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祭是日本一個十分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日本真正的本土文化。一年四季,日本全國各地有著不同色彩、不同特征、不同內容的民間祭活動。他們每年以同樣的形式,在同樣的時間,舉行同樣盛大的活動。參加活動的人們,既認真又執(zhí)著,十分投入,既像是嚴肅的儀式,又像是大人們的游戲。這時的日本人,絕沒有平素的拘謹和矜持,顯得單純、可愛、熱情。
從文化源頭上說,這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楚文化的余韻。這種文化現象涵蓋了節(jié)日的信仰和傳說,反映了人們的希冀與企盼,以及對大自然的尊崇,流露出人類質樸率真的本性。這種文化模式是日本民族內聚力的表現,在平民的世俗生活中,有著極強的生命力。
這是深入日本文化核心的最佳契機和角度。傅益瑤在驚嘆數百上千年的歷史,如此鮮活地留存在這些民間祭中的同時,清醒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全新的創(chuàng)作領域,對一個中國畫家來說,沒有比能深入異國文化更具有挑戰(zhàn)性和重要性的了。
日本民間祭的風情展現,是日本繪畫無法表現的題材,傅益瑤明白只有中國的水墨畫的章法,才可以把民間祭的過程和大自然同時融合到一個畫面里去。同時,水墨畫所具有生命力的線條,也更為傳神。這也正因為如此,這是對她自己的一種全新的創(chuàng)作挑戰(zhàn)。
傅益瑤一次又一次忘我地參與到各地的民間祭的活動中。她發(fā)現畫民間祭,第一很難寫生,整個祭祀活動都是動的,沒有一秒鐘是停止的,根本抓不到定格的那個瞬間;第二不能靠照相,現場的感覺不是用照相就能抓住的;第三無法重復別人,也不能重復自己,要有新鮮的感覺。她全身心地感受民 間祭活動的聲音,不同地方的民間祭音樂是不一樣的,有時外面人聽起來差不多,其實是有差別的,還得凝聽他們的鼓聲,在鼓聲中慢慢凝聚全副身心。
日本人參與民間祭,是與神交往的一種形式,畫民間祭同樣也是與神交往,與自己心靈對話,是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當傅益瑤用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和扎實的寫實功夫以水墨畫來記錄、再現各地民間祭的活動場面,那大膽、自如、周到而又精微的筆觸;那浩大的場面,千百上萬人的參與,在群山和建筑的映襯下呈現出的復雜的動感,讓觀者無不震撼。
傅益瑤創(chuàng)作了幾十幅不同場景的民間祭,在日本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通過這個途徑,她了解到了日本文化的真諦,因為民俗文化的內容就是民族心理的反映,在廣大民眾參與的民俗節(jié)日里,也最能充分反映出民族的性格和內涵。正是如此,她所創(chuàng)作的民間祭深受日本人歡迎。特別是“諏訪大社御柱祭”,場面宏闊,人數成千上萬,生動、細致,具有多姿多彩的藝術張力和視覺沖擊力。為此,傅益瑤獲得了日本神道神社文化獎。這個獎具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從沒有頒給過一位畫家,更沒有頒給過一位外國人。這個殊榮讓傅益瑤一下子成為日本人關注創(chuàng)作民間祭題材的焦點人物。
傅益瑤認為:從文化上來說,不懂民間祭就完全不懂日本。這是日本地道的民族文化。畫這種作品,對于自己來說是熱愛生活和生命的證明。當水墨畫的技法充分展示出日本人的現實生活時,中日文化的交流就有了更高層面的展示和更深入人心的融合。如果說作為藝術的使者,自己的障壁畫,敲響了深山古剎和平的鐘聲,那么民間祭的繪畫活動,是拉開了祝福的帷幕,祈愿人類的祥和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