你就能了解世界,了解事物的真相了。
創新需要智慧,需要冷靜,需要明辨是非。一個人審慎、理性的時候,就是你自己的眼睛擦得雪亮可以燭照世界的時候。創新需要持久的耐力和一種清澈的智慧。我們要有大智慧看清真相,并抱有一種審慎的態度和永不舍棄的柔韌,一步一步持續前行。
第三,創新是一種行動力,而不僅僅是思考力。我們過去過多地停留在創新思維的鼓勵上,現在應該轉化為行動和改變社會的效率。那么,我們用什么樣的人創新呢?論語里孔子的學生子路曾經問他:“老師,有一天讓你帶兵打仗,你選擇誰跟你同行?”他認為孔子一定會選擇最勇敢的人。結果孔子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因為在他看來,這種人雖然視死如歸,但有勇無謀,是不能成就大事的。那么,孔子要用什么樣的人呢?“必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大家可能習慣說創新是無所畏懼的,是充滿膽識的,怎么提倡“臨事而懼”呢?實際上,一事當前,做點論證,調查分析,知己知彼,這就叫做臨事而懼。創新的行動一定要行之有依據,而“好謀而成”,就是好好地用你的智謀,智勇兼有地把它完成。
然而,行動力能不能導致一個好的結果,這取決于人的眼界和膽識。到底能創出什么新?新的標準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就是用你所掌握到的這些依據,來把握屬于未來的趨勢。你的新在多長時間內不被淘汰為舊的,這需要綜合判斷的能力,需要你有大的格局。
什么是格局?直白地說就是局限性。局限性就是因為自己的局太小了,所以為其所限。一個人的局要大,就是眼界要大、見識要大、走得要遠。莊子的朋友會子有一次聊天時說,有一些東西大了也不好,大而無用。魏文王賜給我一個大葫蘆,但這個葫蘆太大了,裝不了東西。莊子跟他說,這么大個兒的葫蘆,你干嘛一定拿它當瓢,你不能拿個網兜拴在身上當游泳圈嗎?葫蘆一般情況下是當瓢的,但是長大了有大用。
什么是創新?創新意味著矛盾之后新的平衡,意味著沖突、挑戰,然后迅速找到對策。人有多大的眼界,就可以創出多大的業績。我們的局限,就在于我們的創新都有著以往標準的限制與規范。真正的創新,是跟一個人的胸襟、眼界、膽識連接在一起的。你的生命規格有多大,創新的成果就有多大。
創新之所以使人迷戀,因為它同時成就了兩件事:一個是客觀給世界的新成果,另一個是主觀給自我的新世界。所以,創新者不吃虧,你為世界創造的同時,也給自己邂逅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自我。我們需要一個創新的時代,每個自我也在創新之中與世界完成了相互的成全。每個人創新出來的不僅是某個事情的結果,而且是自己生命的境界。
今天是一個中國的大時代。能被這個時代選擇的人,一定要有跟這個時代相匹配的大胸懷。就讓我們以創新的名義,祝福新的歲月,祝福歲月中的每一個人,在創新的路上,真誠勇敢,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