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寶難免有個小病小災的,驗血就成了必然要面對的事。你知道血液里有什么成分嗎?你知道驗血通常都檢驗哪些項目嗎?一起來普及一下關于驗血的知識吧——
9個月的龍龍不流鼻涕也不咳嗽,突然就發起高燒來。著急的媽媽帶著他去了醫院。醫生問明情況后,開了張化驗單,讓先去驗血。媽媽心里嘀咕:發燒為什么要驗血?孩子這么小,有這個必要嗎?
其實,有疑惑的不僅僅是龍龍媽。下面,就讓我們跟著發燒的龍龍一起,來體驗一下驗血的前前后后,了解一下人在生病時,血液中的各種細胞數量會發生哪些變化,醫生是根據什么來判斷寶寶身體狀況的。
抽血前
拿著醫生開出的化驗單,龍龍媽媽還是忍不住問醫生:“什么情況下孩子需要驗血?都查些什么項目?”
驗血:給個理由先!最常見的情況是,在孩子發燒時,醫生會讓你帶孩子做個血常規化驗,查明孩子是病毒性感冒還是細菌性感冒引起的發燒。醫生懷疑孩子有炎癥或孩子有過敏癥狀也會通過抽血化驗來判斷。另外,每年的微量元素檢測、入園前的體檢也需要抽血化驗。
血檢:必查的項目。血液常規檢驗包括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總數及分類計數。不管是門診還是住院病人,如果需要驗血,幾乎都要查這幾個項目,已成了一種慣例,因此它被稱為血常規。
抽血時
帶著龍龍到了檢驗室,看到那兒哇哇大哭的孩子,媽媽先緊張起來:“孩子抽血時我該怎么做?這么小的孩子抽血會不會對身體有影響?”
穩住自己,穩住寶寶。給寶寶抽血時,要抱穩寶寶,讓他舒服地坐在你的膝蓋上,固定好寶寶的胳膊,以防寶寶亂動而被扎傷。
抽血的過程很容易讓父母緊張。孩子的情況和父母的狀態相關,也和孩子以往的經驗相關。初次來抽血的孩子雖然也會因為疼痛而哭泣,但他們對于抽血的動作還是比較好奇的,有時候甚至還會專注地去看醫生怎么操作。抽完血后,有的孩子甚至能夠放松地睡著!父母越是焦慮,寶寶的恐懼心理就越強。所以,一旦決定抽血,父母就要放下心理包袱,盡量放松地配合醫生。
這點血,沒關系!據估計,嬰兒的血有一半是紅細胞,而成年人的血中紅細胞僅占35% 左右。嬰兒的血量大約有300 毫升,而成年人的血量將近5000 毫升。雖然寶寶的血量較成人少很多,但驗血的時候,只是抽取極少量的血,不會對寶寶的身體產生影響。
抽血后
龍龍抽血時表現不錯,只是皺皺小眉頭,哄哄就沒事了。媽媽于是又把注意力放在了化驗結果上:什么時候能取結果?化驗結果怎么看?在大多數情況下,血常規檢驗通常半個小時左右就能拿到結果。而其他更詳細的血液檢查項目可能需要數小時到數天不等。
血常規的化驗單上往往會有一長串的化驗項目,其中有一些是比較專業的項目,不用去研究它。對于普通人來說,重點看三個方面的檢驗結果就可以了:
1.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測定
紅細胞的主要作用是給全身的各組織器官輸送氧氣,并把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而完成這一任務的主要是紅細胞內的一種蛋白——血紅蛋白。正常情況下,紅細胞的數量和血紅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對固定的。但如果孩子貧血,它們之間的比值就會發生變化。
2.白細胞計數和白細胞分類計數
血液中的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等幾類。化驗單中的白細胞計數是指測定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而分類計數是指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種白細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況下,可引起不同類型白細胞的數量發生變化。醫生是根據白細胞的總數來判斷孩子是否發生感染,再根據白細胞分類來判斷是什么類型的感染,應該使用什么類型的藥物。
3.血小板計數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如果沒有它,人們就會因為一個小傷口而血流不止。所以,如果血小板減少,說明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當然,驗血報告還要根據孩子的整體情況來評定,尤其是嬰幼兒。因為有些指標放在成年人身上是很高的,但是在嬰幼兒身上卻是非常正常的。
父母必讀 相關鏈接
血液里的成分
血液由有形成分和血漿所組成。其中有形成分(血細胞)占45% 左右,分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3 類。
紅細胞紅細胞是血液有形成分中數量最多的一種,體積小,主要成分是血紅蛋白。血紅蛋白與氧結合的程度決定了它的顏色,含氧較多的動脈血是鮮紅色的,含氧較少的靜脈血則呈暗紅色。
白細胞白細胞是無色、有核的圓形細胞,比紅細胞略大。白細胞種類多,有顆粒細胞、淋巴細胞等,它們在血液中各占有一定比例,當患病時比例會發生改變,可作為診斷疾病的參考數據。
血小板血小板是很小的無核小體,主要功能是促進血液凝固。血小板在每升血液中占有一定的數量。當血小板數量減少到一定程度時,皮膚、黏膜、內臟等處就容易出血。
血漿血液中除有形成分外,其他部分即為血漿。血漿是血液中的液體成分。血漿中含許多重要物質,有蛋白質、無機鹽(鉀、鈉、鈣等)、抗體、激素等。血漿中的水分約占91% ~ 92%。