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中國特色的房地產市場
2009年《蝸居》大熱,現實被搬上熒幕,舉國上下因為一部電視劇的熱播而找到發泄口。劇中所展現出的“房奴”、攀升的房價,以及年輕人買房難等問題,在全國范圍內引起熱議。
年輕人買房難不是中國現象,但是卻具有中國特色。在時下的中國,房子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居所,它的投資屬性和投機屬性已經遠遠超過了它的居住屬性;房地產業已經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工商業,而是涉入到金融業、投資業,乃至政府利益最為集中的領域。按照目前這種房地產市場對社會財富的吸納能力,它直接關系到國家的金融安全、物價穩定、貨幣保值和社會安定。
中國人人都想有房,而學界調查顯示:中國85%以上的家庭買不起房,這就是中國式“蝸居”的普遍尷尬。另一個調查則顯示,去年中國半數消費都用于買房。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說,去年中國一手房和二手房銷售總額可能達5.7萬億人民幣至6萬億人民幣。商務部市場運行調節司司長王炳南指出,去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達12萬億人民幣。為刺激經濟,中國貨幣投放量和貨幣流通的需要量之大,前所未見。
美聯物業近日發布的一份關于租售比、投資比、房價收入比、房價與GDP漲幅的對比數據表明,09年房價暴漲的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樓市泡沫程度加劇,北京樓市泡沫化指數全面超過上海。據美聯物業北京市場研究部調查顯示,09年11月來北京的樓市租售比再創記錄,首次突破了1:500,達到了1:546,部分區域甚至達到了1:700。而這一比例在2008年基本在1:400左右,上漲幅度達到了25%,這還沒有考慮到逐漸增加的北京租賃房源空置期。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為暴漲的房價。此外,美聯物業在京滬深三地各取樣2000購房者需求的分析下顯示:北京市場目前投資比例首次出現了超過上海的現象。在北京的調查中顯示62%的登記購房者表示如果手上有剩余資金,房產將是首選投資目標。而這一數據在上海僅為51%。對于房價收入比,“美國加利佛尼亞州房價與收入之比為8到10倍,而在中國的深圳、上海等大城市的房價收入比達到36倍,這令人擔憂。”當代行為金融學主要創始人之一羅伯特·希勒在2009年12月11日于深圳出席招商證券主辦的“大師中國行”活動時這樣表示。
具有“中國特色”的幸福
中國房地產的泡沫巨大可見一斑,然而泡沫卻擋不住中國人買房的腳步,因為房子已經不僅僅是房子,更關系到了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回顧2009年,在房地產市場繁榮至極的表象下,《蝸居》所代表的消費群體的血淚卻是如此醒目。我們所謂的幸福也因此具有了“中國特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日前表示,“房地產業已成中國經濟直接命脈”。然而,在更多公眾看來,房地產和房子不僅綁架了中國經濟,也綁架了自己的生活。
2009年11月19日《中國青年報》做了一個關于“幸福和房子的關系”的在線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八成中國調查者認為“幸福和房子有關系”,這部分人中又有69.9%的認為“房子是幸福家庭所必須的”。2009年11月24日,日本某網站對此結果做了報道后,日本網友的意見大相徑庭,約九成以上日本網友認為幸福和房子沒有關系,而且他們完全不能理解中國買房者的心態,認為這是一種自我滿足感和與他人攀比的虛榮,是沒有看清經濟泡沫的實質。
然而中國人需要房子,除了居者需有其所之外,還有更多國外不能理解的理由:戶口的落定和遷移、結婚、子女的教育、養老……生活的所有側面都跟房子息息相關。
不是中國人喜歡買房子,而是目前所處的社會和生活逼迫你去買房子。因為只有買了房子,才有資格追求幸福。果真如此嗎?
國外網友稱:“中國的土地是國家所有。國家可以隨時收回土地。買的房子也只認土地使用權,這等于沒有價值。中國人就像在為買一個水泥做的大箱子而辛苦工作。”
實際上中國人并非沒有看明白這一點,有恒產者有恒心,這是中國人乃至是全世界的一種普適的幸福觀。但是70年的產權規定讓人懷疑,如果耗盡幾代人的資產買到的房子不是自己的“恒產”,會不會使我們離幸福越來越遠呢?
到這里我們返回去想想,真的是我們的幸福具有中國特色嗎?
不是!是我們一開始就扭曲了幸福的含義。
人可以同甘苦共患難,但是卻不能分享幸福。幸福是一種感覺,當你認為擁有某些東西就會擁有幸福的時候,未必是真的幸福。幸福在每個人心中,它沒有具體的定義,社會是物質社會,但不是一切都跟物質掛鉤。當前的整個社會都是浮躁的,很少有人能真正靜下心來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生活。夢想完全被物質化:有幾輛車幾套房……可以量化卻又遙不可及,這樣人就永遠也不能滿足,生活是一片一片碎片化的,不能連起來成為一個整體。
于是所謂的中國特色,成了幸福之上無形的枷鎖。
拯救我們的幸福
如何拯救現在越來越難以達到的“幸福”,應該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國家宏觀調控,清減房地產市場的泡沫;二是完善我國的住房保障體系。
房地產調控應盡快出手
國辦發出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和改善房地產市場調控,穩定市場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國辦的通知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表明在新一年新一輪宏觀調控中,房地產行業將首當其沖。
房地產行業在去年經濟低迷的情況下逆勢上揚,不可否認有國家調控的因素。為積極應對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金融危機,政府選擇了房地產市場進行政策刺激,先后出臺了降低首付款比例、利率七折優惠、減免交易環節稅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在這些政策推動下,樓市回暖,房地產市場迅速升溫,并帶動了鋼鐵、建材等相關行業的穩定發展。從這一層意義而言,房地產行業在過去一年的表現不宜全盤否定。
然而凡事有利則有弊。隨著房地產市場出現超出預期的爆發式增長,尤其是部分城市出現了房價上漲過快等現象,又引發了新的問題。當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房價平均上漲幅度超過50%,當一個又一個“地王”紛紛登場,當越來越多的央企、個人投資者以及海外“熱錢”開始加入一場“房地產盛宴”之時,房地產行業潛在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列此,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
首先,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給。適當增加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賃房用地供應,提高土地供應和使用效率。在保證質量前提下,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設。
其次,要繼續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費,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加大差別化信貸政策執行力度,切實防范各類住房按揭貸款風險。
第三,要加強市場監管。繼續整頓房地產市場秩序,加強房地產市場監測,完善土地招拍掛和商品房預售等制度。加強房地產信貸風險管理。
最后,要繼續大規模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爭到2012年末,基本解決1540萬戶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
政策是好的,效果只能拭目以待。
完善我國的住房保障體系
從1999年起,中央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力求實現“居者有其屋”。目前我國建設部初步形成了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租賃房、限價房等四個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但是從10年來的執行效果來看,尚存在很多問題:
第一,住房保障體系中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的保障面很低,供應量嚴重不足。據統計,全國廉租房供應量不到住房供應量的5%,經濟適用房的開發投資也只占住宅投資的5%左右,與政策設定之初的保障目標相差甚遠。2004年和2005年經濟適用房開發投資均為負增長,分別下降2.5%和6.8%,而同期住宅投資的增幅為20%以上。從投資的絕對量來看,經濟適用房開發投資占住宅投資的比重,從2002年的11%下降到2005年的5.2%。前期的投入不足必然影響后期的產出。
第二,住房保障準入把關不嚴。2009年4月25日杭州電視臺明珠頻道報道的一些經濟適用房被分割轉租牟利的問題,暴露了制度建設和管理上的漏洞。由于一大批中高收入家庭擠入經濟適用房購買隊伍,使得本來供應就嚴重不足的經濟適用房更是一房難求,一些真正需要得到政策傾斜支持的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得不到解決。
第三,住房保障退出機制缺失。現行的經濟適用房制度是以購買方式獲得經濟適用房的有限產權為主,進入相對容易,往往退出很難,使得經濟適用房缺乏流動性,容易產生福利固化問題。
政府應盡快出臺相關措施,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買房難的問題,才能真正的改善民生,促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