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乳不足,首選的就是配方奶。不過,配方奶里的學問大著呢,特殊情況,需要用特殊的配方奶喂養。
嬰幼兒配方粉進入中國已經快30 年了,現在家長都知道,母乳不足或由于各種原因不能進行母乳喂養時,配方奶是最好的選擇,它能給寶寶提供良好的營養保證。當然,這些都是針對健康的寶寶而言。對于一些患有特殊疾病的寶寶或處于疾病期間的健康寶寶,普通的嬰幼兒配方粉并不適合他們,而那些不同特點的嬰幼兒特殊配方粉在這種情況下就能派上用場了。
診室回放鏡頭1
8 個月的強強兩周前患上了輪狀病毒性腸炎,出現高燒和脫水。經過積極治療,3 天后,孩子的情況得到了控制。可是已經過了兩周,強強的腹瀉仍然沒有停止,家長只好帶著強強來到診室求助。
診室回放鏡頭2
由于媽媽母乳不足,4 個月的娟娟一直是混合喂養,可是不到兩個月,娟娟的身上就出現了紅色脫屑的疹子。家長認為是濕疹,想到可能是濕熱所致,于是給娟娟減少了洗澡次數,少穿衣服,可問題并沒有解決。兩個月來,他們給娟娟用了多種治療濕疹的藥膏,也沒有得到根治。娟娟的父母不知道怎么辦好了!
診室回放鏡頭3
鶯鶯出生后不久就被診斷為苯丙酮尿癥。最初兩個月,媽媽還有充足的母乳,后來由于精神壓力過大,母乳迅速減少,這樣孩子就會面臨殘疾的風險。此時,媽媽聽說嬰幼兒特殊配方粉能夠提供充足營養,同時又可避免鶯鶯病情的加重。難道嬰兒配方粉真的如此神奇嗎?
特殊配方粉的特殊功效
所謂嬰幼兒特殊配方粉,其實是針對嬰幼兒配方粉而言的。嬰兒配方粉的定義是:能夠滿足4 ~ 6 個月內的健康嬰兒生長發育所需全部營養素的配方粉。幼兒配方粉的定義是作為6 個月以后嬰幼兒營養主要來源的配方粉。嬰幼兒配方粉主要來自于牛乳,經過一系列加工,使其成分接近于母乳。這樣對于母乳不足或不能進行母乳喂養母親的健康嬰幼兒來說,嬰幼兒配方粉就成了他們營養的最佳補充來源。但是,嬰幼兒配方粉也不是所有孩子都適用的。孩子生病時,再給他吃普通的嬰幼兒配方粉,就有可能出現問題。
腹瀉引起的乳糖酶缺失
第一個例子提及的強強患了輪狀病毒性腸炎,輪狀病毒可導致腸道急性嚴重損傷,出現水樣腹瀉,并快速引起脫水。靜脈合理輸液可以很快糾正脫水。輪狀病毒在體內存活時間也就5 ~ 7 天。那么,為何強強得病后2 周仍然腹瀉不止?這是因為輪狀病毒在損傷腸道的同時,將腸黏膜上分解消化乳糖的乳糖酶一起大量破壞,造成輪狀病毒腹瀉后幾周內小腸黏膜上乳糖酶缺失,引發乳糖不耐受現象,導致持續腹瀉現象。嬰幼兒配方粉中的碳水化合物基本上就是乳糖。所以,輪狀病毒腸炎后食入嬰幼兒配方粉就會引發乳糖消化不良,促進腸道蠕動增強,延長腹瀉時間。雖然后期的腹瀉不再與輪狀病毒有關,但仍然影響嬰幼兒的健康。
對策
將嬰幼兒配方粉暫時改換為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粉,就可避免因乳糖不耐受出現的腹瀉現象,并可保證特殊配方粉中其他營養素的吸收,利于感染后的嬰幼兒快速恢復健康。
牛奶蛋白過敏
第二個例子中的娟娟則是非常典型的牛奶蛋白過敏。過敏可以導致皮膚反應, 出現濕疹。所以,孩子的濕疹不是因為濕熱所致, 也不是真正的皮膚病, 是過敏癥狀在皮膚上的表現。
對策
醫生建議家長停止使用嬰幼兒配方粉, 改喂氨基酸特殊嬰幼兒配方粉。兩周后, 娟娟的皮疹基本消失, 皮膚恢復潤滑。堅持喂氨基酸特殊配方粉兩個月后, 改用牛奶蛋白深度水解的配方粉6 個月, 再換成牛奶蛋白部分水解的配方粉。現在娟娟1 歲多了, 已經能接受一些蛋糕、奶酪等奶制品食物, 而且對雞蛋、魚等也沒有出現不良反應。
特殊疾病
有些寶寶由于遺傳等因素,造成體內一些代謝蛋白質的酶缺乏或不足,如果吃普通的嬰幼兒配方奶粉,會出現蛋白質代謝問題,繼之影響大腦等器官發育成熟,第三個例子中的鶯鶯因為患苯丙酮尿癥,肝臟中缺少一種正常代謝苯丙氨酸的酶。體內缺乏這種酶,會導致苯丙氨酸及其代謝產物在體內蓄積。這些物質在體內蓄積濃度過高,就會引起嬰幼兒腦萎縮和智力低下,造成終身殘疾。
對策
母乳是苯丙酮尿癥寶寶最好的營養品。病情嚴重或母乳不足時,應該添加低苯丙氨酸含量的特殊嬰幼兒配方粉。添加特殊配方粉越早,寶寶大腦受損就越輕。有很多患病的寶寶就是早早采用母乳和特殊配方粉喂養,他們的生長發育,特別是腦發育與正常寶寶相比沒有任何差別。
我想對你說
食品不僅可以保證孩子正常的生長發育,而且還能夠糾正一些和營養相關的健康問題,這就是營養治療。現在,營養治療已經越來越為大家所重視。只有選擇合理的食品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而合理的食品營養應該是因人而異的。所以,聽從專業人員的推薦,才能讓寶寶獲得最佳的營養。這就是當代推崇的個體化營養方案的理念。
專欄作者 崔玉濤中美合資北京和睦家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有著24 年兒科工作的豐富經驗。經常參加國際性的學術交流活動,使他能接觸到最前沿的兒科知識,最先進的診療方法。豐富的經驗和見識,使他的治療更精準、更有效,在父母中有極高的口碑。
編輯/ 覃靜(qinjing@bphg.com.cn)
文章來源:《父母必讀》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