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為謀求最大利潤和爭奪競爭制高點,跨國公司在構建國際化生產和銷售網絡的同時,紛紛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投資研發活動。自上世紀80年代起,研發活動國際化進入加速發展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成為跨國公司海外研發活動最集中的地區,他們也是在海外投資研發活動最多的國家。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經歷了持續高速的發展,作為全球重要的制造基地的地位正在逐漸形成和加強。為了提升在中國的產業競爭力,跨國公司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向中國布局研發資源。進入21世紀,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巨大的市場資源,已成為外商在華投資研發活動的熱土。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04年9月,著名跨國公司以各種形式在華設立的研發中心約有750家,全球500家最大的跨國公司已有400多家在華設立研發機構。其中,北京因其區位優勢更成為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的首選之地。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北京已成為外資在華設立研發機構最集中的地區。外商投資研發機構已具有一定規模,并成為北京創新體系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
外商投資研發機構概述
調查資料顯示,從1987年成立第一家外資研發機構起,到1993年摩托羅拉在北京設立“摩托羅拉全球軟件集團中國中心”為止,這一時期是外商在北京投資設立研發機構的起始階段,此后,微軟、IBM、英特爾等世界500強企業陸續跟進。特別是自1997年我國實施《鼓勵設立中外合資、合作研發中心辦法》之后,出現了外商投資設立研發活動的高潮,保潔、朗訊、諾基亞等大型企業相繼在北京成立研發機構;1999年北京市政府出臺的《北京市鼓勵在京設立科研開發機構的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成為外商加快在京投資研發活動的一個重要政策因素。據北京市統計局的資料,到2000年底,外商在北京投資設立的研發機構主要有18家(見表1)。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外商投資設立研發機構呈現高速增長態勢。2002年,北京市政府對1999年制定的《暫行規定》做了全面修改,頒布了《北京市鼓勵在京設立科技研究開發機構的規定》,體現了北京市政府對外商投資研發機構在人才引進、土地使用、知識產權保護及研發活動等方面給予財政及稅收的有力支持。“十五”期間,外商投資研發活動進入新的快速發展階段。外商在京設立的研發機構快速增長,其中還有一些機構成為大型跨國公司在亞洲或全球的研發中心。
根據2007年的統計,在調查的200家外商投資研發機構中,科技活動人員已達3.38萬人,科技活動經費支出額達92.85億元,分別占北京地區總數的7.5%和10.1%。可見,外商投資研發機構已成為北京科技活動的新生力量。其基本情況可以概括為三點:
一是規模較大,投入較強。2007年,200家外商投資研發機構共有科技活動人員3.38萬人,平均每家機構科技活動人員為169人。而北京地區工業企業創辦的科技機構有1047家,從事科技活動人員5.73萬人,平均每家機構科技活動人員約為55人。再從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看,200家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為92.85億元,平均每家機構為4642.7萬元,而北京工業企業科技機構的科技活動經費為148.59億元,平均每家機構為1419.2萬元。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的科技活動人員規模和科技經費支出都為北京工業企業科技機構的三倍。
在200家外商投資研發機構中,科技活動人員超過500人的有15家。這15家機構不僅規模大,而且實力強。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世界500強跨國公司設立的研發機構,他們的科技活動人員都在500人以上,投入的科技活動經費都超過1億元(見表2)。

二是研發機構的總部或母公司主要位于發達國家(地區)。從200家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的總部或母公司所在國家(地區)來看,來自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的企業所設立的研發機構最多,合計超過半數。其中,美國有49家,占總數的24.5%;日本和歐盟各有35家,分別占總數的17.5%;韓國企業設立的研發機構有8家,占總數的4‰我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企業在北京設立的研發機構共有29家,占總數的14.5%;另有29家機構是由英屬開曼群島和英屬維爾京群島的公司設立,占總數的14.5%;剩余的15家機構則由澳大利亞、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古巴、毛里求斯以及西薩摩亞等國家的企業設立(見圖1)。從跨國公司在京研發機構的總部或母公司的地區分布狀況可以看出,這些機構主要由發達國家或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的企業設立,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設立的研發機構很少。

三是外商投資研發機構主要集中于高新技術行業。從外商投資駐京研發機構所從事的國民經濟行業來看,他們主要集中在通信、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計算機服務業、軟件業、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等高技術行業。2007年,200家研發機構中有59家從事軟件業,占總數的29.5%。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及通信產業的快速發展,計算機服務業、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是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的主要領域。2007年,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外商投資研發機構共有33家,計算機服務業有31家,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有13家,在200家研發機構中分別占16.5%,15.5%和6.5%。總體來看,屬于IT產業的研發機構在外商投資研發機構中所占的比重為68.0%。此外,屬于醫藥制造業的有17家,占總數的8.5%(見圖2)。
外商科研投資研發機構的特點
進入21世紀以來,跨國公司加大了在北京地區研發活動的投資,外商投資研發活動已經擴展到各個領域,形成顯著的特點,成為跨國公司科技資源全球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對北京科技投入的快速增長起到推動作用。
科技活動人員方面
隨著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的發展,研發機構科技活動人員的規模不斷擴大。2007年,200家研發機構的科技活動人員已達3.38萬人,其中,從事研發活動人員有1.55萬人/年。平均每家機構的科技活動人員達169人。其中,一些跨國公司,如摩托羅拉、威盛、微軟等公司研發機構的科技活動人員都在1000人以上。
在擴大規模的同時,跨國公司加大投入,吸引大批高素質科技人才。2007年,200家研發機構吸納了3.07萬名科學家、工程師,占科技活動人員總數的90.9%;在1.55萬人/年的研發活動人員中,科學家、工程師所占比重高達94.3%(見圖3)。
北京是全國的研發中心,擁有一支龐大的高素質科研隊伍,在40.2萬科技活動人員及18.8萬人/年研發活動人員中,科學家、工程師所占比重分別為80.8%和87.1%。比較而言,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科技活動人員的素質具有更明顯的優勢。
從科技活動人員的學位構成看,在200家外商投資研發機構中,2007年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有3.38萬人,其中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人員占35.0%,擁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員占89.1%(見圖4)。

由此可以看出,外商投資研發機構擁有一支規模大、素質高的科技人才隊伍,他們將對北京創建一支高素質的國際化人才隊伍產生重大影響。
科技活動經費
在知識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技術更新速度加快,產品生命周期縮短,企業競爭日益加劇。為獲取新知識、新技術,企業不斷加大對科技活動的投入。2007年,在北京的200家外商投資研發機構中,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已突破100億元,達到102.9億元。占北京地區當年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總數的12.7%。
對籌集資金的來源分析表明,200家研發機構的科技活動經費絕大部分來自國外和企業本身。在102.9億元籌集經費中,來自國外的資金占56.2%,來自企業的資金占42.4%。這充分反映出這些研發機構的任務是為本國公司總部或母公司開展研發活動,為占領東道國市場及全球市場開發新技術、新產品。
分析外商投資研發機構2007年的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可以看出,在95.3億元的總支出中,97.5%用于機構內部開展科技活動,而用于委托其他單位或與其他單位合作開展科技活動的外部支出經費僅占2.5%。這與98.6%的科技活動經費來自本公司系統的情況相類似,它們與系統外部的聯系極少,這與跨國公司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的目標是一致的,即為獲得最大利潤,研發最具競爭力的新技術、新產品并壟斷國際市場。因此,它們很少與本地的企業、大學或研發機構進行合作。
在科技活動經費的內部支出中,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的人員勞務費要遠遠高出北京地區的企業及研發機構用科技活動經費支付給科技活動人員的勞動報酬,其所占的比重達到52.8%,人均勞務費高達14.5萬元(見表3)。
顯然,高薪是外商投資研發機構吸引國內優秀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這些機構聚集的科技活動人員中90%以上是本土人才。這從一個方面反映出,在世界經濟壘球化進程中,科技人力資源國際化是跨國公司全球化戰略的核心部分。
科技項目方面
科技項目是為解決與科學技術有關的問題而開展的活動,是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科技活動的主要形式。2007年,200家外商投資研發機構開展的科技項目共822項,參加人員2.1萬人/年,經費支出為65.5億元。總體來講外商研發機構的科技項目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投入強度大。按照科技項目的規模和投入強度分析,2007年外商投資研發機構開展的822項科技項目,平均每個項目投入人員為25人/年,投入經費797.2萬元,人均科技項目經費達到31.7萬元。同年,北京606家大中型工業企業開展的科技項目數為7305項,參加的人員為2.8萬人/年,項目實際經費支出75.4億元。平均每個項目投入的研發人員不足4人/年,平均每個項目投入的經費為103.2萬元,人均科技項目經費為26.5萬元。兩相比較,北京大中型工業企業開展的科技項目數量大,投入人員和經費相對較多。而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科技項目的投入強度占有顯著優勢,尤其是平均每個項目投入的人力和經費是北京大中型工業企業的6-7倍。
二是主要承擔本公司的任務。從科技項目的來源分析,外商投資研發機構在2007內年進行或完成的822項科技項目中,自選項目為477項,來自國外的項目有244項,分別占58.0%和29.7%。另外,其他企業委托的科技項目有83項,占10.1%,還有2.2%的科技項目為承擔國家和地方政府的任務(見圖5)。

外商投資研發機構開展的科技項目中,自選課題和來自國外的科技項目占絕大部分(87.7%),顯然,滿足本公司的戰略需求是這類研發機構科技活動的根本目標。因此,其研發活動基本上不具有為所在地區社會經濟服務的功能。
三是科技活動以試驗發展活動為主。根據科技活動的性質和特征,科技活動可以分為RD活動、RD成果應用和科技服務等類型。對2007年822項科技項目的項目數及項目實際經費支出按類型分析可以看出,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的科技活動以RD活動為主。
RD活動可以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對RD活動作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當年開展的567項RD項目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項目分部占1.1%和4.1%,試驗發展的項目數占94.8%,在65.5億元的科技項目經費支出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項目經費支出分別占0.2%和1.2%,試驗發展的項目經費支出占98.6%(見圖6)。上述數據顯示,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的科技活動基本不從事知識創新,幾乎不涉及原始創新及有關核心技術的科學研究。其開展的科技項目主要是開發具有競爭優勢的實用技術。

四是科技活動集中于信息技術領域。科技項目經費支出按行業大類分布看,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所占份額最大,達32.2%;其次是軟件業,其項目經費支出所占比重為27.0%。項目數在10個以上,項目經費支出額在1億元以上的科技項目主要分布在9個行業:
以上數據顯示,外商投資研發機構RD活動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領域。尤其是信息技術領域,這一領域的科技項目占項目總數的69.8%,占投入RD全部人員的78.6%,占項目經費支出總額的72.6%。說明這些行業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廣闊的市場和極強的競爭力。其中,制造業以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為主,分別占科技項目總數的17.8%,占研發人員總數的26.4%,占經費支出總額的32.2%。在服務業中,軟件業占有重要地位,在科技項目總數、投入的人員總數及經費支出總額中,軟件業分別占24.5%、39.4%和27.0%(見表4)。

五是科技項目以獨立完成為主。按照承擔和實施科技項目的機構及其合作形式分類,科技項目可以分為獨立完成、與境外機構合作、與境內外資企業合作以及與國內有關機構的合作等。2007年,200家外商投資研發機構實施和完成的822個科技項目中,2/3是由這類機構獨自承擔的,獨立完成和與境外機構合作承擔的兩類項目合計占科技項目總數的85.4%,占項目經費支出總額的93.2%。
與國內企業、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等合作完成的項目有105項,占12.8%,科技項目經費支出額為3.6億元,占5.6%。主要是共同承擔國家和地方政府以及企業委托的科技項目,這些合作項目主要是從事試驗發展及RD成果應用。


外商科研機構的科技產出活動
科技活動產出是指科技活動和技術創新活動所產生的成果。這些科技成果有各種形式,如專利、科技論文、新材料、新產品等等。與此相關的是科技活動產出的流動,即科技成果從“生產者”轉移到“使用者”,進而對社會、經濟產生影響和作用。通過對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以及技術成果轉移等指標的分析,可以反映出外商投資研發機構創新發明活動及技術轉移的規模、形式及特征。
發明專利的申請量和擁有量
專利是研發活動和創造發明的重要成果,是外商投資研發機構利用法律手段保護知識產權,占領市場的有力武器。
2007年,200家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申請的發明專利數為1392件,占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類專利申請總量的89.9%,擁有發明專利858件。這些發明專利分布在國民經濟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大產業中。其中,工業企業的發明專利申請量為803件,擁有量為475件,分別占總量的57.7%和55.4%;農業和服務業的發明專利申請量為589件,擁有量為383件,分別占總量的42.3%和44.6%。
如同科技活動經費及研發任務主要來自本國總部或母公司那樣,外商投資研發機構技術成果的知識產權歸屬總部或母公司,因此,在本土申請的中國專利僅僅是其發明創造成果的一部分。

從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擁有量在工業部門的行業分布來看,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發明專利的行業集中度高,僅限于6-7個行業。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集中了發明專利申請量的77.2%,發明專利擁有量的62.3%;其次是醫藥制造業,占發明專利申請量的8.8%,占發明專利擁有量的13.9%(見圖8)。這兩個高技術行業合計占發明專利申請量的86%,占專利擁有量的76.2%。
與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相比,北京大中型工業企業發明專利的行業分布很分散,其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布在工業企業的21個行業中,其中有8個行業的申請量不足10件;發明專利擁有量分散在25個行業中,其中有一半行業的數量不足10件。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集中了發明專利申請量的65.6%和發明專利擁有量的38.7%;而發明專利擁有量的46.1%則集中于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見圖9)。
上述分析反映出外商投資研發機構和北京大中型工業企業在發明創造活動的行業特征、技術創新的方向以及市場競爭領域等方面的差異,也顯現出北京地區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和發明創造活動的不足和差距。

技術轉移
按照國際化戰略目標,外商投資研發機構利用北京地區雄厚的科技資源和良好的創新環境,開展低成本的研發活動,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先進技術,并有效地組織國際化技術轉移。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的技術轉移在規模、方式和方向等有如下特點:
一是增長快,規模大。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的快速發展,這類機構的研發活動日益增長,技術轉移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在2001-2006年期間,外商投資研發機構成交技術合同由42項增加到146項,增長兩倍多;技術合同成交額由3.77億元增加到43.11億元,年平均增長62.8%。
從規模看,外商投資研發機構這一時期累計達成的技術合同共625項,技術合同成交額為101.96億元,平均每項合同成交額達到1631.4萬元,是北京技術合同平均成交額的15倍。其中,有64項是技術合同成交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重大技術合同,其成交額為94.83億元,占成交總額的93.0%。
技術轉移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凸顯了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的研發實力和技術競爭優勢。
二是技術轉移以技術密集行業的技術開發合同為主。技術轉移的方式一般分為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轉讓和技術咨詢等4類。在2001-2006年的期間,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累計為101.96億元的技術合同成交額中,有411項為技術開發合同,其成交額為98.95億元,占97.1%,技術轉讓合同成交額占2.3%,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合同成交額所占比重不到1%。
技術開發合同占絕對優勢反映了外商投資研發機構主要從事先進技術的研發活動,這類活動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和先進制造技術領域。在2001-2006年技術轉移的625個項目中,電子信息技術有428項,成交額達78.38億元,占總數的76.9%;先進制造技術12項,成交額為10.71億元,占總數的10.5%。
三是大部分技術成果流向本國公司總部。從技術轉移的流向看,2001-2006年外商投資研發機構輸出的技術合同中,流向國外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為90.05億元,占總數的88.3%;流向國內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為11.91億元,占總數的11.7%。其中,流向北京地區的技術合同只占技術合同成交額總數的1.9%。
在流向國外的技術成果中,占技術合同成交額的99.8%轉移到本公司總部,其中平均每項合同成交額為6422.1萬元。
在國內轉移的技術合同中,流向外省市的技術合同平均每項的成交額為406.1萬元,流向北京地區的技術合同平均每項成交額僅為97.0萬元。按技術合同平均每項成交額計算,流向本國公司總部的是流向外省市的大約16倍,是流向北京地區的66倍(見表6)。
從知識產權保護形式看,2001--2006年期間外商投資研發機構轉移的技術成果中,技術秘密合同388項,占總數的62.1%;成交額為87.77億元,占總數的86.1%。計算機軟件165項,占總數的26.4%;成交額為12.63億元,占總數的12.4%。專利技術7項,成交額為0.17億元,分別占總數的1.1%和0.2%。外商投資研發機構承擔本國總部的研發項目,并以合同約定方式進行技術保密,技術成果的知識產權歸其總部所有。
縱觀外商投資研發機構的研發投入、科技項目、技術轉移及知識產權保護等科技活動的各個環節,貫穿著一條主線,即這類機構按照本國總部的國際化戰略目標,在本系統內進行研發活動,并掌控著具有競爭優勢的技術成果,以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這對首都創新型城市的建設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補充實體,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