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宋相琦(1657—1723)有一首《次副使箕子墓韻》詩,日:“浿江何似一清河,圣人來辟檀王都。先將九法敘彝倫,一派東漸畫井區。山無盜賊女貞信,八條歷落民風敷。”詩里的圣人就是箕子。箕子是中國殷商末年的三賢之一,與其他二賢微子、比干共佐紂王。據現存的中國、朝鮮一韓國的一些史料記載,周滅殷商以后箕子到了朝鮮(在古代,整個半島統稱朝鮮)。《史記》:“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鮮而不臣也。”《漢書·地理志》:“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朝鮮一韓國的《三國遺事》(僧一然)也記載了箕子“都平壤城”。《朝鮮王朝實錄》:“平壤府……本三韓舊都。唐堯戊辰歲,神人降于檀木之下,國人立為君,都平壤,號檀君,是為前朝鮮。周武王克商,封箕子于此地,是為后朝鮮。”
千百年來,有關箕子的傳說和影響在朝鮮半島長盛不衰。箕子也被認作朝鮮的人文始祖而成為歷代統治者的祭祀對象,史學家的研究對象,也是文學家一直謳歌、追緬的對象。在現存朝鮮古代漢詩中,就有許多和箕子有關的文化遺存。
一、關于“洪范九疇”與“設禁八條”
關于“洪范九疇”,《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武王既克殷,訪問箕子,箕子對洪范,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鮮而不臣也。”箕子到朝鮮以后,也將洪范九疇作為治國綱領。“設禁八條”是指箕子為了教化當地住民而制定的八條法律條文。后世的朝鮮人認為,這些治國綱領和法律條文在朝鮮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尹行恁的《辭弘文館副校理疏》說:“箕子遂東出,誕敷九疇之化,用敘八條之教,剔荒穢而布聲明。君臣父子、親上事長之義,衣服宮室、養生送死之禮,靡不燦然煥然,廩廩有中華之風。是圣人之不幸,而東土之幸也。式至今幾千百年,斯民永賴,豐功盛烈,于戲不忘。”在漢詩中,文人們對“洪范九疇”與“設禁八條”的贊譽更多:
綿歷夏商不純臣,箕子受封師道新。九疇森列照天下,當時親炙知何人。(李穡《婆娑府》)
東方世教盡悠悠,箕子封來又幾秋。禹范九疇明似日,蒼生萬古倚洪休。(李穡《終場》)
萬古明夷垂大訓,九疇洪范敘彝倫。東國君臨中國圣,至今文物動華人。(李民宬《箕子廟》)
殷恪于周已作賓,漸漸麥秀獨傷神。三韓未屬周天下,被發東來定不臣。洛畫敷陳道已傳。更為八教化朝鮮。東人報答知無替,遺廟千年尚儼然。(李塥《讀東史箕子紀》)
八條流化浹民深,班固書稱俗不淫。懇惻同歸仁者事,艱貞直契圣人心。(崔錫鼎《次董天使韻》)
箕子封來履大東,五畝田桑姬制日。八條治化禹疇風,龍蛇分戰曾三國。(徐居正《黃州近體詩十律,承雅教奉酬》)
在這些漢詩中,詩人們認為箕子的洪范九疇闡明了天人的常理,如太陽般普照天下,永濟蒼生。設禁八條也使朝鮮人民深受教化、移風易俗。得到中華文化的認可。“九疇”“八條”的影響世代永存,朝鮮人民也世代感謝箕子,緬懷箕子。
二、有關箕子的文化遺跡
據說,直到17世紀,在朝鮮還有許多關于箕子的文化遺跡。如尹斗壽(1533—1601)的《平壤志序》:“平壤,箕子之舊都。城之南,有井地,區畫分明,溝塍方正。千載以下,猶可見其三代之制焉。”韓百謙(1552—1615)也曾作有《箕田考》和《箕田遺制說》,后者對平壤附近的井田形制、規模有詳盡的描述,并據此得出結論:“箕子,殷人,其畫野分田,宜仿宗國,其與周制不同,蓋無疑矣。”即平壤附近的井田遺跡正是箕田之遺址。李萬敷(1664—1732)《錦繡》一文說:“城北有箕子廟,東有箕子宮古址,外城有箕子田阡陌。”這些文化遺跡也多次出現在朝鮮的漢詩中。
1 箕田
平蕪千里井田痕,流水浮云八九村。日暮牛馬南畝上,勤耕遺化至今存。(河演《井田》)
井畝有遺基,依然三代制。緬懷圣者遠,良法悲久廢。(沈彥光《井田》)
鎬京文物舊繁華,箕子遺風代代夸。膴膴田原分八井,毿毿楊柳蔭千家。生靈不耐耕耘苦,廟議皆思賦稅加。(成倪《陪巡察使李相公看審外城田畝》)
2 箕子井
井字田中十長淵,靈源一脈涌涓涓。無來清濁關治亂,何讓周家潤德泉。(河演《箕子井》)
百尺寒泉徹地清,汲深分碧轆轤聲。一桮頓解相如渴,卻勝衢撙酌萬生。(車天輅《箕子井》)
貪泉一酌懷千金,此語雖迂或可諶。水味如能移素性。我與箕子亦同心。(沈銪《箕子井》)
3 箕城、宮殿
邈矣仁賢萬古風,般商文物化吾-東。江山百劫消沈后,閭井當時漫滅空。幾處樓臺登倦客,一丘松標認頹宮。平陽蒲坂今何似,落日箕城思不窮。(金世弼《箕城感古》)
少年豪氣壓梨園,處處樓臺歌吹喧。萬古山川箕子國,一城花柳莫愁村。(李睟光《箕城感古》)
麥秀悲殷祚,彝倫敘我東。轉深微禹嘆,只有變荑功。罔殿苔昏畫,宏庭柳拂空。井田今有址,安得挽遺風。(李珥《箕子殿》)
井田制早已廢棄,但那井井方方的田地依然清晰可辨,從箕子井中汩汩流出的甘泉曾經滋養了這片田地,也哺育了朝鮮半島的人民,使他們繁衍生息。那曾經雄偉的箕城、巍峨的宮殿雖然已經陳舊、褪色,但宏庭古樹、閭井樓臺卻依然莊嚴神圣,昭示著仁賢箕子教化東民的不沒之功,時刻喚起后人的遐思。
三、紀念箕子的人文景觀
為了紀念箕子,朝鮮人為他修建了陵墓、宗廟和祠堂。據《高麗史》記載,在1102年,“禮部奏:我國教化禮儀,自箕子始,而不載祀典,乞求其墳塋,立祠以祭。”箕子墓修好后又在附近修了箕子廟和箕子祠;此后,這些具有紀念、感恩意義的人文景觀得到歷代王朝的祭掃與修繕。這些人文景觀和人們祭祀、緬懷箕子的場景及深厚感情在漢詩中表現得最為形象感人。
1 箕子陵墓
清秋埋玉此山深,白馬朝天恨莫尋。千古浿江霜后月,也明當日不臣心。(河演《箕子墓》)
峨峨陵墓壯,寂寂有松楸。八教垂千古,三仁競一丘。草生翁仲沒,花發鬣封幽。往事無因問,孤城暮靄收。(金時習《箕子陵》)
百世師先圣,千年國故墟。明夷傳易繇,洪范入周書。古墓殘碑在,荒山拱木馀。浿江流不盡,遺化共何如。(車天輅《箕子墓》)
2 箕子廟
古廟丹青剝,尊崇歲月深。堪嗟顛社日。可忍不臣心。設位裝香火,雕珉記德音。至今民仰慕,蕉荔獻誠忱。(金時習《箕子廟》)
松檜深嚴覆短墻,門前立馬拜中堂。冠峨服古瞻真像,遺澤千年山水長。(沈銪《謁箕子廟》)
3 箕子祠
臺山山下碧松陰,箕子祠堂靜且深。洪范九疇敷帝訓,遺風萬古感民心。鬼神阿衛森如在,蕉荔芬芳尚必歆。多少華人頻動問,愀然東望每謳吟。(李崇仁《謁箕子祠》)
嘆息殷王子,荒涼獨此祠。西周陳范后,東國化民時。荔子春秋謹,碑文日月垂。(徐居正《箕子祠》)
高義非周臣,邦之遼海外。千秋念明德,山下荒祠在。(沈彥光《箕子祠》)
箕子雖然早已離去,但那巍峨高大的箕子陵、香火不斷的箕子廟,還有箕子祠中那不朽的碑文,都是箕子教化東民、“遺澤千年”的見證,也表達了朝鮮人民千秋感念箕子的真摯情意。
(作者: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博士生,郵編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