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房價徘徊上漲,雖然調控不斷,但始終沒有回落。隨著人多地少情況愈加明顯,未來房價走高的預期也一直受到業內人士的認可,很多人工資和獎金的漲速遠不及房價上漲速度。
房價每平米的均價已經是現代年輕人平均月收入的3倍左右。通常,一個地區的房子每平米價格應和平均月收入水平持平或者略低于收入,如果反差太大,就說明房價出現問題,就是供求出現了問題。現在的實際情況說明,房子的供給量遠遠小于需求量,也就是說只有一套房子,卻有三個人有住房需求,那么只有通過價格進行調節。這是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即有限的資源和廣闊的需求之間存在巨大的落差。
另外房價居高不下和成本有一定的關系。在中國,土地是國有的,土地的所有權并不參與到市場流通。政府控制著土地供給量,城市越來越嚴格地控制居住用地的審批量。中國城市可以開發成居住用地的土地,相對自由市場國家少了許多。中國對居住用地的需求,相對自由市場國家的需求量卻并沒有什么變化。居住用地的需求量不變,而供應量減少許多,會導致居住用地價格比自由市場國家相對高許多。這就是中國城市居住用地價格比較高的原因。居住用地價格,直接影響房子價格。
另外還有其他的一些因素也影響著中國的房地產價格,例如投機行為、人口流動量等。投機炒房,這種行為為市場上面提供了大量虛假的需求量,使表面需求增大,導致房子價格升高。虛假需求量的提高,等效提高了大家的平均購買能力。房子被購買的平均價格自然就高一些;人口的自由流動,這對于大城市非常重要。一些發達國家大城市的老年人,為了更好的養老,就把自己的房子租、賣出去,搬出大城市,去小城市養老。大城市的房子價格高、物價高,生活成本相對高。而小城市物價相對較低,是養老的好地方。年輕人生活在大城市,雖然物價高,但是工作機會多,社會交往多,而且工資相對較高,從工作、生活的角度看,大城市更適合年輕人居住。但我國現階段由于人口流動不方便,還不能滿足這樣的需求。這也是大城市房子價格居高不下的其中一個因素。
在國外,比如美國,過去幾年的美國房地產市場,經濟分析人士常常用“火熱”來形容。這確實不過分。近年來美國新建住房銷量每年都在100萬套至200萬套之間,舊房銷量每年在五六百萬套以上?;馃岬淖》拷ㄔO和銷售導致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因此,除了自己居住外,買房也成了不少人投資的一種手段。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報告,以1996年的住房價格平均指數為100來計算,2005年全美住房平均價格指數為153.1。也就是說,10年間住房平均價格上漲了53%。1996年美國典型的單棟居民住房全國平均銷售價格為16.64萬美元,2005年的平均價格為25.48萬美元。按照美國家庭的平均收入標準來說,無論是住房實際銷售價格還是上漲幅度,應該說還是適度的。當然這些數據都是在次貸危機發生以前,次貸危機的爆發同樣也說明,房價已經超出了普通百姓支付能力,最終導致了房產市場泡沫的破滅。美國的房價特別是大城市的房價,也已經遠遠高出了普通民眾的承受能力。
以日本東京為例,日本的房子經過泡沫爆炸以后,已經不是任何的投資品,而是真正的消費品,跟電器家具一樣,這是和我國不一樣的。東京的房價是我國各大城市房價的三、四倍左右,房子基本上是購買之后就可以直接入住,不需要自己來裝修,裝修的成本已經計入房屋價格里面。另外日本的地理位置處于地震頻發區域,因此房建的技術和成本都比較高,房屋的整體造價成本比較高。日本的土地是終身所有制,和我國國有制也是不同的,日本土地的流通限制要少于國內的土地流轉限制??傮w來說,東京房價相對還是很高的。
那么國內外年輕人的收入相對照如何?在北京,剛工作幾年的年輕人人均收入在3—5萬元人民幣左右,相比于每平方米均價10000元以上的房價(非中心帶),無疑太少;美國年輕人,高學歷(碩士)人員年收入平均在5—7萬美元左右。而在美國大都市郊區一所普通的住宅大約15—20萬美元,月供在每個月800-1200美元左右;日本的平均收入是中國的8—10倍,如果普通的日本家庭(男士工作有收入,女性基本為家庭婦女,沒有收入)要買一棟房子,大約需積攢7—10年左右。綜上,相對而言中國年輕人買房子難度最大。
年輕人現在買不起房子!現在三十歲的年輕人工作沒有幾年,平均收入水平不高,也沒有什么積蓄,所以年輕人是否買得起房子的問題就很自然地轉化為背后是否有長輩的支持,有支持的年輕人肯定是買得起房子的,沒有支持且無能力獲得比同齡人高出2倍以上收入的年輕人肯定是買不起房子的。再結合國外的一些年輕人的收入對比和房產對比,中國年輕人買房子確實有些艱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年輕人在房子問題上為何還如此糾結?
首先,現在的年輕人畢業兩三年后,多方壓力就在促使年輕人考慮談戀愛和結婚問題,在城市里沒有房子也就少了最重要的籌碼。中國人傳統的情結,三十而立,成家立業,成家,這個“家”的概念,并不是單單像美國的family,也不單單是美國的house,而是兩者的綜合。“家”的概念是先有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房子,再就是有人,有房有人,才能稱為“家”。所以中國年輕人面臨婚育時,房子是一個重要先決條件。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年輕人前仆后繼“奔”房而去的原因之一。
再次,中國現在年輕人的家長,他們所處的那一代,房子基本上都是供給的,他們經歷了集體宿舍、三代人一間房的時代,自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有自己的一套住房,不必再重復他們經歷。加上中國傳統儲蓄習慣,很多家長,將其一生的積蓄拿出給子女買房子。所以中國很多年輕人的房子都是父母給的,也是中國的習慣。孩子結婚不會和父母一起居住,在這種情況之下,父母就要給子女提供新的住所。
再有,我國國內租房體系和相對應的法律法規等保障系統不健全,出租方沒有保障,租賃方也沒有保障。沒有自己的房子,租房子住就處在一種沒有保障的生活中,就有一種漂浮、無根、無歸屬的不安全感。要擺脫這種沒有安全感、沒有保障的生活,也是很多年輕人要買房子的原因。這點和國外很不同。日本的租房市場非常成熟,租戶基本不需要和房東打交道,與房屋租賃中介的溝通也基本上只限于最開始租房的時候,它有著成熟的和完善的服務體系,房子雖然是租來的也跟自己的一樣。美國的房屋租賃系統也是很齊全和完善,租房價格和收入對比起來,也是在年輕人可以輕松承受的范圍之內。租一套生活設備完善,公共設施齊全的單獨的套間,位置在大都市近郊,租金約在800—1100美元左右,相當于月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對生活而言不是沉重的負擔。而相比之下,國內的租房風險也讓更多的年輕人以買房作為擺脫這種狀況的必然選擇。
最后,對于有一定積蓄的年輕人來講,自身創業風險比較大,在尋找投資目標時,會選擇房產。買房風險最小,利潤最大。很多年輕人都有創業的夢想,但90%左右的創業者最后都以失敗告終,回過頭來發現那些前些年買房的100%都保值增值了。創業風險大、利潤低,投資房產風險小、利潤大,趨利避害,這也是當前年輕人投資類買房的原因之一。此外,擁有自己獨立的房產,對于很多年輕人而言是對自身能力、自身價值的肯定,所謂三十而立,有一個安身之處也是自立的一種明確表現。
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曾提到:“年輕人就該買不起房,以前我國大部分人都是40歲左右才分到房子,30歲以下沒有房子,結婚后住集體宿舍,與人合住,這在當時非常普遍。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要一下子超越自己的父輩呢?這里有一個最大的錯誤觀念就是住房體系中,總是說居者有其屋,按道理說,應該是居者有其所,有地方住就行了。”
這樣的話不無道理,凡事要量力而行,不可盲動。就發達國家來講,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工作也是剛剛沒有幾年,靠自己獨立收入去買房子也是沒有可能的,如果收入不能支付住房按揭的話,就是買不起房子的。
而中國40歲以下購房的比例接近于60—70%,這個數字比例在全球來講都是很高的。年輕人有強烈的住房需求是正常的,剛參加工作沒有幾年的年輕人,從自身的能力和經濟條件出發,買不起房子也是客觀的,從租到買需要一個過程,年輕人需要一個打拼的過程,也需要一個對生活認知逐漸成熟的過程,畢竟有房子不一定代表有能力更好地生活;如果有了對生活的駕馭能力,有房子就是一個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