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企業往往是善于捕捉時效性較強的市場機遇,使用符合時機的套利模式,才能獲得同行競爭參與者無法企及的成功
未來數十年,中國的經濟發展仍然存在著潛在的高速成長機會,但是與過去幾十年不同的是,這一發展速度受到了環境、生態和資源的硬約束。因此,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轉型非常重要,產業和企業層面的發展也是如此。
產融平衡也是競爭力
發展模式的創新是創新的根本所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已經拓寬了中國走向世界的通道。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應該加速跟進的工作,就是通過加強中國的技術和金融體系的原創能力,使中國從經濟總量的大國發展為經濟強國,增加國家競爭力,特別是國家的軟實力,除了技術、金融方面的實力外,還包括文化上的影響力。
通過未來的持續經濟發展和轉型,使中國成為創新型國家,這是一個重要的指導方向。創新具有很廣義的范疇。通俗地理解,創新就是給世界帶來了一些新東西的智能活動。比如技術和產品的創新。這類創新是有形的、可視的,企業依據這類創新可以研發制造出新型產品,以滿足客戶需求,實現企業自身的盈利。更廣泛也常常是更有影響的創新則是無形的,比如制度和金融的創新。從事虛擬經濟的商業機構依據這些創新就可以找到套利角色,建立盈利模式,從而實現企業盈利。經濟體中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和投資公司就是在這個套利角色里盈利的。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在整體上需要建立和保持一個平衡。一個方面過于強大,另一個方面就受到抑制,就會失衡。即使是在發達經濟體中,如美國,虛擬經濟創新過度造成了產融不平衡,泡沫破裂,爆發危機。
當企業規模發展壯大了,從一個企業內部看,也需要建立新的平衡,那就是企業在生產方面的能力和金融方面的能力二者之間的平衡,簡稱產融平衡。在一個資本市場不完善的環境下尤其如此。企業將“產”和“融”進行結合,建立起產融平衡,這樣的企業才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和盈利優勢。我們看到了即使處在經濟危機當中,同樣作為超級大企業,美國通用電器(GE)這樣的集產融于一體的多元化經營集團,也比長于制造的通用汽車公司(GM)的危機調整適應能力強。
金融制度進步與創新的良機
新興市場與發達市場在增長特征上的一個主要不同點在于,新興市場的增長常常呈現高速非線性成長,而發達市場的增長速度相比起來要低得多。作為新興市場中的企業,自身發展的速度也要力爭和整個市場及產業匹配,否則企業就會在競爭中被逐漸邊緣化。因為,一個企業如果只依靠產能型的擴張方式,由于前面提到的因素,發展會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很難達到并保持高速的成長。這時,只有善于運用資本手段,也就是通過包括上市、并購等資本手段的擴張,才能提高擴張速度。這些功能都是通過企業發展“融”的能力建立起來的。實現產融平衡、產融互動的企業,在一個資本市場功能不太完善的環境下無疑具有更多的發展模式選擇,這個模式強化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這樣一種產融結合模式的建立,本身就是一種創新,一種更重要、更切合時效的創新。我們談論創新為時已久,在金融領域,這個創新往往停留在過多地關注金融工具的創新層面。其結果是就連一個基本的金融衍生類工具,例如股指期貨也難于真正引入市場。這是為什么呢?殊不知在進行金融工具的創新之前,首先要有金融制度、金融環境的創新,這是一個前提。沒有這個前提,工具的創新就很難實現。
中國資本市場的繼續完善,需要創新和引入大量的金融工具。因為僅僅擁有區區1600余種普通股股票,投資工具的種類實在太稀少了。而今天,全球資本市場的有效投資工具種類數以萬計。我們這個市場的金融工具創新需求是很大的,否則很難滿足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很難提高市場的有效性。盡管處在資本市場的危機當中,現在這個時期,卻是一個金融制度進步和創新的良機,是一個所謂化危為機的時期。從商業實用價值衡量,微觀制度創新的過程遵循其自身潛在的發展規律。制度的創新,如果突破到制度范疇的腹地當中常常形成違規,而不去突破又無法獲得套利先機。所以,邊際化突破產融監管制度的靜態部分,也就是即將發生制度進化的部分,才是獲取制度紅利的高明手段。
產能套利、金融套利、制度套利
在中國過去數十年的經濟發展歷程中,成功的企業往往是善于捕捉時效性較強的市場機遇,使用符合時機的套利模式,才能獲得同行競爭參與者無法企及的成功。
改革開放30年,從宏觀套利模式上看,中國企業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改革開放初期,短缺經濟時代的產能套利。那個時期的企業尋找一個適合市場的產品和項目是相對容易的,因為總供給過小,等到國家出現整體上產能過剩時,產能套利已經失去主流地位。這時由于金融體系管制放松過程的滯后,金融范疇內的問題成為企業經營的瓶頸所在,以金融為內涵的套利模式成為主流。那時的企業如果抓住了這個實質特征,就比較容易快速成長,在同行中出類拔萃。時間進入到當前的這個階段,這時,全球化趨勢和白熱化競爭大大增加了企業運營的復雜性,簡單化的金融套利模式已經顯得乏力,時機和環境已經大大變遷。那么主宰今日和未來的企業主流套利模式是什么呢?那就是創新套利。一部分精明的企業著眼于經濟體系中存在的制度紅利機會,從而進行制度套利。這是通過邊際制度突破和制度創新而成為可能的,所以這個階段的套利特征也可以概括為制度套利。
正確有效的知識組合,是掌握制度和創新套利的基礎。過去半個多世紀奠定的經濟學、金融學和管理學的理論,為今天大型跨國企業經營提供了運營理論上的支持和解決方法。在中國興起并如火如荼發展的企業高級總裁參加的工商管理碩士項目,銀行領袖、民企老總們參加的金融和戰略管理知識的高端培訓,就是著眼于這個有效知識組合的獲得和建立而形成的。因此,也可以概括出一句話,在未來,企業取勝的主流套利模式是制度創新的套利,同時也是一個通過有效知識組合實現套利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