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進世博會門檻的企業并不容易,必須擁有突出的綜合實力和發展前景,這對中央企業是挑戰也是機遇
“一切始于世博。”
這句著名的諺語來自1939年紐約世界博覽會給觀眾帶來的震撼。彼時,世博會上的企業館近250個,占整個展館數的80%以上。
相比之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企業館已大大縮減,上百個展館中企業館僅16個。全球化時代的企業憑借高度發達的交通信息技術,比以往擁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渠道和平臺,但大型中央企業依然不會放棄世博會的機會。
除了12家央企承建6個央企館之外,從園區建設、電力保障、物流供應到技術支持,從龐大的場館到細致入微的中糧“世博米”,央企已經全面介入到這次人類大聚會。
企業館淵源
世博會企業館的興起和發展源于美國。
1853年,美國以商業集資的形式舉辦世博會,這使得該次世博會商業氣味極濃。從那時開始,美國企業就與世博會結下了不解之緣。據史料記載,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上,出現了利比玻璃公司的玻璃館、麥涅公司的巧克力館等,但都建在邊緣區域,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企業館。
直到1933年,芝加哥第二次舉辦世博會,企業館首次正式登上舞臺,通用汽車、克萊斯勒、西爾斯百貨等設立了11個企業館。這屆世博會非常成功,組委會通過發行債券,并與食品、運輸、娛樂等行業的15家提供商簽訂贊助協議來募集資金,企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39年紐約世博會,大型企業繼續唱主角,300個展館中除了22個國家館、26個美國州館外,其余基本上都是企業館。這屆世博會由紐約工商界發起,目標是向世界展示大企業在“建設明天的世界”的影響力。其中通用汽車在會上展示了一個“未來城市交通”的模型,描繪了20年后的現代城市交通。
1962年,美國在西雅圖舉辦了以“宇航時代的人”為主題的世博會。西雅圖世博會參與的企業達到152家。
之后,紐約世博會也非常火暴,通用汽車、福特汽車以及百事可樂等14個企業館的精彩展示給參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用汽車推出了“未來城市交通II”,城市夢想延伸到60年以后的2024年。參觀者為了進入通用汽車企業館,需要排隊等候數小時。
美國企業館的興起,對世博會的發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在以后的歷屆世博會上,企業館往往是世博會中最為出彩的展館,企業館也正式成為世博會展示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形式。
“轉瞬即逝”的展館
上海世博會一共建設了16家企業館,國資背景的企業館占多數。包括6家央企館,1家鐵路館,還有上汽集團攜手通用建造的上汽通用館。另外,上海國資委下屬國有企業聯合建造了上海企業聯合館。民營背景的企業館只有2家,即,遠大館和民營企業聯合館。
上海世博會歷時6個月,參觀人數預計超過7000萬人次,因此這不僅是世界最大規模的聚會,而且是企業展現形象、推廣品牌的舞臺,享有“經濟奧林匹克”的美譽。
2006年3月14日,東方航空公司第一個敲開上海世博會大門,成為上海世博會首家全球合作伙伴。隨后,一架噴繪著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會徽的世博號東航客機從首都機場首航。同時,東航宣布正式啟動5年世博服務計劃。計劃涵蓋了機隊規模、市場建設規劃、航線網絡開發、空地服務承諾、飛機維修能力、航班運行控制等多方面的服務內容。2008年,東航攜手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聯合承建航空館。
針對外界輿論認為東航主要任務是扭虧為盈,改變服務的意見,東航股份公司總會計師羅偉德表示,世博會是一個大事,參與世博會不是偏廢其他業務。東航海外有一百多條歐美航線,但基本上走不出華人圈,離不開唐人街,世博會期間將有500萬游客來自海外,成為東航推廣海外航線的契機。
不過,上海世博會將承襲往屆世博會參與企業的傳統,那就是代表整個行業。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局長黃健之表示,參與世博會的企業綜合實力和發展前景應非常好。
這樣的現實需求,使上海世博會的參與企業充滿了國企色彩。同時,按照規定,所有場館在展會結束后都將拆除,上海世博會也將依循慣例,僅僅保留中國館、世博演藝中心等四個館和世博軸。據悉,世博場館的建設投入都數以億元計,這樣來回建拆以及其間運營管理的成本,客觀上也提高了企業參建的門檻。
當然,商機權益并非世博會提供的唯一紅利。世博會差異性的自由發揮空間,將為中央企業提供一個與公眾近距離接觸與交流的機會,通過高度互動的娛樂,使觀者在愉悅中了解央企真實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