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體現了個體對生命最高價值的追求。民間信仰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現方式。中國民間信仰在農村根基深厚,影響廣泛。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民間信仰環境的寬松,在廣大農村民間信仰成為非常活躍的現象,呈現出繁榮的趨勢。因而,關注民間信仰問題不僅關系到個人的身心和諧,更關系到社會的和諧。
筆者對陜西城固下轄的龍王廟村進行了問卷調查,以管窺中國民間信仰的狀況。通過調查發現陜西城固龍王廟村民間信仰主要呈現出三個方面的特征;其一,信仰混亂;其二,宗教信仰水平低下,功利性強;其三,信仰迷信趨勢嚴重;其四,良好的風俗處于優勢地位。
1 信仰混亂
在社會的轉型時期,價值呈現出多元化的傾向。由于社會大環境的寬松,人們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信仰的對象,主要表現為:信奉宗教的人數快速回升,種類增多。調查顯示,有18%的人信奉土生土長的道教,5%的人信奉佛教,3%的人信奉基督教,其馀的74%則表示“入鄉隨俗”。這里74%的人有的信鬼神,有的什么都不信。26%宗教信徒呈現出交叉信仰,同一個人,有可能既是道教徒,又是佛教徒,甚至又崇拜鬼神。不同宗教的信徒往往表現出同一信仰,對其宗教身份很難辨清。信徒們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在多元的價值選擇中很盲目,常常跟隨大眾潮流走,存在見神就拜的跟風現象。自主選擇入教的人數只占15%。
2 宗教信仰功利化,宗教意識不高
信徒對所信仰的宗教認識不高,對宗教的真正作用以及功能和意義缺乏深入了解。換句話說,宗教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功能。信徒入教的目的很功利。過于現實。在筆者的調查過程中。有一碩士生表示,自己在大學期間入基督教,其動機僅僅是為了趕時髦,身邊的同學都入了,自己不入就太落伍了。他同時暗示了對佛教和道教的蔑視,因為它們太“土”了。筆者的確發現青年人沒有信奉道教的,有2個青年信奉佛教。其余均為中老年。在25%的信教人士中,大多數人希望自己能夠得到神靈的保佑和護庇。在祭祀祖先的時候,盡管只有22%的人承認是祈福消災,但在交談中明顯表現出對神靈的懼怕和功利性需求。有學者指出,這種訴諸非理性的、武斷的權威崇拜和出于懼怕心理和功利需要而對神靈的信奉并不是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是極其理性化的,“它通常表現為宗教家通過極其理性的思辨商確立其若干永恒的價值,作為一切宗教活動的指針和每一個個體生命終極解脫的必由之路。”(方朝輝著《“中學”與“西學”——重新解讀現代中國學術史》,河北大學出版社,第131頁)此外,宗教的實踐也要求信徒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信仰中去,并尋找終極的價值。顯而易見,信仰很難真正成為功利化信徒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信仰的功利化消解掉了信仰本身。
3 信仰的迷信趨勢嚴重
宗教并不等于迷信。宗教中的核心價值是宗教家們通過對人生深刻的反思總結而來的。它立足于人類的現實生活,具有永恒的意義。宗教要求信徒通過對自一已進行理性的反省建立起信仰,找到人生的解脫之路。但是,由于宗教信仰的功利化。信徒們并沒有找到人生的支撐點和安身立命之處,所以,不能理性地看待宗教,結果對自己不能把握的現象和社會力量往往只能求助于神鬼。其心理表現為不自信、愚昧、認命,缺乏對生活的勇氣。在調查中,有53%的人認為命由天定并表示出認命傾向,有80%的人去過廟宇燒香拜佛,41%的人求過簽,部分中老年人相信算命先生。盡管數據顯示95%的人不相信有來生或轉世,但有91%的人明確表示支持土葬,93%的人要看風水,幾乎所有人都大修過祖墳。可見,迷信是鄉土社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4 良好的傳統道德深入人心,處于優勢地位
令人欣慰的是,良好的傳統美德在鄉村地區處于優勢地位。傳統的美德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寶貴的精神資源。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一些傳統的美德通過民風民俗保留了下來,融入了人們的心中。比如,清明節有93%的人會去拜祭逝者;84%的人會去祭祀祖先。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晚輩會不約而同地去看望長輩,村里的困難的老人會得到村上額外的照顧。在他們的心中,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是評價一個人的重要標準。另外,孝順的觀念也深深地植根于每一個人的思想里。對父母不孝順的人會被排斥在主流社會之外。在這里不難看出儒家思想的影子。雖然,被調查者沒有認識到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也沒有人表示信奉儒家學說,但是,儒家的價值根基“孝”、“誠信”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社會心理的重要組成因素。筆者曾問及因果報應問題,有趣的是36%的人相信有因果報應,而所有調查者均表示希望有因果報應,這說明道德在人們的價值判斷中有相當的分量。
通過對龍王廟村的調查所總結出來的四個特征說明陜南地區民間信仰總體形勢并不樂觀。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受當代社會的轉型影響。從調查數據看,個體的價值取向搖擺不定,缺乏人生理想,表現出對人生目的的困惑。吉林大學孫正聿教授說:“社會中的每個人的價值目標和價值取向總是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的,具有極大的主觀性、任意性和隨機性,似乎僅僅是依據個人的利益、欲望、需要、興趣甚至是情緒進行價值選擇。然而,透過個人的千差萬別和千變萬化的價值選擇,我們會看到,個人的價值目標總是取決于社會所指向的價值理想,個人的價值取向總是‘取向’某種社會的價值導向,個人的價值認同總是‘認同’某種社會的價值規范。因此,在社會的價值體系中,社會的價值理想、價值規范和價值導向總是處于主導和支配的地位,總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個人的價值取向的總體傾向,總是取決于社會的基本的價值導向;個人的價值取向的困惑,總是根源于社會的價值坐標的震蕩。”(孫正聿著《哲學通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頁)當前,中國正經歷著巨大的社會變遷。政治經濟體制的重建,社會組織結構的重構,工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浪潮接連沖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意識行為。在這種社會大轉型的過程中,必然伴生著價值范式的重新建構,由此便導致了普遍性的價值觀念的震蕩。具體說來,中國的轉型核心之一就是如何重建文化。以基督教為主的西方文化大異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兩者在很多方面截然相反,故而在西方文明處于強勢的情況下,兩者之間的碰撞比較尖銳。對中國而言,轉型出現了“文明的斷裂”:人們對西方文明的精髓沒有完全消化和汲取,卻已經拋棄了中國傳統文明。數據表明,調查者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令人遺憾。新的價值標準沒有確立,舊的價值標準遭到懷疑和遺棄,這是農村信仰混亂和功利化的最根本的原因。
2 農村人口科學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在調查者中,共有50人為高中及以下學歷,占調查者的91%。另有4人為大學本科生,一人為碩士生,但都明確表示畢業后不會回到村里。據筆者所知,目前村里沒有大學生村官,高中學歷的人大都是外出務工人員。所以,龍王廟村的常住人口均為小學和初中學歷,中年人和老年人所占的文盲或半文盲比率較大。整個龍王廟村及其所在的三合鄉只有一所學校,而且只有小學生和初中生。總體科學文化水平低下。科學文化水平不高,就不能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也不能正確地把握人生。一旦在人生中受到打擊或挫折,感到無法把握自己時,就會陷入悲觀、迷茫、認命等消極的境地。在沒有人引導和疏通的情況下,就會尋找精神的寄托,而鬼神無疑是最好的精神安慰劑,這就導致了信仰的迷信化。他們通過祭祀鬼神,或通過某種儀式消災祈福,或者是以某種讖緯來獲得神靈的保佑,從而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安慰。這為封建迷信和某些變質了的宗教提供了可乘之機。所以,農村人口的科學文化水平低下是信仰迷信和功利化的原因之一。
3 農村韻文化建設處于真空狀態。基層政府過度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忽視了農村的文化建設。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其文化建設卻處于停滯狀態。筆者在龍王廟村沒有見到任何文化娛樂設施,其唯一一座戲臺只在春節才有表演,平時用作麥場。村民的生活單調,鮮有文化娛樂生活。據村民說,只有在廟會時,人們才可以看到一些娛樂活動,而現在廟會也越來越以敬神拜佛為主。可見,農村文化建設的空缺致使人們的精神生活空虛,文化生活貧瘠,轉而求助于神佛。
通過對農村地區信仰特征及其產生原因的分析,給我們以深刻啟示,即如何引導農民重建真正的信仰體系和正確地看待宗教,以及加強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依然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碩士研究生,郵編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