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是苗族人民的樂器之一,濃郁的民族風情,總是離不開它,而且為先導。在歡度每個佳節時,人們就吹笙跳舞來喜慶。用吹笙跳舞歡度節日是苗族人民的傳統做法,代代相傳,沿襲至今,故而形成“蘆笙舞”,所以傳統的簧管樂器蘆笙在苗族地區廣為流傳。
據文獻資料記載,蘆笙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唐代,宮廷就有了蘆笙演奏。明代《南詔野史》中載:“每歲孟春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唱和,并肩舞蹈,終日不倦”。清人陸次云曾在《峒溪纖志》中描繪:“笙節參差,吹且歌,手則翔矣,足則揚矣,睞轉肢回,旋神蕩矣。初則欲接還離,少且酣飛揚舞,交馳迅速逐矣”。與此同時,在苗族民間中流傳,在遠古時代,洪水滔天后,只剩下迪炎(亦稱姜央)和妮炎兄妹倆。后來兄妹倆結了婚,養育了大眾九千人。之后,人類在不斷的繁衍,人也逐漸增多。這時,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于是便趨向娛樂,使生活有樂趣。用什么東西來娛樂呢?人們才想起用蘆笙來作為娛樂的器械。為了樂器蘆笙,苗族先民們經歷了曲折和艱辛的尋找與探索。在當今苗族流傳(因苗族人民過去元文字記載,故以口頭流傳)所唱的《跋山涉水》這首古歌中就有——“古時千萬人,有無蘆笙吹?若有蘆笙吹,是吹哪樣笙?吹笙號筒廣(一種植物名,中空,可吹得響),笙聲不成句,眾人不喜歡,人們不同意。筒廣不做笙,又用啥做笙?酸廣苔(一種植物名,中空,可吹得響)做笙,許是吹成句。人們又一吹,仍舊不成句,眾人不喜歡,人們不同意……古代千萬人,用糯竹(一種竹名,現叫蘆笙竹)做笙,吹了就成句,句成格里路,(蘆笙曲調),眾人很喜歡,人們才同意”。由此可見,蘆笙起源的時間久遠。
蘆笙一套六枝,有大蘆笙、中蘆笙和小蘆笙三種,大蘆笙一枝,苗語稱“梗巴丹”;中蘆笙兩枝,苗語稱“梗杠”和“梗慫”;小蘆笙三枝,苗語稱“干堆梗”。蘆笙,由氣斗、吹嘴、笙苗、簧片和共鳴筒構成。氣斗長55厘米,形如腿,下端大、上端小,上端插上1厘米長細小的笙筒作為吹嘴;由杉木削琢而成,摳空內腔,通出吹嘴。笙苗即蘆笙竹管集在氣斗里,有二、四、六管不等,氣斗下端內腔的笙苗安有簧片,為響銅所制,含簧框和舌。簧片安置在笙苗里,并插入氣斗內腔上方的三分之一處,是直接發音的舌片;共鳴筒套在笙苗的上端,是用以擴大音量的竹筒。大蘆笙長4米,6根管,其中三根有簧片,三根盲音,低八度……小蘆笙三枝,長度分別2.2米、1.8米和1.5米,均為六管,無盲音,高八度……
蘆笙,作為苗族人民的樂器之一,在使用上非常講究,大蘆笙即“梗巴丹”、中蘆笙即“梗杠”、“梗慫”,限在每13年一次的牯藏節時吹,一般不得亂吹。因為這是苗族人民的傳統做法……平時吹的蘆笙均系小蘆笙。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吹奏蘆笙也在逐漸的改變。人們把這常吹的蘆笙,改制成為兩種:第一種,即在戲臺上吹奏的蘆笙,改制成一米長或幾十厘米長,以便表演……第二種,即在節日或隆重的慶典時吹奏的蘆笙,一般吹1.5米長的較為適合。因為踩蘆笙(即跳蘆笙)的人特別多,與此同時,凡每次吹奏蘆笙的人,一般需要三至五人,也就是說一次需要吹三至五枝蘆笙。這樣吹,一是響聲大,而且聲音相同;二是有旋律,便于眾多踩蘆笙的人跟著蘆笙的曲調去盡情歡跳。如居住在貴州省三穗縣的“千里苗疆門、千戶苗寨”寨頭,這里的“二月二”蘆笙節,節日從農歷二月初二開始,初五、六才結束……蘆笙場上,三五個英俊的小伙子在轉動,形成了十多層圈,圈外是觀眾,人山人海。吹笙的小伙子們按著曲調很有節奏地吹著、跳著,姑娘們就跟著曲調,面帶笑容地輕移腳步,一時向左轉,一時向右轉,翩翩起舞。
當向左移步轉動時,只見姑娘們頭頂前額上的那些銀飾吊牌和胸前的那塊銀牌壓領,在暖暖的陽光下閃發出耀眼奪目的光澤;小伙子們吹了一曲又一曲,換了一批又一批……
蘆笙場散了,余興未盡的男女青年們就三五成群到歌場上去對歌。對歌場上,人山人海,歌聲悠悠,隨地都見到男女青年對歌,隨處也聽到悠揚動聽的歌聲。有一男一女在唱歌、有兩女二男對歌、有三男三女唱歌。然而一男一女對唱的歌有所不同,既可以唱歌,也可以說話,而且切切私語。所以當地人把這種對歌的人稱為“戀人”即快要成婚的人。對歌中,有當地的小伙子和外地的姑娘對唱,有外鄉人與外鄉人之間的男女青年在唱,也有當地與當地的青年男女對唱。但是,在這種隆重的節日里,人們往往找異鄉人對唱。是當地的年輕英俊的小伙子與異鄉的年輕美貌姑娘對歌也好,是當地人和當地人唱歌也罷,他們都各自向對方傾吐愛慕之情……
這一苗族人民的樂器蘆笙,千百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它為促進民族的團結與進步和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與發展吹響了曲曲優美動聽的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