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圖片我們選擇了剛剛通車兩個月的浙江舟山跨海大橋,十分雄偉,十分壯觀,非常漂亮。這個將舟山群島與大陸聯通的跨海大通道,全程按高速公路標準建設,總長近50公里,總投資逾百億元,為目前世界規模最大的島陸聯絡工程。整個工程實際包括5座跨海大橋,最為關鍵的西堠門大橋全長5.4公里,主跨1650米,是世界上跨徑最大和首座分體式鋼箱梁懸索橋;金塘大橋全長26.54公里,其中海上橋梁長18.27公里,主通航孔橋為主跨620米的鋼箱梁斜拉橋,是目前世界上位于外海的最大跨徑的斜拉橋。所以選用這個畫面,不僅因為它已經成為浙江的最新地標,還因為這座跨世紀工程的建設者和經營者——浙江交通投資集團,正是本期封面故事的主人公:浙江省屬國有企業。
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年代的浙江,記憶中是一個小省,經濟小省,工業小省,因為地處前線,很少有大的國家項目擺放,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一般般,國有經濟、國有企業的狀況也很一般般。30年改革開放,浙江經濟超音速起飛,總體實力迅速進入全國前列,成為響當當的經濟大省、工業大省。當然,叫得最響的還是浙江的民營經濟,浙江人創造了“溫州模式”,創造了義烏小商品城,創造了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創造了一個成功的民營經濟大省。
正是因為浙江的民營經濟太火了,人們甚至淡忘了那里的國有經濟,淡忘了浙江的國有企業。此番本刊記者走訪浙江,給我們帶來了《民營大省的國企傳奇》,使我們切身領略了在國有經濟比重僅為三分之一的浙江省,國有企業是如何以“三分天下”托起引領全省經濟快速發展的使命與責任,切實發揮國有企業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濃墨重彩導演了一幕“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最好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一個是“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浙江人不斷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實踐,通過制度創新、機制創新,釋放了深植于民間和社會的強大生產力,把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得有聲有色。與此同時,浙江人以同樣的執著和智慧,兢兢業業盤活存量資產,深入細致推動國企改革,按照“宜強則強、宜留則留、宜退則退”的原則,重新布局國有經濟,以“三分天下”的分量,打造出了一個“四兩撥千斤”的全新格局,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同樣令人嘆為觀止。
浙江的實踐為當下輿論界的某種簡單化、概念化、時髦化風氣,做了一個很好的詮釋。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極為迅速、發展極不平衡、發展極其重要的人口大國,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都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存量經濟和增量經濟共同支撐著發展的大局。老虎家族繁盛的時代,有些人談虎色變,老虎成了瀕危物種的今天,又有人談國企色變,動輒驚呼“國進民退”,似乎國有經濟發展了,民營經濟就肯定要萎縮,反之亦然,零和游戲。浙江的實踐與全中國整體發展的實踐,與這種奇怪的思維模式并不合拍,但結果卻令人歡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