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威的實用主義很重視行動,其經驗論和認識論都是建立在行動基礎上的。重視行動必然重視變化杜威認為變化代表了進步,應該好好加以利用而不是盲目排斥它;杜威的實用主義還把其真理標準建立在效用原則基礎上,指出真理之為真理,主要是看它是否對大家或公眾而言有效用,以及看它是否能指導我們對付未來的環境。
關鍵詞:行動;變化;效用;真理
中圖分類號:B71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4-0056-03
杜威是美國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杜威對傳統哲學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清除和批判,明確提出了哲學當立足生活、回歸生活,關注現實的人和人生,應該培養人們應付人生事務的能力,即哲學研究的問題應是人的問題或稱生活方式問題。他把他的這種哲學叫做實驗主義,在有的地方,杜威又以實用主義、工具主義或經驗主義來代指這一名詞,實際上它們代表的基本上是同一涵義。筆者以為,以下兩個方面是杜威實用主義理論最突出的特征。
一、重視行動和變化,拒斥絕對論
實用主義(pragmatism)一詞源出于希臘文pragma,意為行為、行動,雖然杜威以實驗主義(experimentalism)的名稱替代了它,但其基本含義仍未改變。這從杜威在中國的講演中可以看出:“我聞中國古代有‘知之非艱,行之維艱’的話。試驗的方法卻與之相反。這里只有行然后可以知,沒有行動便沒有真的知識。有了行動,然后可以發現新的光明,有條理的事實,以及從前未發揮的知識。故日:沒有行,決不能有真的知。”有的時候,杜威又把實驗一詞理解為經驗,他曾明確指出:“經驗即實驗。”這個說法,仍然是非常重視行動的,甚至認為經驗是在行動中形成的:“經驗變成首先是做(doing)的事情。有機體決不徒然站著,一事不做,像米考伯(Micawber—狄更斯的小說中的人物)一樣,等著什么事情發生。它并不默守、弛懈、等待外界有什么東西逼到它的身上去。它按照自己的機體構造的繁簡向著環境動作。結果,環境所產生的變化又反應到這個有機體和它的活動上去。這個生物經歷和感受它自己的行動的結果。這個動作和感受(或經歷)的密切關系就形成我們所謂經驗。不相關聯的動作和不相關聯的感受都不成為經驗。”就是說,有機體通過自己的行動,與環境相互作用,在這個過程中,經驗形成了。
而且,杜威將其認識論命名為“實用主義的認識論”,這種認識論也是建立在行動基礎上的:“……以上提出的認識方法可以稱為實用主義的認識論。它的本質特征是堅持認識和有目的地改變環境的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實用主義的認識論主張,在嚴格的意義上,知識包含我們理智方面的種種資源——包含使我們的行動明智的全部習慣。……知識作為一個行動,就是考慮我們自己和我們生活的世界之間的聯系,調動我們一部分心里傾向,以解決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
可見,實驗主義或實用主義是非常重視行動的重要性的。也許正是因為其對行動的突出強調,往往被人們理解為實用主義即使行動成為生活的目的的理論。杜威對此種誤解進行了澄清。他解釋說,實用主義的行動是將概念應用于存在的過程中的媒介,應用的結果對于存在產生的改變則構成了概念的真正意義,因此,實用主義所強調的行動絕不是那種被視為美國生活特點的為行動而行動,更不是為后者唱贊歌的,而是指“行動出真知”,即將知識置于始于行動的經驗并返回經驗加以驗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行動使知識產生了效能。
實驗主義重視行動,自然就會重視變化。杜威指出,許多以往的哲學派別之所以輕視或否認變化,就是因為它們遠離了生活,不解決實際問題,因而把哲學知識看成是本身完成的被動的東西。如果注意到哲學知識的主動性和前瞻性,認識到它不僅是過去已經發生過的事,而且它還能為正在進行中的和將要做的事情提供指導和預測,即把哲學與人們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哲學主動為人們應付和利用環境、改造自然提供實用價值,就會認識到變化是非常重要的,是代表進步而絕不是代表缺失或墮落的:“變化對于新的可能和將來的目的是很重要的,它成了預示一個更好的將來的先知者。變化已與虧損或沒落分離,而與進步聯合。”
面對現實生活中無論如何都阻止不了的變化,我們的態度絕不應該是貶低和忽視它們,而是應該充分地明白它們,想方設法掌握和利用它們,使它們轉到我們所希望的方向上去。這時候,變化就不會再是我們前進的障礙而是我們成功的手段了。在此種意義上,“知識已不是靜觀的,而成了實用的。”
實用主義重視行動和變化,意味著它必然會排斥絕對論,因為后者與實用主義的基本精神是相悖的。按照決定論。任何事物都是固定的,是不變地與其他事物結合在一起的。對于它來說,自由選擇,新奇的事物以及經驗中所不能預知的變化和不穩定的東西都是沒有地位的:“哪里有變化,哪里就有不穩定,而不穩定就是有所缺欠、不備、不完的證據。”在絕對論者看來,完全而真正的實在必是不變的,不可移易的,永遠保持在一個靜止和安息的狀態。杜威的實用主義理論對這種觀點進行了有力的駁斥。杜威指出,經驗所具有的不斷變化、不斷前進的特點,就排斥了完整性、不變性和終極性。實驗性的經驗意味著觀念是一種假設,而不是一種永恒不變的真理,它們必須不斷地被加以檢驗和修正:“所有概念、學說、系統,不管它們怎樣精致、怎樣堅實,必須視為假設,……它們應該被看作驗證行動的根據,而非行動的結局。”
因為實際上,現實世界是一個相對的世界,里面交錯著真理與謬誤、永恒與變化、新的與舊的、生存與死亡,各種確定的和不確定的因素混雜在一起。實用主義哲學要研究現實的日常生活,為人們的人生事務提供有用的預測和指導,就必須正視這一事實,必須為變化性、偶然性、多元性的事物留有余地。必須承認一切已有的知識和觀念都具有時空的相對性:“一件東西可以持續千秋萬世,但卻不是永存不滅的;只要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會被時間的牙齒咬得粉碎。”明白了這個事實,就會自覺地排斥割裂知行關系、扼殺自由精神的絕對論。就會曉得關于思想的概念、學說和系統,永遠都是通過應用而發展的。
二、重視以效用原則為基礎的實用主義真理觀
效用原則是皮爾士首創的。他在《怎樣使我們的觀念清楚明白》一文中說:“一個觀念之意義完全在于那觀念在人生行為上所發生的效果。凡試驗不出什么效果來的東西,必定不能影響人生的行為,所以我們如果能完全求出承認某種觀念時有那么些效果,不承認他時,又有那么些效果,如此,我們就有這個觀念的完全意義了。除掉這些效果之外,更無別種意義。”這即是說,一個觀念的意義在于通過實踐和試驗,在人生行為上所發生的效果。比如“砒霜是有毒的”這個命題的意義。我們可以通過實施行為來檢驗。通過我們的行為,可能會得出以下的結論:砒霜是吃不得的;吃了砒霜是要死的:千萬不要吃砒霜。這三個結論即“砒霜是有毒的”這個命題的意義,是通過我們的行為效果得出的。由此可以看出。皮爾士的效用原則,著重強調以科學實驗效果來確定科學概念或命題的具體涵義。
詹姆士繼承了皮爾士的效用原則并直接將它與功利主義聯系起來,明確提出了真理就是有用、有用就是真理的著名公式,從而把觀念的真理性與觀念的主觀效果等同了起來。這樣,某一觀念是不是真理。主要看它有沒有主觀效用,能否使你滿意。“它是有用的,因為它是真的”與“它是真的。因為它是有用的,”“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顯然,詹姆士將效用標準擴大到了個人的情感領域,含有極端個人功利主義的傾向。根據他的說法,一個觀念對你來說是有用的,那么,它就是真的;反過來,真的觀念必須是能證實的,并能對你產生滿意的效果。雖然后來詹姆士在其它的地方作了些辯解以應對人們的責難,但由于他在此處的較為極端的敘述。以致難以自圓其說。
杜威也繼承了皮爾士的效用原則,但在皮爾士和詹姆士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他尤其不同意詹姆士把效用原則與極端個人主義聯系起來的做法,這主要表現他以工具理論來解釋效用原則:“如果觀念、意義、概念、學說和體系,對于一定環境的主動的創造,或對于某種特殊的困苦和紛擾的排除確是一種工具般的東西,它們的效用和價值就全系于這個工作的成功與否。如果它們成功了,它們就是可靠、健全、有效、好的、真的。如果它們不能排除紛亂,免脫謬誤,而它們的作用所及反致增加混亂、疑惑和禍患,那么它們便是虛妄。”可見,在杜威那里,觀念、概念、學說等的真理性,在于它們能否被用作工具消除特定的麻煩和困難,這些效能不僅是對個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對公眾而言。杜威解釋說。當真理被當做一種滿足的時候,常被誤認為只是個人情緒或個人需要等的滿足。但實際上它還包含著對公眾需要或客觀條件的滿足,而不只是受控于個人嗜好。他指出:“所謂真理即效用,就是把思想或學說認為可行的拿來貢獻于經驗改造的那種效用。”比如,道路的用處并不是以山賊的個人利益,即是否便利山賊劫掠路人的程度來衡量的,而是以它是否實際上盡了道路的功能,是否做了公眾運輸和交通便利的有效手段和工具來測度的。這就是說,真理之為真理,絕不只是看它是否對達到個人的要求和目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是還要看它是否對大家或公眾而言有效用。這樣,杜威的工具主義的效用原則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詹姆士那種極端個人主義真理觀的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傾向,變得更為完善和具有說服力,影響力也更深遠,效用原則因而常常被人們總結為是實用主義最突出的特點。
杜威不僅試圖將其建立在效用原則基礎上的實用主義的真理觀與詹姆士的極端個人主義的真理觀區分開來,而且,他還明確指出了他的真理觀與傳統哲學所主張的真理觀的不同:“真理不是先天地被創造的,不是被創造為永恒存在的;真理的價值或重要性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和實踐的。”傳統哲學將真理理解為內在觀念對外在實在的逼真摹寫和準確描繪,也稱“符合論”。“符合論”所注重的只是現實的存在,注重的是真理的靜止的價值。與此相反,杜威重效用的真理觀更重視的是如何在現實與將來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真理與其說是對已知現實的符合,不如說是對未知的將來的預測。因為觀念的意義主要并不在于它如何反映過去,而是在于它如何指導我們對付未來的環境,就像杜威所說:“觀念之為觀念,其所意欲的東西歸根結底是未來的事物。”把觀念的真理性與環境聯系起來,真理就不再是一種符合,而是行動的指南和工具。這樣的真理,顯然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隨時得根據環境加以變更和補充的。因為作為環境的自然是處于變化中的,是充滿偶然性與不確定性的:“任何特殊時候所存在的自然界都是對人類的一個挑戰而不是一個完滿的東西,它為我們提供了可能的起點和機會,而不是終極的結束。”
由是觀之,杜威的實驗主義真理觀是非常強調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而不是割裂二者的。在杜威眼里,觀念、理論不是教條,而是生活的指南,它們的作用就是使人們未來的行動增強自覺性,減少盲目性;就是規劃出一個更好的未來,并幫助人們去實現它,因此,理論必須符合實際。為保持觀念或理論與實際相符合,必須以科學家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利用科學實驗的方法,認真深入地研究現實,充分考慮到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變化和偶然性,積極地采取行動,以行動效果驗證理論的真理性。這是哲學家們當前的任務:“哲學被人要求成為實踐的理論,由于在實驗工作中有足夠確定的、能起作用的一些觀念,依靠它們,就可以在實際經驗中保證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馬克思早就說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從以上對杜威實驗主義理論的剖析中。我們清楚地看到,杜威就是一反傳統哲學家的做法,高高揚起改造世界之旗幟,以改造世界為己任的現代西方哲學家。我們都知道,人是生活在現實環境當中的,而現實中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的,因此,在不同的生活狀況下,人總是會經常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難點。傳統哲學回避這些問題,沉溺于研究所謂永恒不變的東西而忽視現實。杜威代表的實用主義則毅然拋棄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勇敢地正視現實,積極地投入到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去。杜威反復強調,其經驗理論、實用主義等學說都不過是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直接引導人們的行動,引導人們積極地應付和改造環境,為人類創造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責任編輯 梅瑞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