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0年1月4日,國務院在新年第一個工作日發布的第一個文件,即《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由此可見,中央對海南省發展的關注與支持達到了又一個歷史高峰,并在全國范圍內引發巨大反響。根據《意見》,海南省將在免簽證、免稅、航權開放、博彩業等領域開始新一輪啟航,海南省這個中國最大的“老”經濟特區,將以更具開放性的步伐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新”的政策,帶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曾是海南最引以為傲的頭銜,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央對海南寄予厚望,并在1988年升格建省。但是二十多年過去了,海南不得不尷尬地承認:最大的經濟特區并沒有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與其他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廈門、汕頭)相比,略顯遜色。1992年,被國務院批為國內唯一享受保稅區政策的國家級開發區——海南洋浦,盡管政策環境優越,但在一輪大躍進式的炒地風潮過后,海南逐漸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新型經濟區突飛猛進的發展中被人漸漸淡忘。
2010年年初,國務院提出將“海南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這被認為是繼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之后,中央再一次做出對海南發展力度最大、范圍最廣的一次支持。可以預料,在中央連環利好政策的強力支持下,海南有望與廣西北部灣一起,成為中國西南海疆又一新的經濟增長極,并將與環渤海、長三角、海峽西岸、珠三角一起,構成中國經濟新的“黃金海岸”。
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的主要背景
海南,有著“中國最年輕的省份”、“最大的經濟特區”的名號,但在實際發展中,卻是經濟總量不及全國1%的欠發達經濟小省。與其他四個城市型經濟特區不同,海南經濟落后、基礎薄弱。所以,要想在這樣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快速、持續增長,發揮全國改革開放試驗田和排頭兵的作用,所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可想而知。
從1988年建省創辦經濟特區以來,海南似乎就注定要經歷更多的風雨和起伏。前有1985年的“汽車事件”,后有1989年的“洋浦風波”,加之上世紀90年代初的房地產“泡沫經濟”以及接踵而至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海南的經濟逐漸陷入困境。
1990至1993三年間里,海南的房價增長了4倍,曾經一幢尚未封頂的大樓,已披“轉嫁”幾十次。由于這種缺乏產業支撐、缺乏最終消費需求的房地產熱只是一場“擊鼓傳花”式的游戲。1993年下半年國家實行宏觀調控政策,海口、三亞600多幢商品樓的施工工地突然沉寂下來。當時700萬人的海南,積壓的房地產項目占到全國的1/10,455萬平方米的空置商品房長期無人問津,爛尾樓四處林立。1995年,海南經濟增長率從全國第一滑落至倒數第一。
海南人在痛苦中反思著發展之路上的得與失,他們從經驗教訓中明白了一個道理,海南的發展必須結合自己的資源優勢,在全國一盤棋中尋找自己的方位,探索出一條科學發展之路。1996年新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一省兩地”發展戰略,即努力把海南建設成為我國新興工業省和熱帶高效農業基地、海島休閑度假旅游勝地。這一設想列入了海南省“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規劃目標綱要。由此,海南經濟開始進入恢復性增長階段。隨后,海南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發展戰略,這一戰略的特點是,集中引進技術先進的大企業,建設一批達到高標準環保要求的大項目,帶動區域經濟持續發展。海南不與兄弟省份比速度,不接受落后產業轉移。經過幾年發展,海南油氣化工、汽車、林漿紙一體化等新型工業初具規模,熱帶高效農業不斷壯大,旅游度假勝地已經形成,生態環境繼續保持一流,走出了一條發展與保護同步、經濟與生態雙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進入21世紀,海南特色產業蓬勃發展、城鄉面貌發生巨大改變。在國際、國內環境發展的共同驅動下,海南新一輪產業、經濟、社會躍升的時機逐漸成熟。
2008年4月7日至9日,胡錦濤總書記到海南省考察工作。他對海南省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海南要“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進一步創新思路、凝聚力量、突出特色、增創優勢,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上邁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大成績。”
2009年4月18日至19日,溫家寶總理又一次來到海南考察工作。他明確提出,“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海南要繼續發揮改革開放排頭兵作用,大力發展具有特色的海南經濟,特別要加快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和熱帶高效農業,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科學發展之路。”
溫家寶總理指出,“海南要把旅游業發展成為支柱產業。重點抓好五件事:一是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二是建設特色優勢旅游精品景區,完善旅游產業體系。三是調整旅游市場發展戰略,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游客。四是統籌區域旅游協調發展,加快旅游市場一體化。五是完善旅游服務體系,全面提高旅游服務水平。”他強調,“要把建設國際旅游島作為海南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經濟增長的制高點和突破口,努力達到國際化程度高、生態環境優美、文化魅力獨特、社會文化祥和的現代旅游標準。實現這一目的,關鍵是要有好的規劃,好的政策,好的服務。”
時隔僅僅一年,中央兩位最高領導人親赴海南考察,為海南發展指明方向、明確思路、破解關鍵問題,凸顯中央對海南的重視程度,同時也表明海南在中國新一輪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中扮演重要角色。
從昔日封閉落后的邊陲海島成為全國最大、最具活力的經濟特區;從曾經輝煌一時的經濟熱土,到今日改革春風再次拂面而來,海南又一次站到了歷史起點上,在中央政府強有力的領導和支持下,正在向著開放之島、綠色之島、文明之島、和諧之島昂首闊步邁進。
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的重要意義
“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是與深圳、浦東、濱海等開發開放具有同樣意義的重大舉措。”——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公布的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關于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調研報告》,作出了這樣的深刻闡述。
大力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是落實黨中央對海南指示精神的有力舉措,是海南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制高點和突破口,其實質是以旅游業的開放帶動服務業的全面開放,進而推動全島的開放,構建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走出一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經濟特區開放的新路子,步入發展的新天地。海南省委書記衛留成生動地闡述道:“通過建設國際旅游島這個有效抓手,由點及面,海南改革開放這盤棋就活了,海南的發展路子就寬了、直了。”
在我國改革開放30年大背景下,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海南,對全國性的新一輪對外開放也將是一個有力的推動。建設國際旅游島,需要更加開放便利的出入境政策、旅游購物政策、航權政策、海洋旅游政策、融資政策、旅游相關產業發展政策等,這些政策的賦予與使用,都是沒有先例的。海南率先實踐,可以為全國旅游業積累寶貴的經驗,充分發揮出先行先試的試驗田作用。
面對未來嚴峻復雜的國際經濟與金融環境,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是擴大內需、拉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有力舉措。歷史經驗證明,全球每次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候,帶動經濟回暖的都是旅游、休閑等服務產業。1930年美國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最先復蘇的不是制造業,而是旅游等服務業。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東盟各國旅游業在危機中率先復蘇。建設國際旅島和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完全吻合。據世界旅游組織測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帶動相關行業增收4.3元,旅游直接就業與帶動就業之比為1:5。建設國際旅島可以引進需求,擴大島內消費,帶動第三產業大發展,在海南乃至全國保增長中具有獨特作用。
符合世情、國情、島情,緊扣國家發展戰略,海南建設中國特色的國際旅游島,是科學發展的大思路,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手筆,是特區建設的新宏圖,關系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全局,也為海南贏得了更大發展空間。
“國際旅游島”使五大產業直接受益
根據1月4日公布的《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海南國際旅游島戰略定位為:我國旅游業改革創新的試驗區、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際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南海資源開發和服務基地、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這一功能定位對海南經濟產業發展具有深遠意義,《意見》的出臺將使以下五大主要行業直接受益。
旅游行業受益最大
旅游業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起來的新興朝陽產業,也是具有明顯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之一。海島度假休閑旅游是國際度假旅游的熱點,海南熱帶島嶼旅游資源豐富獨特、品位高,生態環境優越,作為中國唯一熱帶海島省份,海南參與國際度假市場競爭具有比較優勢;而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則可以使中國旅游業更好參與國際旅游競爭,構建通向國際度假休閑旅游市場的大平臺、大通道,實現我國旅游業轉型升級、走向世界。
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特別重視民族特色的挖掘、擴大內需消費,旨在把海南建設成為“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和“全國人民的度假村”,讓更多中國國民不出國門就能享受到具有國際水準的度假產品。
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集聚多種政策性優勢,在旅游產品開發方面具有廣闊空間。《意見》中提出,海南建設“旅游島”將開放旅游簽證政策,增加免簽證國家數量,放寬旅游組團入境時間;為促進海南旅游產業快速發展,國家還將投入建立相關旅游產業基金。在旅游產品方面,海南將建立富有國際競爭力的旅游產品體系,培育旅游新產品和旅游新業態,如南海旅游、常居型旅游,深化和擴展“香港+海南”、“商務購物+海島度假”的一程多站旅游合作模式的度假區、景區帶動旅游風情小鎮建設的“大區小鎮”旅游新業態。
開放的旅游政策、完善的旅游概念體系,以及相關的配套設施將會吸引更多的旅游觀光客,延長游客旅游時間,增加相關客流量。旅行社人士表示,海南成為國際旅游島后,對海南旅游業預示著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同時也將促進海南旅游行業管理更規范,競爭更激烈。
基礎建設、房地產將率先受益
與其他地域不同,海南是典型島嶼經濟,本土以外的企業為海南經濟發展已貢獻了相當的力量,因此國際旅游島建設將帶來海南交通運輸的變革。同時,海南將打造一批精品景區,包括海棠灣、清水灣、棋子灣、尖峰嶺、霸王嶺、五指山等一批精品景區已在規劃之中。由此可見,國際旅游島建設必然帶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建設初期,將使以房地產為主業的相關基礎建設企業率先受益。
另一方面,沒有任何懸念,《意見》剛一出臺,海南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爆炸式增長。各種房地產項目,包括商業地產、旅游地產以及普通居住地產等,吸引著大量國內外資本潮水般涌入島內,而那些在當地有土地儲備以及房地產開發業務的公司成為了最先的受益者。
推動建設國際一流的購物中心,打造全方位商業中心
依據海南旅游島的最新定位,為滿足國內外旅游消費需求,海南有利于積極發展大型購物商場、專業商品市場、品牌折扣店和特色商業街區,建設和經營免稅店,完善旅游城鎮和休閑度假區的商業配套設施,最終建設成為國際購物中心。
隨著海南商業設施的逐步完善,客流量的不斷增加,將會極大地帶動當地旅游消費,當地特色購物將是一大亮點,而當地的購物商業也會步入繁榮,在海南當地擁有商業購物中心,免稅店等商業資產的相關公司將長期受益。
重點發展高科技產業和新能源
科技含量高、環保門檻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和重要的新能源產業項目將成為海南的重點支持對象。比如,預計于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海南航天發射場,將用于發射大推力火箭、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航天器,該發射場具備執行載人航天工程后續任務的能力。這將成為中國第一個位于沿海、也是第一個低緯度的火箭發射場。
此外,海南作為中國南海資源開發和服務基地,未來必將加大海洋石油資源勘探開發力度,提高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把海南建成南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服務和加工基地。截止目前,中海油與中石化在海南石化產業的投入早已超過200億,海洋石油開發將成為海南重要支柱產業。
長壽島的老年產業潛力無限
按聯合國確定的長壽鄉標準是10萬人口中應有7位百歲老人,而海南10萬人口中卻有11.4個百歲老人。可以說,海南島是名副其實的長壽島。
由于海南現代工業起步較晚,城市規模小,工業污染、人口壓力、交通擁擠、住房窄小、城市噪音等因素明顯比大陸一些省市要少,而且全島森林覆蓋率近57%,空氣清新,自然環境優美。海南的大氣、地面水、沿海海域、地下水等質量都保持在國家一級和二級標準,具備良好的外部環境,被國內外環保專家、學者譽為“回歸大自然的好去處,未受污染的長壽島”。如此豐富的生態資源,非常有利于老年人養生度假,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逐步增多,海南老年產業的市場潛力巨大。
對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的一些思考
《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臺無疑給海南省帶來了巨大發展機遇,但同時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新的課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第一,海南省建設國際旅游島得到國務院批復,已經上升為一種國家戰略,政策力度前所未有、影響力前所未有、規劃水準前所未有,同時,國家、社會、全國人民對海南的期望也前所未有。重擔與責任一下子壓到了海南省政府的領導班子身上,舊有的觀念和思路、舊有的體制和機制、舊有的工作作風和做事方式顯然已不適應新形勢、新事物的要求,如何在短時期內,完成角色轉變、提高駕馭能力、理順工作機制,建立與國家級規劃相匹配的組織結構、作業流程、服務品質,可以說關乎著海南未來的發展命運。硬環境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提升,而軟環境,需要從根源處人手,在系統上和細節處下功夫。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國際旅游島目前只是一個規劃圖景和概念定義,是外在賦予的一個名號,真正吸引資金落地、項目落地、產業落地的是開放的胸懷,前瞻的眼光,國際的頭腦,高效的組織,以及廉潔、務實的工作作風。
第二,海南省建設國際旅游島,離不開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兩個輪子,這兩個輪子在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怎樣統籌,也上升到了一個國家層面,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成為新時期科學發展的先鋒與典范,海南必須兼顧新型產業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兼顧民生發展與招商引資的關系,兼顧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包容共存的問題。國際旅游島的建設,首先要有利于海南廣大人民、有利于海南這塊寶土、寶地,有利于海南經濟社會長期穩固發展。海南爭取來的是政策、開放的是市場,成為具有國際魅力的旅游島,海南首先要將自己打造成為具有國際魅力的世界城市,以國際化的規劃理念、科技手段、管理方式、服務設施,塑造獨具海南特色、中國特質、國際時尚的城市生活品質。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絕不是簡單地跑馬圈地、倒賣土地、哄抬房價、泡沫投資,而是要把寶貴的土地資源與國際旅游島相匹配的項目引進、產業開發、城市建設、社會發展、民生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等系統聯動地規劃好、使用好、發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