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方周末》(2010年1月21日第28版)上看到《孔子》影片導演胡玫的采訪,她說:“所有歷史學家全給我投票,對不起,我這導演的飯碗就砸了。”在《孔子》影片尚未正式開拍前,廣電局有關(guān)方面曾經(jīng)組織過史學家座談,并將《孔子》影片的腳本(經(jīng)過多次修改以后的腳本)送給史學家們看,希望他們提出意見。我收到腳本后,仔細閱讀,寫了讀后意見,請廣電局有關(guān)方面轉(zhuǎn)胡玫導演,供參考。其中有一條意見,我說:不論你用怎樣的故事情節(jié)。但請不要忘記,孔子是中華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和思想家。
胡玫在上述采訪中向記者說:“思想家你說應該怎么拍?我不知道怎么拍,拍一個人的思想?思想!怎么拍思想?就每天坐在那里思想?思想是不能拍的。對不起,我認為故事和思想是矛盾的。教育也是不能拍的,只能拍教科書——思想家和教育家非常難拍,簡直是和電影的創(chuàng)作本質(zhì)相連背的。”這些話說得有些絕對,太情緒化了。
這位導演忘記了一個基本事實,就是:電影中的主人翁都是有思想的,在他們的故事中都滲透著思想,他們并不是渾渾噩噩的。作為影片導演,難道不能通過具體的史實和故事去反映主人翁的思想嗎?不用思想去打動現(xiàn)眾,用什么呢?把故事和人的思想絕對地對立起來,認為不能共存,象胡玫導演這樣,她導演的影片《孔子》怎樣才能成為歷史上真正的孔子呢?
電影里的主人翁是有感情的,感情與思想不可分。只寫主人翁的感情,完全排斥他的思想,事實上是做不到的。如果人的感情與思想毫無關(guān)聯(lián),感情只是喜怒哀樂的表征,那么影片怎么才能打動人,感染人呢?
也有人說,不要把孔子拍成“圣人”,把他拍成一個普通人最好,認為影片《孔子》在這一點上做到了。這也值得商榷,孔子一方面是一個普通人,另一方面他不是一個普通人,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不食人間煙火的“神”·而是我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杰出代表。他整理《詩》、《書》、《易》,他刪定《春秋》,創(chuàng)立中國儒家學派,影響了中華文化的發(fā)展-這才是孔子之所以成為孔子的原因。孔子說自己‘‘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也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
我國電影界對如何表現(xiàn)中華文化史上的代表人物,可能還要付出巨大的精力來提升、突破,如果只是強調(diào)電影藝術(shù)的特殊性,而不去研究如何表現(xiàn)思想家們在文化上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把這二者絕對地隔離開采,這些都無助于問題的解決。我奉勸胡玫導演不要完全排斥史學家的意見,千萬不要情緒化。謙遜使人進步——這始終是真理。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