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的時候,5歲的兒子為難地盯著兩個炒蔬菜,一碗米飯,怎么也不肯動筷子。我訓了兩句,他竟然委屈地留下了眼淚:“我想吃姥姥做的那種咸菜。”聽了這話我心里一陣難受。但我不會做那種咸菜,于是趕緊往青島老家給70多歲的老母親打了個電話,詳細詢問并記錄下做法。我告訴兒子:“明天是周末,咱們買材料回來,媽媽就給你做。”
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過好幾次了,單純的孩子從來不會撒謊,做得不好吃就是不好吃。
記得幾年前,有個來北京工作的日本朋友常到我家吃飯,當時正趕上我媽媽來北京小住,她吃了不少老太太的拿手菜,回東京后還經常給我打電話:“我實在忘不了你‘媽媽的味道’,尤其是煮鲅魚和涼粉,你幫我問一下怎么做的吧!”
日語里有個專門的詞叫“袋之味”,翻成中文就是“媽媽的味道”,也就是我們從小吃的、決定我們味覺審美的、媽媽親手做的飯菜的味道。在日本期間我也經常抵擋不住很多朋友的誘惑,跟著她們跑到老家去品嘗“媽媽的味道”。這種“味道”對日本人來說,是一種鄉情,一種親情,一直會伴隨終生,而且要代代相傳。十幾年前有一次我去公司的大老板家玩的時候,60多歲從來不碰電腦的老板太太居然買了臺蘋果電腦,在很認真地擺弄著。我問她為什么,她告訴我是為了能給在美國留學的女兒傳遞菜譜才用的。她會認認真真地做出一道道的菜,然后把制作程序拍好照片傳給女兒。那天,我吃得特別認真,也品出了太多的味道,替這位媽媽,也替她在遠方的女兒。
上個月跟一個朋友一起吃飯,因為同是母親,話題自然就聊到了孩子,她很擔心地對我說,她的孩子有點兒味覺障礙癥。所謂味覺障礙癥,就是吃慣了快餐食品、方便食品、冷凍食品,習慣了人工調料的味道,反而不能再適應天然食物應有的味道了,失去了用自己的本能去品嘗食物最原始美味的能力。看著她擔心的樣子,我反倒替她高興起來,因為她至少已經知道這是一種病,已經在擔心,并且要去改善。我想起曾經在公司問過十幾個同事,這些優秀的研究生、大學生們,居然沒人能正確地告訴我,某個季節按真正的自然規律應該產什么蔬菜?什么蔬菜在什么季節是最好吃的?不過,不知道的又豈止是我這些可愛的同事們,連很多媽媽都已經不知道了。再這樣下去,我們和我們的孩子變得遲鈍的又豈止是味覺?!
我非常喜歡影響了無數日本家庭的著名料理專家栗原(HARUMI),她也在她的料理書中不斷地推薦“媽媽的味道”的秘訣,其中一點就是,通過飲食讓孩子感受自然界的每個季節、每個節日。記得很久以前曾向法國朋友請教過法國大餐為什么吃起來那么慢,孩子受得了嗎?她們的回答至今讓我記憶猶新:“我們品的是味道,每個季節不同的味道,這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最大恩惠。懷著感恩的心快樂地去慢品這些味道,才是法國大餐最幸福的地方,也是我們要傳承給孩子的巨大財富。”其實,各個國家在“媽媽的味道”上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們這些中國媽媽,該給孩子傳承什么樣的“媽媽的味道”呢?
媽媽的味道會伴隨終生,而且要代代相傳。
感謝生活、感謝緣分、感謝朋友
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新鮮的,都是美好歷史的沉淀
每一個緣分都是新的開始,都是未來對我的召喚
每一個朋友都是最珍貴的禮物,都是命運對我的恩賜
E-mail:yiyimama@felissimo.com.cn
Blog:xuesonglife.blog.sohu.com
劉學頌簡介
幸福樂活生活方式提案師芬理希夢 ( 北京 ) 商貿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通過與5歲兒子的生活溝通 , 理解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海外育兒專家的智慧 . 提倡一種樂活育兒,五感育兒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