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這句話作為這一章節的結尾,直譯過來是:孔子說,“了解《易經》的變化道理的人,豈不就能知道神的所做所為了嗎!”作為對這一章中前面大段文字所闡釋的卜卦的過程、方法的總結,這一句結語落在了對《易經》強大力量的引申上,知道之人必知神。
現在很多人對《易經》的認知,最直接的看法就是這是一本能算卦的書。其實《易經》的內容很簡短,只講了六十四卦而并沒有講八卦。而記錄算卦最原始的文獻是《易傳》。《易傳》是一個統稱,它包括了十篇解釋《易經》的文獻,這十篇文獻日后被稱為“十翼”,《系辭》也是其中之一。我們現在通常講的《易經》是指《周易》而言,《易經》和《易傳》同屬于《周易》,但卻分屬于不同的朝代:《易經》約成書于公元前12世紀的殷末周初,是中國古代卜官(或史官)在長期積累起來的十分豐富的卜筮記錄基礎上編纂而成的一部占筮書;而《易傳》約成書于春秋到戰國中葉,主要是當時的一些學者為《易經》所作的解釋和闡發,是對《易經》卦畫、卦象、卦辭、爻辭的詮釋,在時代上至少也要晚于《易經》幾百年,兩者是不同時期、不同思想體系的作品。在《易經》的基礎上,《易傳》是后輩賢哲們多方思考的結果,融合了很多哲學思想。大家熟悉的一些名言,比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很多人都以為出自《易經》,其實嚴格講是出自《易傳》的。
《周易》二千多年來一直居“六經”、“十三經”、“眾經”之首,是中國古代極為重要的經典。《周易》今本和馬王堆帛書本均包含《易經》和《易傳》兩部分。《周易》上下傳里還保留著不少古初卜辭遺下的痕跡,“十翼”卻完全是后人的創作。很多學者、方家提倡,研究《易經》,應該用歷史的眼光、分析的方法,不能將后人的解釋簡單作為經典的釋義,應該溯本求源,精細琢磨,不好古,不盲從,去探究經典的本義。我想,這也是今人在學習、研究經典的過程中一所應秉持的治學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